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营养午餐“马山模式”能否复制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7日00:00  北京青年报

  

营养午餐“马山模式”能否复制

■小学生课间喝上免费豆浆(1 /2张)

   政府企业公益组织合力 探寻农村学童营养改善路径———

  地方政府出资改造学校厨房基础设施、爱心企业捐助整套标准化厨房设备、中央财政补贴学生营养费、公益组织追加伙食标准、教师或家长轮值做厨、媒体和网友进行引导监督……2011年开始在国家级贫困县广西马山试点的多方合力改善农村学童营养,已经初见成效,有学者将其称之为官民互动的“马山模式”。

  它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标准化的样本被复制并推广到全国范围?它还有哪些方面存在困难和改进空间?2月20日、21日,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九阳希望厨房”基金、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免费午餐”基金发起,全国二十余家媒体、十余家公益组织和专家团队参与的“2012广西马山公益行”,其核心议题正在于此。

  现状

  贫困县乡村学童的伙食现状

  20日中午,汽车从南宁市区出发,在山间公路上行驶100多公里,来到马山县里当乡中心小学。这里是县城东部最边远的大石山区,村民多为散居山里的瑶族和壮族,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红薯、旱藕等。校长蒙日坤介绍,学校共有学生361人,其中住校生217人。“距离最远的,周末回家大约要走3小时的山路。”

  ■学生可免费吃到3元营养午餐

  2011年10月26日,温家宝总理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提出,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范围包括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生,对特困地区学生每天补助3元,每年所需160亿资金由中央政府负担。

  马山县榜上有名。每周一到周五,里当乡中心小学的所有学生可以在学校免费吃到3元的营养午餐,不过这只是菜钱,主食仍需自己解决。绝大多数学生是从家里拿米来,学校帮他们蒸熟。对于住校生来说,早餐和晚餐则需自行购买,菜价每份5毛到1元不等。

  ■黄豆泡水当晚餐

  下午5点。下课铃刚响,里当乡中心小学顿时沸腾起来。从各个教室里冲出的学生,手持饭盒纷纷涌向食堂三层,迅速在窗口排起了两条长龙。个别零用钱充裕的学生,则到附近的街上买米粉当晚饭。

  当天食堂供应的晚餐,主食是米饭,菜是青菜肉沫。孩子们从窗口递过饭盒和纸质餐票,大师傅则从不锈钢盘和红色塑料桶里盛出饭菜。

  靠走廊过道的一张餐桌上,10岁的小燕(化名)正在默默地吃饭。她的面前有两个铝盒,一个里面是蒸熟的小半盒米饭,另一个盛着刚没过盒底的盐开水,里面躺着几十粒黄豆。这就是她晚饭唯一的“菜”。

  小燕说,她已经记不清这样的“菜”吃了多久了,自己“从来没有花钱买过食堂的菜吃”,看到身边的同学都有菜吃,“有时候还是会觉得有点苦”。

  随行的广西医科大学副教授、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分会全国委员韦劲松告诉记者,小燕上眼红肿,头发发黄,指甲薄且有细纹,说明她“有些贫血,缺乏蛋白质和维生素”。他更担心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小燕的心理会因为压力产生问题。

  “能去食堂买菜或外出就餐的学生,还算是家里经济条件不错的,一半多的住校生是就米饭吃自己带的黄豆、萝卜或腌菜。”一位老师说,“还有的学生只打不要钱的汤喝,或把免费午餐中的菜节省下一部分晚上继续吃,有的甚至把学校里的菜节省下来带回家去给老人或家里的弟弟妹妹吃。”

  在一楼男生宿舍,几乎每个人的床底下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木箱,里面除了大米,就是腌菜或黄豆,有的会多一瓶辣椒或一罐猪油,“用来拌饭吃”。这位老师说,即使是最小的住校生,最先必须学会的就是蒸饭该放多少米和水。

