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家庭应急物品遭遇“零储备”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7日03:10  北京日报

  

家庭应急物品遭遇“零储备”
目前九龙社区已在居民家中试点推行家庭应急包,应急包一般放置在靠近水源的卫生间或厨房中,包内除了手电、饮用水、纱布绷带外,一些居民还会放入少量真空包装食品。
家庭应急物品遭遇“零储备”
包扎伤员演练
家庭应急物品遭遇“零储备”
运送伤员演练
家庭应急物品遭遇“零储备”
学习包扎技能

  本版照片为记者孙戉、李继辉摄

  动脉损伤,8至12分钟内就可能休克或死亡;车祸重创,8分钟内的救治最关键;溺水,4至6分钟是心肺复苏关键……遇到突发事故,与死神赛跑的时间通常只有几分钟。身边人相对专业的及时救援,往往是降低死亡几率、伤害程度的关键。在紧急情况发生时,您很可能需要靠自己的力量求生,这意味着,药品、食物、水等紧急救援用品,将成为救命“必需品”。

  在现代都市中,建立应急保障机制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也是一个城市成熟的标志。但是现在,从社会到家庭,究竟多少人心里有应急储备这根弦? 记者的调查,就从这些疑问开始——

  调查一

  调查主题:居民家庭应急物资

  储备情况

  调查地点:富力城小区C区

  鼓楼苑社区

  九龙社区苹果小区

  调查结果:40户被调查居民中,储备应急物资的不到总户数的三成,而且有的只储备了矿泉水和手电。

  “能有什么危险?干嘛储备物资?”问到家里是否备有一些应急物品,32岁的潘先生显得迷茫,“我觉得没有什么必要吧?”

  潘先生住在东三环富力城小区C区,70多平方米的居室位于10层。

  “如果是断水断电被困在屋里好几天,你怎么办?”

  面对记者的提问,潘先生迟疑了一下:“没想过这个问题。再说,怎么可能呢?!”

  “要是家人或者邻居突然意外受伤呢,有急救的药品吗?”这个问题潘先生回答得很痛快,说家里有药。但拉开抽屉一看,只是一些普通的感冒药,有的已经过期。

  当记者进一步假设有人不小心扎伤动脉或者在浴室跌倒骨折该怎么办时,潘先生彻底答不上来了。他既没想过会发生这样的意外,也确实不知道该如何去搬运一个骨折伤员,或者怎么在大出血的部位包扎纱布、绷带——当然,家里压根儿也没有存储这样的应急物资。

  按照北京市紧急救援基金会列出的清单,潘先生家的应急物资储备基本为“零”——品种不齐,更缺乏固定位置和定期更换。而在记者进行的40户本市居民家庭的随机调查中,像他这样的家庭并非个例。

  记者走访富力城C区的10户居民家中, 只有1户储备了一些矿泉水和1支手电;矿泉水能定期更换,手电则半年换一次5#干电池。其余9户则没有任何可以称得上是应急储备的物资。

  东城区鼓楼苑是本市公共安全救援体系建设首批试点社区,虽然社区救援能力有较大提升、居民风险意识较富力城高一些,但记者的调查结果仍不尽如人意。10户居民中仅3户有专门的应急物资储备,其中两户只储备了矿泉水、口罩和手电。住27号院的陈智慧是应急物资储备最全的,家里的应急箱里有近60种物品,从袋装纯净水、手电、半导体,到纱布、止血带、镊子等一应俱全。但这个应急箱也不是他买的,而是北京市紧急救援基金会赠送的。作为试点建设培养的社区救援队员,陈智慧负责保管的这个应急箱,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要供整个27号院10多户人家救援使用。

  “一般不会有危险”、“有危险,会有政府来救援”……记者在3个社区随机走访了40户居民,其中33户居民都是这样的心态和想法,其中包括那几户储备了矿泉水的家庭。与这样的想法相对应,40户居民中,储备应急物资的家庭只有11户,连三成都不到。

