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城市凝聚力,在这里迸发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7日03:49  长江日报

  

  每个大手笔建设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热情参与

   城市凝聚力,在这里迸发

  

城市凝聚力,在这里迸发

  ▲西北湖、建设大道景观如画,几十年前,黄孝河从这里流过。

  记者 李永刚 摄

城市凝聚力,在这里迸发

  ▲上世纪80年代初,黄孝河整治场景。

  穆琳翻拍

  张公堤捐建者后人回忆:

  汉口商人

  主动捐款80万

  记者 蔡木子

  昨日,在靠近汉口黄浦路的一处普通药店里,记者见到了65岁的沈在中。他正在耐心地给病人号脉,而周围还有近十位病人在静静排队等待。

  药店名叫“达春堂”,是从明末清初屹立到现在不倒的一家老字号药店;沈在中则是清朝年间汉口名医沈佛尊的孙子,也是当时捐助修建张公堤的富商之一蔡辅卿的外孙。虽然修堤事已久远,但沈家老辈人却口口相传着关于张公堤的故事。

  “沈家原来就住在今汉口六渡桥附近”,沈在中回忆:“这一带最容易淹水了,水淹深了,人们只能划船出行,这也是‘六渡桥’这个地名的由来。所以,当张之洞提出要修建张公堤时,汉口居民都欢欣鼓舞,各行各业出钱出力。”

  知道修堤缺钱,商口商人们不等张之洞开口,便自发表示要捐款。拥有汉口近1/4土地的富商刘歆生当即表示要捐银50万两;来自上海的实业家宋炜臣捐银10万两;出生于湖北咸宁的富商蔡辅卿也不甘落后,捐银5万两,随即其他富商巨贾们也纷纷认捐共15万两。据统计,当时富商们共捐款80万两银子,占修堤资金的大部分。

  沈在中回忆,“旧时大家都知道张公堤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愿意出一把力。外公蔡辅卿是当时的汉口商会会长。每每遇到水患灾难,外公都会召集商会同仁,大家慷慨解囊。在后来的1916年两湖水灾、1931年汉口水灾中,外公都曾组织救灾,出钱出力。”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武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有着武汉‘活字典’之誉的徐明庭老先生告诉记者:“很多老辈人都说起过汉口商人捐大笔款项修张公堤的事迹。在以前,每每国家遇到困难,汉口商人都有善举美德,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这是一个传统,也是一次凝聚人心的过程。”

  不要外国贷款

  汉口大堤照样能做起来

  在张公堤生活工作了近50年的高级工程师王道明,在《雨水春秋》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张公堤的修筑过程。

  “我1954年到岱家山张公堤参加防汛,一直工作到2000年退休,期间一直收集关于张公堤的史料”,已近80高龄的王道明告诉记者:我花10年时间寻访附近农村的老人,遍查相关文献,希望尽量还原历史的原貌。据书中记载,由于资金匮乏,修建张公堤着实费了一些周章。

  1902年1月的一天,张之洞的副手梁鼎芬约见各国驻汉口领事馆官员,把总督府修筑汉口大堤的决定正式通知他们,并表示修堤需要80万两银子。不想各国官员纷纷表示,汉口大堤设计过长,保护范围过宽,工程费用过大,而且事前又不征求他们的意见,不愿意出钱修堤。

  双方僵持了几天,英国驻汉口总领事法磊斯托人给张之洞捎话:“法磊斯先生知道你们筑堤有困难。你们有困难嘛,可以去找他,他会给你们贷款的……”担心受到牵制的张之洞却表示:“我们不需要贷款。请转告法磊斯先生,没有外国贷款,汉口大堤照样能做起来!”

  记者 蔡木子

  张公堤

  筑建

  1905年,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主持下,向社会筹集80万两白银,大手笔筑起张公堤。建堤后,后湖几十万亩低洼之地上升成陆地,将汉口真正变成了一个大汉口。

  记者董晓勋 杨捷 通讯员武建 朱素芳 穆琳 吴兴平

  29年前,为解决城市渍水问题,武汉市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治理黄孝河工程。驻汉空军部队上万人次参加到这一工程,为黄孝河治理工程胜利完工起到关键作用。

  昨日,记者先后采访当年参加黄孝河治理的原空军高炮十九师副师长、黄孝河治理工程区段指挥长华新根,治理工程空军后勤负责人、武汉军区空军后勤部航材处副处长倪晓明。两位老人回忆当时情况感慨道:参加黄孝河治理工程,让他们一生难忘。

  现年67岁的华新根回忆,驻汉空军当年到工地一线参加劳动的师团级以上的干部近百人,他们中有原武汉军区空军的司令员、政委等十余名将军,原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肖建章不仅亲自动员部署,还多次亲临一线参加指挥、劳动。

  劳动中,由于工地淤泥多,大型机械无法进入,也没办法用箩筐挑,官兵们只能用脸盆、水桶装满后,一脸盆、一水桶将淤泥运送到200米外地方。因为下到工地后,人从头到脚都是泥,为了争取时间,官兵们只好站在泥水里吃饭。

