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创自己的国际化现代化典范

  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成都有哪些优势与短板?国内国际城市有哪些经验可资成都借鉴?

  作为加快国际化进程思想再解放大讨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昨日,成都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专题研讨会在娇子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城市规划、区域经济和国际经济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在研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与会嘉宾就成都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与开放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他们均认为,成都在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方面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和独到的优势,应该打造出具有成都特色的国际化与现代化城市典范。

  本次研讨会由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和成都市社科院共同主办。

  “成都拥有丰厚的资源,从哲学思想、文化到生活方式,完全可以创造自己的国际化与现代化典范,不是纽约不是巴黎不是伦敦,就是成都!”

  “文化和旅游将成为成都充分国际化的最主要特色和魅力所在,成都可抓住机遇趁势而上,以国际化建设为途径来建设国际旅游名城,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

  “成都可以很好地做到宜居、宜业、宜旅、宜商、宜文的快经济、慢生活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国际化城市,也会成为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一种中国式的休闲生活方式。”

  “成都打造内陆的国际化城市有充分的条件,有客观的环境,也有历史的机遇,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

  多引进国际性常驻组织 打造创意栖息地

  张晓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成都是我的半个故乡,感情非常深厚。”张晓明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成都在实现国际化方面有很好的基础和强大的后劲。“我在美国吃到的中国菜大多都是川菜,这就是成都国际化的最好体现”。张晓明认为,国际化城市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个叫国际分工重要节点,第二个叫跨国公司的总部基地,第三个是国际组织的活动场所,第四个是创意阶层的栖息之地。他认为,成都特别是在成为创意栖息地和国际组织活动场所方面能够大有作为。

  引进国际性组织落地常驻

  “一个国际化城市有很多的国际性活动,但是仅仅开国际会议并不足以构成一个城市的国际化地位,还要看这个城市的国际性组织落地常驻的程度。”张晓明说,“像日内瓦,国际常驻日内瓦的组织有1000多个。另外像纽约和巴黎分别是联合国和教科文组织所在地,就有大量组织常驻。因此国际组织活动场所应该从一般性开会理解为国际组织总部或者办公机构常驻地。”

  “现在国内很多城市都在考虑加入一些国际性创意产业和国际性组织,比如全球有创意城市联盟。”张晓明说,“创意城市联盟在全世界各地通过一定程序选出美食之都和文学之都,我认为成都完全可以积极加入一些国际性的评选活动,把自己的城市在文化方面打造出来。”

  成都有条件发展创意产业

  张晓明认为,国际上产业发展已经越来越走向文化创意产业,但目前国内很多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依然是传统发展工业的思路,基本采取工业园区和高科技园区的方法。“在我们研究国际化文化产业集聚发展趋势看来,文化产业集聚区既不是厂房,也不是写字楼,它实际上是一个创意集聚,更重要的是适合创意人才居住和创作的空间,我把它叫做创意社区。”

  “成都历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放松,很休闲。而去广州、香港,我们会觉得速度太快,人的说话也快,走路也快,马路汽车开得也快,所以给人感觉根本不可能坐下来静静思考一些问题,而成都是有可能这么做的。”张晓明提出,成都可以打造一个“文化主品牌”。

  张晓明认为,整个西南地区的区域中心点就在成都,因此成都集中代表了西南地区文化的最精华的形态。他希望,成都在发展过程中一二三产业都要兼顾,特别是要兼顾跟文化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做到“快经济”与“慢生活”的相互适应。

  拒绝单向度照搬 创造自己的国际化典范

  黄万盛 (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研究员、北京天章经济文化发展中心主任)

  成都拥有丰厚的资源

  黄万盛认为,成都在学习和汲取其他城市经验的同时,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他说,“如果将来我到成都的时候,能够听到人们告诉我‘成都化’是如何‘国际化’的,这就是成都的成功。”黄万盛说,“我出国20多年,每一次回来最大的感慨是中国变得如此之快,很多西方刚刚兴起的产品和应用在中国已经迅速推广。可能一些先进的东西在美国设计,可是它的整个推广和社会化的程度在中国得到了最强有力的回应。”黄万盛认为,“成都拥有丰厚的资源,从哲学思想、文化到生活方式,完全可以创造自己的国际化与现代化典范,不是纽约不是巴黎不是伦敦,就是成都!”