  而学校的厨房也很简陋:贴了瓷砖的台面用于切菜,一个水槽供洗菜洗肉,边上一口大锅用来炒菜,烧火用的是成堆的劈柴。稍微现代化的设备是蒸饭柜、消毒柜和冰箱。两个专职工作人员忙不过来,还需要老师们轮流排班下饭堂帮厨。

  ■几乎被遗忘的早餐

  21日早晨5点半,考察团一行分三路冒雨出发,携带鸡蛋、米粉、鲜肉、黄豆等原材料,准备帮三个小学的住校生做一顿丰盛的早餐。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后,记者所在的小组抵达百龙滩镇龙昌小学。天还没有亮,住宿在校内的55名学生正在酣睡。当7点的起床铃响起、孩子们洗漱完毕之后,热气腾腾的鸡蛋肉粉已经出锅了。

  很显然,这顿早餐对于龙昌小学的住校生们来说是意外的、陌生的,因为此前他们基本不吃早饭,多数会饿着肚子等待中午的免费午餐。原本的教室成了餐厅,个子瘦小的韦玉迅速吃完了一碗米线,而她后侧12岁的潘芳圆却迟迟不动筷子。

  “我不饿,不是很想吃。”潘芳圆告诉《健康时报》的总编辑孟宪励,她平时在学校已经习惯了不吃早餐,虽然米粉里有肉和鸡蛋,却提不起胃口。孟说,她这是“人醒了,胃还没有醒”。

  天色渐渐亮起来,住在附近的走读生陆续进了学校。教室门口,三个靠墙蹲着的小学生看着住校的同学手捧饭碗,眼神里有些羡慕。一问,原来他们都没有吃早餐。一个男生打开拎着的薄塑料袋,里面是一块米花糖和一小包油果子。这是家里给他准备的充饥食品。“坦率地说,这些东西不仅没营养,卫生都很难保证。”韦劲松摇头叹息。

  解放军309医院营养主任张晔直言:在现有条件下引导学校因地制宜对食材进行科学的搭配,可以做到既省钱又营养。

  尝试

  “希望厨房”的运转轨迹

  21日上午。林圩镇新华村小学。教学楼背后的一间平房里,语文老师黄明雅和他的三位同伴正在忙碌:洗白菜、蒸米饭……由于只有一名工人,平时学校都是轮流安排教师到食堂给学生做午餐。这天是周二,排班该他们帮厨。时间是从早晨8点到上午11点半,下午2点半还得继续上课。

  跟以往相比,新华村小学的做饭条件已经改善了许多。原来的厨房是一间十多平方米的瓦房,而今是120平方米干净明亮的平房,九阳捐助的蒸饭车、开水器、大型商用豆浆机一应俱全。一个女老师就能蒸好300名学生的米饭,“又快又省事”。上午10点课间休息的时候,孩子们还喝到了香甜热乎的豆浆。

  上午11点40分,饭菜都已准备就绪。开饭前,每个班教室门口摆放好四个水桶,供学生们洗手。学生吃饭有统一的碗和勺子。因为只有一个碗,分饭时先装米饭再放菜,吃饭之后可以自行用碗喝汤。

  老师分饭的时候,学生们都很安静。先分到饭菜的也没有吃,而是等到每个人面前都有了,才在班长的带领下,站起来齐声朗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随后坐下来吃饭。

  ■“希望厨房”希望解决“有锅下米”

  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涂猛介绍,早在2005年,青基会对全国一万多所希望小学的大规模调研发现,有食堂的仅占50%,且绝大多数只能提供热饭的灶,严格意义上合格的厨房几乎不到5%。

  从2009年开始,青基会动员社会力量帮助农村学校配备标准化厨房,先解决“有锅下米”的问题。2010年6月20日,青基会和九阳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了全新的公益项目“九阳希望厨房”。后者承诺10年内资助至少5000万元,为中西部贫困地区学校捐建1000所希望厨房。

