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800年沥滘,几多恩怨情仇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5日08:15  南方都市报

  

  

800年沥滘,几多恩怨情仇

  粤讲粤俗

  □颜志图(粤语讲古传承人)

  沥滘改造终于来临。讲古佬心中一颤抖。一条古村,承载几多人和事,可能在顷刻间被抹得干干净净。在印迹尚存时,且听讲古佬将故事说从头。

  “沥”即大河,“滘”为水道。在古代,沥滘水道是进入广州的两条主要水道之一,沥滘因而成了重要港口,为当时番禺古渡所在。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很早就有移民岭南的中原人定居。开村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以前,当时既有严、曾、白等姓氏族人。南宋年间,一位叫卫达的人来到沥滘定居,繁衍出后代的卫氏族人。卫氏族人出现,令沥滘开始壮大起来。

  这群当时的新移民,与每一个时代的那些逼于时势,无奈地离乡别井,客居异地生根的新移民一样,都有着比起先入之主更多一份的勤劳———这是生存所必须的。故此,他们一边努力开耕,一边勤奋读书博取功名。南宋时,卫氏就出了第一个进士———卫惟寅,官居朝议大夫之职。自此之后,沥滘卫氏博得功名者不胜枚举。状况最盛时的清朝,沥滘有“五百年祖德,十三代书香”的美名。卫氏的辉煌,为沥滘留下了众多宝贵的历史建筑,如祠堂建筑群、广州最早的天后庙、猫神庙等等。但同时。亦埋下了和周边族人、村落间积怨的伏笔。

  积怨的一次大爆发是在“文革”。在如今当地最大的卫氏大宗祠旁边,曾经有一间更大的祠堂,称为九太公祠,就是在“文革”时被周边的村人所拆。古时用以表彰功名的夹杆石,上面的碑刻被人凿去,庙宇被拆毁,连卫氏的族谱亦难幸免。幸好,村中的有心人将部分碑刻藏匿墙中、地下得以保存至今。而移居香港的后人保留了族谱,经过重新收集编写,卫氏的历史才得以延续。

  在经济快速发展之时,短短二十年间,沥滘变得面目全非。这次改变却是村民自发的了。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开始转型,这里河涌被填平,成了一间间的出租屋,再难见水乡风光。30座祠堂被拆得只剩下13座,得以留下者,也大多得不到有效保护。如石崖卫公祠被改建成了沥滘图书,志宇卫公祠开起了暑期培训班,崌崃卫公祠沦落为纸杯制造工场。具有历史价值的老房亦被拆,原本数百间明清房屋,如今框架保存下来的不足30间。就如“鬼楼”,本是一座兴建于清咸丰年间的中西式结合的大屋院,因长期无人居住而得称“鬼”,它亦难逃被拆除的命运。村中的传统习俗亦被人们所忘记,如以往每年举行象征兴旺的“百叟宴”的“心和祠”,现在已经没有人搞了。

  沥滘村,从前是一部中原移民在岭南开枝散叶、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如今它则是一部广州人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日,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文化保育的活生生的纪录片,而我们每一位皆是个中主角。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