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用一个“家”笼住外来工的心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5日08:29  南方日报

  

  外来工之家“三不”承诺——

  ●不让任何一名在龙江的外来务工人员因企业恶意欠薪而蒙受损失

  ●不让任何一名在龙江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不了学

  ●不让任何一名在龙江的外来务工人员维不了权

  外来工和当地群众如何融洽相处,他们的各项权益如何保障,如何有序参与社会建设,在工作生活上遇到的突出问题又如何解决……这些都是当前社会治理需要回答好的问题。

  惠州市龙门县龙江镇在管理服务外来工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龙江镇建材企业较多,吸纳了2000多名外省籍务工人员。2009年9月镇委、镇政府搭建“外来工之家”平台,利用这一社会组织的自治功能,畅通了政府、外来工以及企业老板之间沟通的渠道,形成良性互动的机制。

  目前,由党委政府为外来工提供一个“家”的龙江管理模式,在整个龙门县得到推广。

  花小钱解决大问题

  龙江镇是一个资源型的乡镇,建材业是支柱产业。2000多位外省籍民工大部分从事采矿、运输、石场作业与石灰生产等艰苦工作。

  “龙江的外来工还有一个特殊的特点,”龙江镇委书记何伟康说“采矿行业的民工不是由工厂统一管理,而是以家庭为单位,在本地租房住。他们按照籍贯分成很多小团体,跟企业合作揽活干,每天接触面非常广,老乡情重,情况也比较复杂。以前,龙江是惠州治安重点整治的地方。”

  外来工之间打架、外来工与当地群众斗殴等现象以前在龙江镇时有发生。尤其是和本地人产生纠纷时,外来工会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常常叫来一大帮老乡助阵,然而本地人也不甘示弱,双方对峙不下。2007年2月,就曾有一名贵州籍外来工与龙江当地群众因赌博争吵打架而被打伤致死,引发了300多名外来工找到镇政府和派出所要求解决的事件。

  针对外来工管理存在的问题,龙江镇于2009年成立了“外来工之家”,发挥“减震器”、“消防队”的作用。只要一有涉及外来工的矛盾纠纷,“家长们”便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灭火”。平常,不同籍贯的外来工也会经常到“家”里坐一坐,喝口茶,几次聊天后就成了“一家人”。有些初来乍到的外来工通过“外来工之家”成功找到工作。镇里大多数外来工的基本信息也都在“家”里进行了登记,方便管理和联系。镇财政每年下拨2万元经费让“家”运作起来。何伟康认为,这是花小钱解决大问题。

  外来工组建理事会

  在龙江镇委、镇政府的办公大院隔壁,记者找到了“外来工之家”。它所在的地方被当地群众称为“维稳一条街”,镇综治维稳中心、劳动服务所、司法所都在这条街上。

  走进“家”里面,墙壁上张贴的“我们都是龙江人,这里就是我的家”几个红色大字引人注目。由贵州籍民工和湖南籍民工车队送来的两面锦旗悬挂在显眼位置,“家”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办事流程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也上墙公示。

  “我们这个‘家’实行党委领导、民主自治,负责全镇外来工管理工作。”龙江镇副镇长廖挺杨说,“在镇领导小组之下,设置了专门的理事会,由外来工代表担任会长和理事。”

  为更好地发挥外来工老乡之间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作用,“外来工之家”成立之初,从6个省份籍贯的外来工中推选出9名理事,再从中选出3名素质好、威信高、能力强的理事担任正副会长。现在理事会成员已经增补到了11人。他们相当于不同省份籍贯外来工的代表,有了矛盾通过他们去劝导更易于被接受。

  理事会副会长覃信荣对记者说:“我们这个‘家’向外来工作出了‘三不’承诺,不让任何一名在龙江的外来务工人员因企业恶意欠薪而蒙受损失;不让任何一名在龙江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不了学;不让任何一名在龙江的外来务工人员维不了权。这些承诺让外来工感受到了自己和本地群众有着同等公平待遇,心里就不会有怨恨。”

  化解外来工劳务纠纷

  廖挺杨介绍说,“外来工之家”领导小组的成员定期坐班,每天安排一名领导小组成员和一名理事会成员共同值班,负责当天的工作。对来信、来电和来访,按照“分级负责,属地办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及时转交有关单位处理。对一般问题要求在10个工作日内结案回复,重要案件在20个工作日内结案回复,到时未结案的进行督促跟踪落实。

  覃信荣自1993年就从贵州来龙江打工。他说:“以前,大家有时为了一点小事互不想让,甚至‘用拳头说话’,那会儿的龙江真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不过,现在不同了,只要一发生涉及外来工的纠纷,‘外来工之家’这支‘消防队’便会立刻出动赶到现场去救火。而且,外来工本身也提高了文明意识,纠纷的发生率也在下降。”