  找到自己的文化核心

  “在国际化过程当中,我们不是单向度地照搬别人的思路,国际化应该帮助地方化生长。”黄万盛举例说,“美国很多大企业研究日本,为什么具有这么大产业优势,他们是怎么做到的?然后美国小组进入日本搞完调查研究以后非常绝望,说日本经验美国没有办法学习,因为日本有一个企业文化是其能够发展的核心,这个文化的中心叫做忠诚。”黄万盛解释说,日本的员工跟他的企业是非常忠诚的雇佣关系。可是美国文化完全是个人中心,那段时间美国企业界和美国文化思想界其实非常忧虑,直到比尔·盖茨把微软发展好以后,美国松了一口气,说美国也有美国的企业文化,所以今天美国树立的企业英雄无论是乔布斯还是比尔·盖茨基本都是单打独斗的英雄,都是天才型的人物。

  “在这个意义上,成都应该考虑,作为成都化而言,我们最大的文化核心价值核心是什么?什么是我们可以贡献给国际化的最深刻的资源?现在国际学术界最重要的话语就是你的身份是什么,所以我想成都在国际化进程当中学习其他城市国际化的经验,但是一定把它放在成都文化身份上来消化,来加以建设。”黄万盛说,“我们要有自我文化认同的信心。在实现现代化方面,成都有自己的基础和特色,比如龙门阵。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讲现代化的起源时特别谈到了茶馆,在茶馆聚集不同的人,通过资讯的交流带动社会的流动,如果你去咖啡馆,那是完全不一样的文化。”

  文化和旅游双擎驱动 助推成都国际化

  刘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公共管理综合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我特别喜欢成都。”在刘锋的眼中,成都的休闲是一种真正的平民化、大众化、国民化的休闲。他认为,文化和旅游将成为成都充分国际化的最主要特色和魅力所在,也是成都助推国际化的动力所在。

  成都具备了迈向国际化的基础

  刘锋认为,文化和旅游双擎驱动,在成都有很好的结合点和很多的优势。成都作为中国内陆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强市,旅游发展也应该成为区域经济升级的一个强力的引擎,而且作为一个有典型代表的多元文化聚集地。在他看来,创新文化形式,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繁荣也应该是成都国际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引擎。

  纽约、伦敦、东京、巴黎、首尔、罗马……刘锋认为,这些城市有着畅通连接世界的交通网络,能够实现国际航线直达化网络化,与周边客源能够实现航班公交化,并实行落地签证,口岸通关便利措施。“真正的国际化城市,不仅仅是对当地的市民能够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更重要的是还要对外来人口,包括游客能够提供非常方便、畅通、舒适的服务体系。比如巴黎有免费自行车,纽约有免费导游免费播客(视频分享)等等。”

  刘锋说,虽然成都和这些国际知名城市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作为中西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世界美食之都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成都实际上已经具备了迈向国际化的基础。刘锋认为,成都应该抓住机遇趁势而上,以旅游和文化为引擎,以国际化建设为途径来建设国际旅游名城,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

  把全域成都作为5A景区打造

  刘锋甚至提出了大胆的建议———把全域成都作为一个5A级景区进行打造。“把城市作为一个最好旅游产品,最美的旅游目的地来整体建设和经营。”他认为可将三国文化,古蜀文化,熊猫等多元文化进行融合,同时整合天府广场,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以及未来要打造的景区、景点融合形成一种最成都味的休闲的生活方式,打造一个文化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区。此外,刘锋还认为,还可以通过举办国际性会展活动来打造会展之都。

  他坚信,成都可以很好地做到宜居、宜业、宜旅、宜商、宜文的快经济、慢生活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国际化城市,也会成为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一种中国式的休闲生活方式。

  成都建国际化城市 可参照国际内陆城市

  黄仁伟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在黄仁伟眼里,成都现在的国际化环境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这个环境是跟30年来沿海地区发展过程完全不同的战略环境,是有利于中国内陆大城市发展的国际环境。”他具体分析说,中国在世界市场地位逐渐走向市场的核心部分,所以国内市场决定了中国世界市场的地位。另外,中国开放的重点就是沿海向内陆转移。再次,中国有大量的对外投资,所以中国现在参与国际分工和20年前不一样。“20年前是靠外资改变我们的国际分工,现在是靠对外投资改变国际分工。”

  “我认为成都新一轮开发要站在更高战略地位,要做中国内地市场中心和亚洲基础设施枢纽。”黄仁伟强调,特别是双流国际机场,它应该在亚洲周边所有的航空港里都有直飞的航线。“让整个西南亚以及中东投资从这里出发,吸引大量高科技人才到成都来。”他同时表示,成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竞争力就是电子技术,所以搞文化、搞网络,就是要把成都电子技术充分利用起来,这是成都国际化的新目标。