  九阳公司希望这个项目能做好6件实事,他们称之为“六个一”工程:让孩子们吃上一碗热饭、喝上一杯干净水、补充一杯营养豆浆、有一套干净的餐具、上一堂卫生健康趣味课、培养一个坐下来吃饭的习惯。“核心就是为贫困学校建立供餐体系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统计显示,迄今“九阳希望厨房”已经在山东、青海、云南、内蒙古、新疆、湖南、广西等10个省(自治区)建成和在建221所,惠及农村学生逾10万人。广西有37所,其中马山23所。从林圩镇新华小学的变化来看,它基本实现了希望厨房的预期目标。

  ■为什么选择马山

  选择马山试点,除了它是较早启动“希望工程”的国家级贫困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的重视和配合,使得多个公益组织的项目可以在这里顺利推进、生根发芽。

  据马山县委书记李兵介绍,马山县11个乡镇(含2个瑶族乡)有6个处于大石山区,人均耕地面积0.69亩,还是右江下游革命根据地。去年县财政收入2.6亿,人均仅400多元。“两免一补”(注:我国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的“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助政策)虽然解决了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但营养状况亟待改善。

  马山县长杨敏说,全县5万多学生有2万多在学校住宿。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营养不良导致学生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发育迟缓,身高体重低于城里同龄儿童;全县实现建设简易食堂资金缺口太大,马山的财力难以支撑;食堂功能不齐全,卫生不理想,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缺乏厨房工作人员,只有靠老师轮流做饭。

  在马山,九阳不想只做一个捐赠者,而是真正参与到“希望厨房”的项目落地和实施中来:“九阳希望厨房”基金与受捐方(县教育局)以协议的形式约定,他们援助的款项和设备进来之前,地方政府须首先有所作为,即马山县政府出资为学校修建厨房、完成基建水电之后,“九阳希望厨房”基金捐赠的电力蒸饭车、商用豆浆机、冰柜等一整套标准化厨房设备随即配备到位。

  这样的“捆绑”,客观上也在倒逼地方政府重视项目的落实,撬动更大的力量、更多的资源去共同解决农村学生的营养问题。马山县表示,愿意从吃紧的财政里拿出钱来办这件事。

  县长杨敏说,在中央财政补贴下发之前,去年南宁市政府就拨出专项经费,给每个学生每天补助2.5元,用于改善营养午餐。马山县政府也投入971万元用于全县小学食堂基础建设。杨敏表示,今年县财政还将再安排100万元为学校建设简易厨房。

  ■社会资源参与 政府部门主导

  在广西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制定的《马山县青少年营养食谱》里,记者看到,尽管现在能够解决的只是午餐,但食谱同样涵盖了早餐和晚餐。根据其建议,学生周一至周五早餐不仅应该有红薯、玉米、馒头等主食,最好还能包含一个鸡蛋。而中餐和晚餐要有荤有素,有条件的最好每天早上喝一杯豆浆或者晚上加一杯牛奶。

  除了专家的膳食指导,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青义教”公益项目还组织了城市退休教师担任义工,参与农村教师的培训及卫生健康趣味课程的普及推广。值得一提的是,广西日报等本地媒体也在项目推进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它们的呼吁,半个月就募捐到近10万元爱心款,采购了两批厨房设备送往两所农村学校和6个村里的教学点,并在报纸和微博上公开了捐款的来源和去向。

  此外,在政府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免费午餐基金”还为马山县2所通过申请学校的学生每天增添1元钱补助,另有5所正在审核中。该公益项目由邓飞等500名记者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倡议每天捐出3元为贫困地区学生提供免费午餐。自2011年4月2日正式启动以来,已有163所小学35000余小学生受惠。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政府主导-企业支持-公益组织助推-媒体宣传-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的“马山模式”逐步成型。

  涂猛说,每个公益项目都有其诉求点。“希望厨房”和“免费午餐”要把政府拉进来,就是希望“老大”重视。“民间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重要的是引起全社会尤其是政府的关注,同时希望国家能把孩子们的营养健康作为公共产品,由政府负责提供。”

  中央财政拨款160亿改善农村学生营养,可视作对这一期待的回应。

  分析3元钱变成营养餐还需要什么?