  不过,也有自己做应急储备挺全的居民。在九龙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郝帆家里,记者就看见两个一尺多见方的小盒子。郝帆说,这是他自己打造的“救命宝盒”。

  打开 “宝盒”,只见里面有两瓶1.25升装的矿泉水、2包真空包装压缩饼干、1盒午餐肉罐头。里面的小药盒里还装有医用纱布、创可贴、阿司匹林和云南白药喷雾剂。

  为啥郝帆的应急储备这么全?他告诉记者,那是去年10月小区里进行的一次火灾应急模拟疏散演练的功劳。

  去年10月19日,市民政局、北京市紧急救援基金会在九龙社区苹果小区9号楼举行了一场火灾的应急模拟疏散演练,结果真有人一着急就往楼上跑——当“熊熊火焰”上蹿时,这可是火灾逃生中的大忌。

  这一小插曲,让参与演练的郝帆头一次意识到, 面对紧急突发情况必须掌握一些自救方法,否则慌乱会导致更大的危险。于是这两个“救命宝盒”就诞生了。

  调查显示,应急演练过后的苹果小区, 部分居民的紧急救援意识有了提高。在记者随机走访的20户居民中,有7户备有一些专用应急物品,其中9号楼的居民就占了5户。

  “事实上,危险与灾害因素就潜伏在我们身边。”据北京市紧急救援基金会秘书长刘琦介绍,经过梳理, 生活中各种紧急救援项目多达140多项,如火灾、煤气泄漏爆炸、极端天气下被困(包括汽车内)等。突发灾害发生时,如果有充分的物资保障,人们就能在第一时间投入救援,短短几分钟就可能挽救一个鲜活的生命。

  “从现实意义上讲, 储备应急物资不是多此一举, 而是防患于未然。”刘琦说。

  调查二

  调查主题:家庭应急物资市场供应

  调查地点:翠微大厦(翠微店)

  家乐福超市(双井店)

  沃尔玛超市(大郊亭店)

  京客隆超市(东坝店)

  三夫户外店(公主坟店)

  调查结果:大商场、超市只能买齐八成左右的家庭应急物资,很难买到压缩食品、救生绳等。而网店的品种还不如实体店多。

  居民要储备齐全应急物品,得上商场、超市或上网去买。那商场、超市、网店的应急物品供应跟得上趟儿吗?

  “我家储备的应急物资,都是在商场、超市里买的,其实都很常见。”郝帆告诉记者。

  记者走访了翠微路的翠微大厦、双井家乐福、大郊亭沃尔玛等几家大型商场、超市,按照北京市紧急救援基金会提供的家庭基本应急物资清单,上面80%以上的商品几乎都能购买到。不过,这样的市场供应状况,在考虑到市民对家庭应急救援物资的巨大潜在需求时,准备就显得不太充分了。

  在翠微大厦地下一层的超市里,瓶装矿泉水、干果、巧克力、罐头等不必说,雨披、胶手套、线手套也都可以在货架上找到;询问导购员时,也能顺利得到指引。

  手电、口哨、电池等物资,也能在商场、超市购买,价格在十几元到100多元不等。本地地图则可以在商场门口的报刊亭购买。不过,在翠微大厦的地下超市,没有家庭帐篷、扳手等物资。根据导购介绍和记者寻找,在家乐福、沃尔玛可以买到帐篷、背包、扳手等物品,但买不到压缩食品。

  令人欣慰的是,大型商场目前基本都配套有药店,可以购买到大部分的家庭应急储备药物,极大方便了市民购买家庭储备的应急物资。例如,翠微大厦的4楼康玉药店内,1.4元5包装的医用纱布、2.8元1卷的纱布绷带、不到30元的抗腹泻药、34元左右的外伤喷雾剂,都很容易买到。在双井家乐福超市3楼、大郊亭沃尔玛超市地下一层的两家药店内,也能买到上述药物。不过,在记者走访的4家商场、超市中,都未能买到净水剂、救生绳、止血带等应急物品。