  在值班期间若发生重大事件,值班人员必须及时通知镇党政负责人和有关部门,以便他们第一时间协调处理相关问题。镇委书记、镇长每月还会召开外来工代表座谈会,倾听外来务工人员的心声,了解他们的诉求,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覃信荣告诉记者,“外来工之家”理事会成员的手机号码向外来工群体公布,“家”里也开通了热线,接听外来工的电话。每个月,“家”都组织外来工举办聚会,大家增进了感情,不同籍贯的外来工只要来到龙江镇,其实就都是龙江人。“遇到事情大家坐下来谈,有话好好说,互相宽容什么都好解决。”

  据了解,三年来,经过“外来工之家”的调处,成功为外来工解决了20多宗劳务纠纷、10多件棘手难题;“家”还帮助很多外来工解决了找工、看病、子女上学等困难,切实维护他们的医疗、教育、养老等各项权益。这个“家”还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提高外来工的法律意识。

  ■田野对话

  龙门县龙江镇委书记何伟康——

  推动“外来工之家”登记注册

  南方日报:“外来工之家”能取得外来工的信任,关键靠什么?

  何伟康:外来务工人员从家里走出来,到了龙江镇之后,也很想有个自己的家,而不是漂泊不定。“外来工之家”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家”的平台,让他们感到有支撑和依靠,也有了归属感。成立“家”之后,我们迅速建章立制、建档造册,完善各项制度。对小事及时调解,遇到重要的事情第一时间上报给镇党委政府,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这些都得到了外来工的认可。

  尤其是我们这个“家”给外来工作出三个承诺,让他们感到自己和本地人有了同等的待遇;在处理矛盾和纠纷时,我们也不偏袒任何一方,让外来工得到公正公道的对待。外来工的户口不在本地,孩子也能在龙江镇上学,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对于政府来说,这不仅是一笔财政支出,更是在用实际行动向外来工表明,“我们都是龙江人,这里就是我的家。”这句话不是在墙上写写而已,而是真的在做,真正帮助外来工,他们会有感恩之情。

  南方日报:现在直属镇党委政府管理的“外来工之家”以后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何伟康:现在“外来工之家”是以一个“家”的形式在镇党委政府管理下运作,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组织。如果民政部门有相关要求,我们将会推动“外来工之家”登记注册。

  镇干部与外来工今后要开展更多的交流,彼此加深了解。另外,外来工的流动性较大,跟踪管理服务的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各种制度也需进一步完善,增强“家”的号召力。

  ■发现

  外来人口

  刑事犯罪

  同比下降95%

  2月22日清晨时分,四面环山的惠州龙门县龙江镇雨雾绵绵。

  在虬龙般蜿蜒起伏的乡道上,一辆辆装载石材的卡车穿梭行进。司机们把车上装着的原材料送往几十公里外的水泥厂,滚滚车轮碾碎了路边石块,经过之处泥水四溅开来。这是龙江镇一幅独特的画面。

  湖南籍卡车司机小瞿经过“外来工之家”的介绍,在龙江找到一份为水泥厂运输石材的工作。他一天跑三四趟,每趟来回30多公里。他说:“我来打工是为了赚钱,没必要去和别人产生冲突和纠纷,我和本地人相处得也挺融洽的。”

  然而,不管在哪里,矛盾都是在所难免的。但发生了矛盾,就要理性处理,及时调解。

  2009年12月底,龙江镇一家水泥厂政策性关闭,60多名外省籍工人因下岗补偿问题与企业老板发生争执。镇党政负责人和“外来工之家”的负责人一方面做通下岗工人的思想工作,平息事态,另一方面立刻会同有关职能部门与企业协商,用两天时间就促成企业与下岗工人达成协议,解决了补偿款的问题,维护了外来工的合法权益。

  2010年10月,外来工司机与当地村民曾因超载矿石压坏道路而起纠纷,双方各聚集数十人准备拦路打架。龙江镇党政负责人与“外来工之家”理事会的会长、理事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调解劝阻本地村民和外省籍民工,避免了一场恶性群殴事件,随后双方还签订了共同维护公路畅通协议书。

  通过“外来工之家”对矛盾纠纷的调解,龙江镇实现“两降”、“三无”,即刑事治安案件同比下降81%,外来人口刑事犯罪同比下降95%;无黄赌毒、无偷抢群殴、无罢工上访。2010年,省统计局调查队到龙江镇进村入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该镇村民与外来工对社会和谐满意度达99.6%,为全省最高。

  ●南方日报记者 李强

  通讯员 陈建清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