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新闻发言人“有权”才能敢说不怕错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6日08:39  南方日报

  

  本期嘉宾

  汪玉凯: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陈良飞:东方早报资深时政记者

  万安凤:润灵环球责任评级机构市场与公共关系总监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党政部门主动与公众沟通、接受监督的信息发布制度。新闻发言人在推进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这项工作中具有着独特的桥梁作用。

  近日,国资委公布了2012年新版央企新闻发言人联络表。国资委表示,新闻发言人也是一种“高危”行业,希望社会各界理解。去年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被调离的消息也仍在持续被舆论反思着。

  在推进政务信息公开的大环境下,如何能在提高新闻发言人本身素质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发言人制度,让发言人敢言呢?昨日南方日报邀请学界、媒体界、公共关系界人士进行了探讨。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杨春

  焦点1 发言人个人素质不够?

  南方日报:目前新闻发言人制度暴露其运行并不完善的问题,例如有的发言人太忙了电话打不通或者打通没人接。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陈良飞:政府和央企的新闻发言人大多在本单位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不可能时时刻刻面对记者,否则自身工作无法开展。往往不会公布发言人手机,而是留办公电话,那么就会出现只能上班时间、有人在电话旁边的时候才能打通的情况,而且即使接通电话,能不能得到积极有效的回复也是问题,这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就算是发采访函,石沉大海的情况是很平常的。

  万安凤: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发生,多在于发言人制度的形式大于内容。发言人是部门对外沟通的代表,人选的指定应很慎重。单位重要领导往往很忙,越处高位越多顾虑:说不说?怎么说?说会影响仕途升迁吗?话一出口就得为自己的言论负责,还可能面临媒体误读,上级批评。如果不说不会有不良后果,又何必说?很多人的心态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官本位思想可能会导致新闻发言人有居高临下的姿态,不做平等交流对话。

  南方日报:面对记者提问,新闻发言人会有“雷语”出现或是以官话应对,公众关心的信息要求不能得到满足,这种问题该怎么解决?

  陈良飞:问题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个人素质、应变技巧等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是这些发言人没有得到授权或者得到的授权不够。他们说什么、怎么说、透露到什么程度都是由上级决定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根本在于要敢于赋予发言人更多的权限。做到不隐瞒、不掩盖、积极应对,主动和媒体沟通。在不违反国家相关法律的前提下,就公众关心的问题,能公开就公开。我们的各级部门要给新闻发言人犯错的空间,要信任发言人。

  万安凤:要给新闻发言人的工作以保障。不能因为说了点事实,媒体报道后,一看影响不好,马上就给处分撤职了,这样谁都会战战兢兢三缄其口。要改变目前的现状,一要给他们胆量说;二要教会他们怎么说。

  焦点2 信息公开度提高了吗?

  南方日报: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强调重大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必须公开。作为政务公开的渠道,新闻发言人制度该如何完善?

  汪玉凯:信息不对称状态被打破后,社会公众才可以发表意见,可以根据大量政府信息独立做出准确判断。虽然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形式上普遍确立,但“说什么”、“说多少”具体操作权还在政府,往往形成实质性信息垄断和失语。

  陈良飞:新闻发布会确实有一些,但是否切合公众关注度,是否做到有效信息的披露,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些服务型强的部门在这方面做得稍好,比如国新办和卫生部,会经常性针对热点问题召开专题发布会。但更多的单位都是不定期召开,而且参与渠道比较窄。

  另外,还是要对发言人授权,上级领导要真正从维护公众利益和知情权出发,一定不能等到有事发生的时候才去开个发布会。

  万安凤: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但就算新闻发言人真是个萝卜,没有合适土壤没有坑也长不大。政府要真正下决心,让民众成为知情者。只有放下架子,坦诚地与公众沟通交流,才不会谣言满天飞,以至于失去诚信。

  焦点3 新闻发言人制度如何走得更远?

  南方日报:为什么发言人会被说成是高危职业,如何破解新闻发言人制度目前困境?

  汪玉凯:新闻发言人制度目前在运作上存在问题,发言人成了传话筒,对问题的回复让人不信任。比如铁道部原发言人王勇平,他在发布会上的表现就不好,犯了很多观点、常识性错误。公众的不满不是冲着他这个人,而是不满滋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如果一个政府不诚信,那么他的发言人也是不可信的。

  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是正确的方向,要运转好就需要政府对自身行为不断进行补充完善,对发言人制度的运作提供相应机制保障。

  陈良飞:我认为不少发言人也很无奈,带着镣铐跳舞。发言人可以不说,他可以坦白自己没有权限说。新闻发言人也是人,要有同理心,中国老话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管他们说的话有没有信息含量,但要说得有温度。

  新闻发言人 真诚比技巧更重要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何小手

  新闻发言成高危职业,与语言表达能力和个人素质有一定的关联,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的背景下,新闻发言人阐述出现的细微差错,都可能导致民众认知的片面化。

  从事该工作的个人身负重任,处于上下游的尴尬境地,在上游,新闻发言人背负领导的重托,力图通过发言减缓舆论压力,树立政府企业形象,这部分压力不是个人能力所能左右的,相反,新闻发言中的“巧言令色”甚至可能加剧民众的怨气;在下游,汹涌的舆论咄咄逼人,几乎形成舆论倒逼之势,新闻发言人势单力薄,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发言人的某个措辞,特殊语境下的某个论断,都可能被断章取义,成为舆论再次发酵的催化剂。

  新闻发言不仅用以传递信息,沟通民众,还是一个树立公信力的过程,发言人是否敢说,说的话是否可信,从短期看直接影响了沟通效果,从长远看,对政府、企业的公信力势必起到或积累或折损的影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教授认为,“如果始终以‘高危行业’来定位‘新闻发言人’,只能使这项工作被‘妖魔化’,只能让发言人三缄其口,只能让其公信力越来越低。”

  网友“搭不溜W”将新闻发言人的高危困境解释为“发言人不得不撒谎,圆谎。”新闻发言人本身的定位是影响发言效果的关键,不仅要澄清事实,达到舆情应对的目的,还应该临时起到“裁判仲裁”的作用。

  素有新闻发布领域“三剑客”之称的资深人士王旭明认为,“手段和技巧都是次要的,只有做好人才能够当好发言人,而做一个好人则需要真诚、善良、宽容、热爱等品质。”“三剑客”之一的武和平说:“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单位,只有做得好才能说得好,如果没有妥善处理危机事件,只是想靠新闻发言人巧舌如簧去赢得老百姓的理解,那是不可能的”。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