  在翠微大厦服务员指引下,记者在大厦对面找到了三夫户外用品店。在这里,直径10.2毫米的国际标准动力救生绳,价格为28元一米;500多元的户外急救包里有30多种急救物资,包括止血粉、止血带、手术刀片以及常规的消毒纱布等,完全可以满足家庭应急物资储备的需要。

  “如果只是简单储备,物资总价在500元以内就足够了;按照标准配齐,也就1000元左右。”业内人士透露。

  记者随后上网搜索网店对家庭应急物资的供应情况,结果发现网店的供应不及实体店。淘宝商城、京东商城只搜索到与紧急救援相关的知识手册,没有其他使用物品。在淘宝网搜索相关店铺,仅有寥寥7条结果。其中1家只有心肺复苏面罩一种产品,4家为户外用品店。剩余2家销售紧急救援物资的店铺,均不到20种产品。

  而在北京市紧急救援基金会列出的物资清单上,社区紧急救援物资共有10个系列、97种物品。显然, 淘宝网仅有的两家销售紧急救援物资专卖店的商品, 远远不能满足紧急救援物资储备的需求,甚至常用的应急手电、绳索、供氧袋等,网店里都没有。

  调查三

  调查主题:社区救援体系建设

  试点情况

  调查地点:九龙社区苹果小区

  鼓楼苑社区

  调查结果: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救援队很有用,能在家里老人意外受伤时及时施援,而专业培训本身也激发和提升了人们的应急意识。

  鼓楼苑、九龙以及昌平区望都家园3个社区,是本市公共安全救援体系建设的首批试点社区。记者现场探访发现,目前它们都已初步建起社区紧急救援体系,由社区居民组成的社区救援队名副其实——有的队员遭遇家里人突然受伤,经过专业培训学来的救援技能还真派上了大用场。最重要的是,这些试点社区的居民,通过应急演练和专业培训,已经有了应急储备和紧急救援的自觉意识。

  配置了“救命宝盒”的郝帆告诉记者,苹果小区里的那次火灾应急演练一结束, 他便到商场去买应急物品配上了“宝盒”,又上网买了一支手指般粗细的强光手电。朋友送的登山户外绳,也挂在了客厅显眼的位置。虽然应急防灾用品至今一次也没派上用场,但在郝帆心里,一些紧急救援的常识却渐渐根深蒂固:“有时一进厨房或卫生间,只要看见这两个小箱子,就会下意识地琢磨, 如果发生紧急情况该怎么自救?安全逃生时,绳子怎么打结?这些应急救援的东西都会在脑子里闪一遍。”

  经历过应急演练的苹果小区居民们告诉记者,他们最大的收获就是脑子里有了应急储备这根弦。

  鼓楼苑社区去年组建起了社区第一支救援队,救援队的18位队员都是社区居民,他们都经过了7天的紧急救援专业培训。陈智慧就是社区救援队的一名队员,他不仅自己掌握了一些救援技能,还手把手地教20多岁的儿子如何急救。

  那天,陈智慧81岁的老父亲探身往床边的痰盂里吐痰,不慎从床上摔下,颈椎磕在床沿上严重受伤。陈智慧赶紧找来邻居, 单膝跪地,双手交叉,十指相扣,让老人的头部枕在肘弯处,几个人在他指挥下缓缓抬起老人, 安全地送到停在300米外无法开进狭窄胡同的救护车上。医生事后告诉他,如果在搬抬过程中造成二次损伤,一旦颈椎神经受损,老人就瘫痪了。陈智慧庆幸地告诉记者, 那次多亏用上了学到的救援技能,如今老父亲已经基本康复。

