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70年前,张大千是这里常客

  

70年前,张大千是这里常客
★位于和平街16号

  ★是我国著名藏书家严雁峰、严谷荪父子的藏书楼,因建于严宅“贲园”内得名

  ★始建于1914年,历经10年建成

  ★藏书规模西部第一,有“成都天一阁”美誉

  人物链接>>>

  严雁峰(1855年~1918年),清时学问家,著名藏书家,别号贲园居士。本为陕西渭南人,世代经营盐业,自幼随父母客居成都,秀才出身,曾入成都尊经书院(四川大学前身)就学。

  严谷荪(1889年~1976年),严雁峰养子,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金石书画鉴藏家。

  和平街16号,寂静的小巷深处,隐藏着一座近百年的古老书库——贲园书库(又叫严谷荪书库)。灰瓦青砖,石像浮雕,无不诉说着这座书库的古老沧桑。它曾是西部藏书规模最大的书库。

  如今,作为保存最完好的中西结合建筑,贲园书库将被挂牌保护。

  片段>>>

  每年春天雇人翻书防潮

  每年春天,严谷荪都会雇人翻书,具体工作就是坐在书库内不停翻动书页,避免虫蛀和湿气的浸润。

  院子里84岁的李婆婆说,上世纪50年代,自己曾在贲园帮忙整理古籍。每到春天,她就跟同事一页页地翻书,以免古书变脆生霉,“每本书里,还要夹上防潮的专用纸呢!”

  二层石库有“成都天一阁”美誉

  沿着岳府街,穿过一条小道,来到和平街,一条不过50米的小巷,贲园书库(又叫严谷荪书库)就隐藏其中。

  沿着和平街16号幽静的过道,穿过一道圆形铁门,庭院深处,便是书库:一座二层小楼,灰瓦青砖,厚实的墙面,宛若一座小型石库。为了防潮防晒,就连楠木窗户外也包有铁皮。门前两棵银杏高大挺拔。底座上的浮雕,由于年代久远,已有些风化。镌刻在书库阳台窗户上的,是用隶书题写的“书库”二字,已现出斑驳。只有屋檐上堆积的银杏叶、横生的小树,在诉说这座书库的沧桑。

  贲园书库是著名藏书家严雁峰、严谷荪父子的藏书楼,始建于1914年,历经10年建成。因建于严宅“贲园”内而得此名,在中国藏书界有“成都天一阁”之美誉。

  藏书30余万卷张大千、陈寅恪来过这里

  经过严雁峰、养子严谷荪两代经营,至上世纪50年代,贲园书库藏书量已达30余万卷,不少文人墨客纷纷来到这里,读书治学,那时的书库,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省图书馆副馆长王嘉陵介绍,清末民初,成都的知名学者几乎都与贲园结缘:宋育人、廖平和林山腴分别写过《贲园书库记》,介绍贲园书库和藏书;张森楷为贲园书库编纂过《目录辑略》。抗战时期,国画大师张大千更是寄居贲园。在园内,张大千为严谷荪画了人物像,并收其女儿为徒。上世纪40年代,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也曾莅临贲园拜望,翻阅真善古籍。王嘉陵动情地说:“当时的贲园,可以说是所有读书人的向往之地。”

  如今,书库大部分藏书保存于四川省图书馆内,20多年前贲园也被拆除,修建了图书馆宿舍,只有空荡荡的书库,矗立在小巷深处。

  藏书规模西部第一修葺后或成藏书展室

  民俗专家袁庭栋介绍,从建筑上讲,贲园书库为典型的砖石结构,能防火防潮,“书库的藏书规模更是西部第一”,其主人严雁峰、严谷荪因藏书名满天下,为书库更添历史文化意味。

  目前,贲园书库已经申请到维护经费,正在设计、修缮中。省图书馆副馆长王嘉陵表示,设计方案将经过专家严格论证,确保其经过修葺仍然不改原貌,“将来,贲园书库或可设置为一个宣传严氏父子藏书的展室,或者为一个古代书室装帧样式的展场。”

  天府早报记者毛逸 摄影肖潇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