  “马山模式”是否已经具备复制推广的条件?它还存在哪些困难和改进空间?21日晚在马山县政务中心举行的总结交流会,可谓一场头脑风暴。

  ■地方压力大 配套应跟进

  马山县副县长李汉奎坦言,地方政府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财政。“改建厨房、架设电线、装变压器、聘请工人,哪样配套措施都需要钱。”新华小学一位义务帮厨的老师也表示,自己会有食品安全方面的压力。

  对于那些原本就没有厨房、没有做饭设备,也没钱聘请厨师的学校来讲,即便国家补助了营养餐费、公益项目捐赠了厨房设备,想为学生做饭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目前厨房的水、电费是从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学校经费中挤出钱来,做饭的人员则从有限的师资力量中抽调老师轮流下厨,这也影响了教学工作。

  地方官员不得不直面的问题则是:如果需要自己解决配套资金并进行持续的投入,会不会将“希望厨房”等外来援助视为鸡肋甚至包袱?马山县长杨敏表态:三四年内全县的厨房应该都建起来了,到时候营养午餐就会形成常态。

  ■中央有考虑 落实在路上

  2012年1月5日,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长孙光奇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也指出,营养改善计划中,改善就餐条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没有就餐条件,这3元钱可能花得不是特别理想。”官方的公开表态是:食堂建设资金需另外统筹;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为农村学校食堂配备合格的工作人员,并妥善解决其待遇等问题。

  据孙光奇介绍,近两年中央财政下拨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169亿元资金中,相当一部分是地方统筹用于食堂建设的。2011年底,财政部和教育部两部委又专门追加了食堂建设专项资金100亿元,重点用于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的农村学校的食堂建设。

  李汉奎告诉记者,马山县去年的确收到了中央财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4000多万拨款,主要用于修建加固教室和宿舍,但用于食堂建设的款项暂未到位。对于两部委追加的100亿元的食堂建设专项资金,他不知道“到县里能有多少”。

  孙光奇还提到: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和东部困难地区学校食堂改善给予奖励性补助(补50%),比如要10万元建一个食堂,中央财政就补5万。李汉奎获悉这一消息的第一反应是:太好了!

  ■设备非摆设 监督要创新

  与配套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厨房设备会不会因为使用率不高而成为摆设?这样的担心也并非空穴来风。新华村小学校长黄龙芬尴尬地承认,由于怕费电,豆浆机、冰箱和绞肉机并未发挥应有作用,就连平均每杯成本不到1毛钱的豆浆,他们都只能做到每周让不同的班级轮流喝。

  当地教育部门官员解释,主要是考虑到使用成本。九阳希望厨房基金的管理人员表情凝重地说:希望大家都能真正重视起来,发挥资源的最大作用,共同关心孩子的健康和营养。

  对于这160亿营养餐费能否用到孩子身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表示了谨慎的乐观。他认为监管非常重要,建议充分利用网络、微博等新兴媒体每日公布资金使用情况和午餐执行情况,形成公开、透明、及时、高效的社会监督互动模式。

  ■马山模式可复制 保障体系需建立

  涂猛认为,“马山模式”最重要的意义是在政府主导推动下,发挥每一个公民的积极作用,最终形成合力。在他从事公益事业20多年的历史里,这样官民并举、多个公益组织共同参与的案例,印象中还是第一个。

  “尽管它还比较粗糙,但已经基本具备了向全国推广的条件。它最初的诉求非常单纯,就是让孩子们吃上热饭,这在马山得到了很好的实现。而项目本身也在不断完善,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涂猛表示,现在最希望的是尽快出台配套制度,保障政策落地。否则,即使中央财政按人头拨付了营养餐费,地方政府在执行中也难以落实。

  ■本版文并摄影/本报特派记者 周春林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