  “提高安全意识和救护技能,培训比检查要管用得多!”同是社区救援队队员的鼓楼苑社区居委会主任孟立新,对专业培训的明显效果很是感慨。

  这位40多岁的大姐告诉记者,她刚参加高空逃生与救援那项专业培训时,那十来米高的几层楼她看着腿都打软儿,更别提要顺着绳子下去了。看电影里那些救援队员抓着绳子噌噌用脚撑个三下两下就从墙上下来了,可自己实际训练时,不是打转就是撞墙,足足练了半天才掌握要领。“应急意识不是一天半天就能有了的,真正练了才能有。你想啊,遇着突发情况,一没应急装备、二没救援技能,能行吗?!”孟立新说,“我希望以后每半年就能培训一次”。

  帮助试点社区组建社区救援队的北京市紧急救援基金会,是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设立登记的地方性公募基金会。刘琦告诉记者,基金会希望未来用4年时间,协助政府在全市2700个城市社区建立公共安全救援体系,其中包括为每个社区建立一支十余人的居民救援队。今年,全市预计要在200个社区组建社区救援队。

  按照现在的社区救援体系,基金会分别为三个试点社区投入80万至120万元公益资金。项目建设包括:寻找危险源并制定解决预案,针对社区实际情况制作、张贴公共场所逃生标识等,开展公益大讲堂活动,培训紧急救援专业技能,配备紧急救援物资、装备,建立国际轻型救援队标准的社区救援队,防灾、减灾综合演练。

  针对每个试点社区,基金会已经分别培训组建了一支18人的轻型社区救援队,并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医用急救包、紧急救援箱、医疗急救物资以及救援队个人携带的物资和器材, 使这些救援队能够在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展开自救与互救,并配合大型专业救援队伍的救援工作。

  现在,鼓楼苑社区的一些居民逐渐认识到安全意识常备不懈的重要性, 参与社区培训活动的达到300多人。但是, 有些项目的培训专业性强, 需要一定的场地和专业器械, 社区想找一个紧急救援培训基地很困难。而且,随着今后全市社区救援队的普及, 培训将趋于专业化, 经费来源也是问题。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培训量太小,到专业培训基地接受培训, 人均费用在4000元到6000元不等,对个人来说门槛太高。

  “建设救援体系的最大问题还是缺乏标准。”刘琦说,家庭应急包没有统一标准,紧急救援没有人保部门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教材没有统一标准,社区和单位的紧急救援人才配备数量没有相应规定……这既是现状, 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政府来说,重要的是尽快配套齐全相关产业发展的政策,给社会化紧急救援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保障,尽快制定行业、产业以及规范技能培训的标准。”刘琦认为,经费问题和标准问题解决了,本市公共安全救援体系建设将迈开大步。

  延伸阅读

  专家支招:

  打造应急救援培训全体系

  应急救援学者、军事评论员宋忠平:仅仅依靠地方政府发几本“市民安全手册”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技能是需要体验和训练的,但公众现在不存在这样的训练机会。紧急救援本来是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内容,政府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但负责不等于政府包办,而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参加。

  结合中国国情,应建立五大培训体系建设:

  一是高端培训。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引导政府重视“救援意识”。

  二是学历教育。中国十分缺少科班出身的救援人才,可以结合救援资质类职业证书,提倡“双证式学历教育”、“短期培训”以及“学分互换”等机制,这能提高导游、安保、物业、家政等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是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大力打造和借鉴国外的救援培训资质建设,与人保部就业指导中心联合打造职业资格证书,如“应急预案规划师”、“救援技术保障师”等。

  四是行业培训。可以从几个典型的行业着手,如导游、出租车、公交等,同时更好地将行业特色注入到“紧急救助员”内涵之中,如“紧急救助员职业资格(出租车行业)”等。

  五是普及培训。面向大众的普及培训工作,主要针对学校、社区两大人群。主要的培训方式建议多为“体验式培训方式”,让他们身临灾难其境才能有所感悟。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