  成都要建设国际化大城市,在黄仁伟看来,成都还可以参照一些真正国际的内陆城市。芝加哥在内陆,但它是世界航空枢纽,日内瓦则是世界的国际组织中心,法兰克福是德国的金融中心,意大利米兰是文化创意中心,布拉格是旅游中心,莫斯科是高等教育中心……这些城市的发展模式大部分都可以被成都学习,因为成都有这个基因。“成都有区位、市场、资源、制造业、文化以及生态环境方面的优势。所以,成都打造内陆的国际化城市有充分的条件,也有客观的环境,也有历史的机遇,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

  成都充分国际化

  应在深度广度上做文章

  李后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成都自古以来是一个开放高地,早在丝绸之路前成都就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城市之一。”李后强说,“现在金沙和三星堆很多文物实际上是对外交流的结果。”

  他认为,成都实际上已经具备建设开放性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优势,但在某些领域差距也不小,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放思想,要敢于和世界上真正国际化的城市比较,包括纽约、东京、伦敦等等。李后强说,成都的充分国际化应该在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要与国际接轨。要把世界普适的元素、共同的规则拿进来,实现多层全面的国际化。

  他认为,成都在国际化方面要实施六大工程。第一是政府转型工程,政府首先要转型,要建立一个真正法制诚信服务政府,提高透明度和办事效率。第二个是实施市民学习工程,培养市民的开放意识、文明意识、环境意识。第三是经济外向工程,鼓励本土企业走出去到国外投资。此外还要做好服务配套工程、环境美化工程以及城市文化工程。

  成都产业发展

  建全球制造研发物流基地

  叶裕民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主任、教授)

  叶裕民认为,现在成都已经有了推动新的更高程度的现代化的良好基础,这个基础沿海地区大部分城市并不具备。

  叶裕民还分享了自己对成都产业发展的几点看法。她认为,首先,先进制造是经济发展的永动机,如果放弃制造业经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而放弃高端研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也缺乏后劲。其次,先进制造业决定现代服务,未来成都应该要持续关注现代服务业,人的素质至关重要。第三,产业效率是唯一考量工业化水平的标准,工业化不等于工业,成都要拒绝低端产业,包括拒绝世界500强当中带来的制造业低端环节。第四是要全面建设开放的区域性服务中心。最后要把握好成都产业结构方向,选择主导产业,发展成为若干领域全国乃至全世界制造研发和物流基地。

  国际化视野中

  成渝一体化共生关系将更明显

  易小光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自从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来,成渝经济区已经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成都和重庆作为经济区中的双核也在不断形成发展共识与合作机制。对此,易小光认为,成都和重庆的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将决定成渝经济区建设的成败,也决定着西部地区新一轮大开发的成败,因此成渝两座城市互相借鉴经验十分有必要。他表示,成渝经济区的开放格局需要两地的相互支撑,在良性的竞合关系中,发展出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和城市名片。而在国际化视野中,成渝一体化的共生关系也将更加明显。

  在产业模式方面,易小光就认为,内陆要有别于沿海“两头在外”的模式,发展“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创新产业模式。“因为内陆城市不具备沿海的区域优势,如果生产原件还要从外面进口,物流成本就会大大提高,所以在内陆我们必须在产业发展模式上开辟自己的新路。”据他解释,所谓的“一头在内”主要是原材料、配件形成产业链和整合带,辐射周边地区,“一头在外”则是成都本地产品必须参与世界市场。

  另外,易小光还强调了提升综合配套服务水平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性。“谁都想招商引资,谁都想加快国际化进程,但是你如何吸引国际企业?我就认为内陆地区谁在市场化方面越和国际接轨,谁就可能越早赢得先机。”

  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他认为,内陆地区有两个方面非常重要,一是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的建立;二是要连接国际市场。在易小光眼中,搭建开放的平台和通道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内陆地区要对外开放就必须构建四通八达、便捷的开放通道。此外,构建全方位的发展通道战略,搭建保税通道等都可以缩短我们接近国际市场的周期。”在表达开放通道的必要性这一观点时,他用了一个生动例子来说明,“从重庆到德国西部鲁尔区的重要工业城市杜伊斯堡,现在只需要17天,但传统的通道是先从重庆到深圳装货上船,再到欧洲,这样的行程总共需要30天,若是从上海到欧洲则要40天。请问,若是这样的长周期,如何接近国际市场呢?”

  成都商报记者 郭锐川 雷浩然

  摄影记者 王效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