  1947年入伍、现年78岁的倪晓明谈起黄孝河治理工程说:“当时官兵们参加劳动的场面,那真叫做激烈”而最让倪晓明记忆深刻的是,“当时很多单位、群众自发送猪肉、面粉等吃的东西给官兵,有的还给部队捐钱。”

  “短短58天,挖出一条50米宽、1.8公里长的人工河。”——上世纪80年代我市治理黄孝河第一战,奏响军民共建、全民共建的“武汉城市史诗”序章。

  4年间,武汉“消灭”汉口北部一条黑河。沿着黄孝河和其支流机场河,生长了以建设大道金融一条街为标志的一片新城区,盖起鄂城墩小区北湖小区、花桥一村花桥二村,诞生了汉口北部城市路网青年路、航空侧路、黄孝河路和建设大道……

  整个汉口中心,向北“大跨一步”。

  黄孝河

  治理

  黄孝河位于汉口北部,曾因脏臭成为武汉著名的“龙须沟”。1983年,武汉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治理,工程投资1.4亿元。4年整治过程中,武汉驻军全体出动,机场河一带要拆迁5.8万多平方米的建筑(总共拆除6.5万平方米),涉及60多家单位、1000多居民的住房。指挥部一声令下,仅用13天,5万平方米建筑全部拆光。

  记者吴昊 通讯员高山

  从汉口搬到汉阳,又从汉阳搬到汉南,11年内两度搬迁,只为江城市民能够尽享江滩美景。昨日,武汉市堤防建设中心副主任杨德柱回忆起江滩建设中武汉航道船厂两度搬迁的故事,依旧感叹不已。

  作为一家中央在汉企业,武汉航道船厂专攻长江航道设施生产,汉口江滩建设前,船厂在汉口一元路附近的江滩上,拥有近20亩的生产用地和5000平方米厂房及办公设施。2001年,市政府决定将汉口江滩建设成城市公用绿地,一期划定的范围正好包括武汉航道船厂。

  “当时,我们一到船厂,告知汉口江滩一期的建设规划,厂里领导一口答应,马上组织搬迁,支持市政重点工程建设。”杨德柱说。

  “10天时间,5000平方米的办公楼、厂棚、滑道,全部拆光,将土地交给了我们,当时补偿标准并不高,大约每平方米平均只有600元,而且只针对房屋,生产设施没有补偿,船厂搬迁的总共补偿费用也只有几百万。”杨德柱介绍。

  “武汉航道船厂搬汉阳后,从头再来,经过8年奋斗,企业从千万元产值发展6000万,一片红火。谁知道2009年建设汉阳江滩,他们在汉阳的新厂址又列入建设范围,还是我们前去协商的,当时连自己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开口,但企业一得知情况,又是当场表态,坚决支持。”

  这次搬迁,武汉航道船厂选择了更偏远的汉南。“从纱帽过去还要开十几公里,的确有点远。”杨德柱说:“不过,人家够意思,我们也是积极联系搬迁有关事项,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这次搬迁,还是十天,船厂就将土地腾出来交给我们。”

  江滩

  变脸

  自2001年开始江滩建设以来,汉口江滩一期工程拆迁只用了75天,拆除近10万平方米的厂房和办公楼,搬迁18家沿江企业,迄今,两江四岸江滩建设总拆迁面积已达40余万平方米,已建成两江四岸共300余万平方米的秀美江滩公园。

  记者王刚副题引题题一题二

  昨晚19时许,22岁的罗文和妈妈周妮萍来到楚河汉街游玩。“这里离以前的家只有几百米远,每天都想来逛逛。”

  在东沙湖连通工程拆迁前,罗文一家住武重二街坊,58平方米的两室一厅。“2010年初听说住了这多年的房子要拆迁时,一家人都还觉得很难接受。”周妮萍说。拆迁之初,工作人员多次上门讲解拆迁相关背景、政策等,渐渐让他们一家人心里大致有了个数。

  “东沙湖连通是市政府重点工程,小家庭要全力支持。”周妮萍说,在拆迁工作人员的耐心劝解下,她们接受了拆迁安置。

  2010年4月,罗文家签下拆迁协议。根据协议内容,罗文家被安置在武昌锦绣江南小区附近的省建机小区,新房位于32层楼的26层,面积近90平方米。目前,省建机小区正在紧张施工中,预计今年四五月份就可交房。

  2010年4月至今,罗文一家租住在徐东销品茂附近,“虽然生活确实有点不方便,但想到马上就能入领到新房钥匙,全家人也都是蛮高兴。”周妮萍说。

  罗文说,新家离自己单位很近,步行只需十余分钟,打算将来上班都是步行。最让罗文感到高兴的是,新家所在的省建机小区离楚河汉街直线距离只有一两公里,“将来站在自家窗前就可以看到楚河汉街,出门就可以逛街了。”

  东沙湖

  连通

  东沙湖连通是国务院批准的武汉市“六湖连通水网治理工程”的首个工程,2008年启动,涉及近一万户拆迁户,正是在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的大义搬迁配合下,楚河汉街去年建成,成为武汉彰显城市历史文化和生态景观的一张靓丽新名片。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