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曾铸就老汉口辉煌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7日03:49  长江日报

  

  从“沙洲”到“楼上楼”

   曾铸就老汉口辉煌

   今见证大武汉复兴

   377年前,袁公堤的筑建,促成了汉口的首次崛起,奠定了武汉“三镇鼎立”的格局。

   148年前,汉口城堡的修建,推进了汉口市区的发展。

   106年前,张公堤的建成,使汉口从沿河走向沿江,构建了武汉的城市新局。

   2012年,历经百年沧桑的张公堤将迎来华丽转身——建设武汉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

  

曾铸就老汉口辉煌

  收录于《武汉堤防志》的1915年武汉地区地形图中,张公堤蜿蜒20余公里,拱卫汉口。

  罗时汉供图

  记者 蒋太旭

  公元1904年的一天,督鄂有年的湖广总督张之洞站在后湖的一处高台上,扬手指点,划出一条长堤的基本轮廓。两年后,一座拱卫汉口、蜿蜒20余公里的防水大堤——后湖大堤建成。人们感念张之洞,将之命名为“张公堤”。

  2012年年初,武汉市“一锤定音”,历经百年沧桑的张公堤迎来最华丽的转身——建成城市森林公园。根据规划,森林公园东至长江江滩,西南至汉江江滩,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武汉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

  根据今年新规划,张公堤将建成武汉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东至长江江滩,西南至汉江江滩,规划区域约30.9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67个解放公园,依次串连起9座公园。

  “五百年前一沙洲,五百年后楼上楼”。《汉口竹枝词》里的名句,一语道破汉口前世今生。

  今天的汉口堤角后街一片狭长菜地,竖着一块现代交通标示牌,上面赫然写着“张公堤起点”。百多年前,这里一片泽国。

  年逾八旬的历史学家、《武汉通史》主编皮明庥在他的多部专著里,曾对张公堤进行过专题论述。在这位被誉为“武汉活历史”的老人看来,这个沙洲演变为大都市,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张公堤的建成。

  从某种程度上说,汉口500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城市堤防史。

  “明清数百年间,汉口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阶段。”皮明庥说,明朝中叶前,武汉一直是武昌、汉阳双城并峙的空间格局,而且是历史上的军事重镇。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大汉口当时还是一片与汉阳相连的河滩,四周芦荻丛生,人烟稀少。

  到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从龟山北麓注入长江,处在汉水入江口以北的汉口地势平坦开阔,沿河开始形成市镇,此后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汉口因水而兴,因商而盛,但水也带来了无尽烦扰,汉口地势低洼,极易受水淹。

  堤防因水患应运而生。汉口的第一座堤防修筑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由汉阳县通判袁昌负责修建,上起硚口,下至堤口,环绕镇北,全长约5公里,人称袁公堤。汉口市镇赖此堤保安居,商业得以迅猛发展,到清道光年间,汉口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位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之首,并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为“天下四聚”,成为全国的四大商业中心之一。

  1864年,汉阳知府钟谦钧修建从硚口到今一元路的汉口城堡,因城堡也能防水,袁公堤慢慢失去作用,居民依堤建屋,逐渐成为街市,演变成今天的长堤街。汉口市区推进到今六渡桥一带。

  有了汉口城堡的庇护,今天汉正街一带水患得以解除,但到了汛期,城堡外(今中山大道以北)就逐浪滔天,长江、汉水和后湖之水的四面围困,汉口常成为泽国。

  1904年,为解除汉口水患、扩大市区,坐镇武昌的晚清重臣张之洞,决定建造汉口历史上最大的堤防工程——后湖长堤。

  这道环绕今天大汉口西北部的巍巍长堤就是“张公堤”。

  学者点评:

  《图说武汉城市史》主编、江汉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涂文学

  汉口的“异军突起”成为武汉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这一时期,武汉延续了上千年“双城并峙”格局被“三镇鼎立”的格局所取代,城市空间形态这一历史变化导致了城市结构功能的一系列重大的变化。从此,商业大都会代替了军事重镇而成为武汉的主要城市形象,整个清代,武汉,无论是从政治角度还是从经济角度上看,都是中国内地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之一,尤其是经济方面,它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就,迎来了自建城以来的一个发展高峰。

  “后湖堤岸枕江湄,田海沧桑一瞬间;他日造成新汉口,大家都要感南皮。”《张之洞与武汉》一书的作者陈秋芳先生告诉记者,张公堤建成后,民间用这样一首汉口竹枝词感念张之洞的恩德。

  也许你很难想象,今天我们熟悉的汉口中山大道以北所有繁华街道,百多年前还沉睡在水下,或是一片混沌不清的沼泽。

  张公堤不仅挡住了后湖水患,也让堤内10余万亩土地浮出水面,汉口一下扩大了几十倍。

  展阅摄影家刘建林先生提供的一张民国18年(1929年)制汉口特别市分区计划图,可见张公堤曼妙身影。此堤以牛湖即今堤角为起点,向西北越过岱家山,再折向西南经姑嫂树至禁口,长约27华里。同时又以皇经堂为起点,南向北经长丰垸旧堤直至禁口,与张公堤相连接,形成长7华里的张公横堤。

  张公堤建成后,上起舵落口,下至堤角这一广大地区露出水面,为汉口的发育创造了极为重要的条件。后湖由昔日的沼泽之地变为沃土良田,也引发汉口开发热潮。对此,《夏口县志》留下了这样的记述:“后湖筑堤,芦汉通轨,形势一年一变,环镇寸土寸金。”

  皮明庥说,张公堤建成后,原先的汉口城堡失去防水功能,并于1907年拆除,城基改为后城马路,即今中山大道六渡桥至江汉路段。不久,这里就演化成汉口闹市中心。张公堤的建成使一个局促于沿河狭窄地带的汉口镇逐渐发展成“人烟数十里”的大汉口。汉口形成从沿河走向沿江的城市新格局。

  张公堤建成4年后,武汉爆发了震惊世界的武昌首义。汉口此时的总人口已由清朝道光年间的十一二万猛增至七八十万,市域面积比袁公堤时期扩大了百倍。此时汉口的人口远远超过同期武昌的不足20万人,和汉阳的不足10万人。“显然,这一时期汉口城市人口的增加,也绝不是人口自然增殖,而是工商业发展所导致的人口迅速集中。”

  学者点评:

  《图说武汉城市史》主编、武汉博物馆馆长刘庆平

  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口是一座依靠堤防进行空间拓展的城市,每一次堤防的修筑都会带动汉口城区空间的拓展,张公堤的修筑表现得最为明显。它带给这座城市的不仅仅是城市空间的巨大拓展。

  从1861年开埠,汉口再次进入发展巅峰时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汉口的商业繁荣带动武汉的迅速崛起,近代商业贸易迅猛发展。张之洞督鄂后,开始“湖北新政”,大规模举办洋务事业,在武汉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近代工业体系,使武汉成为中国近代工商业的重要发祥地,进一步促进了武汉地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张公堤的建成奠定了城市发展的新格局,到20世纪初,武汉已超过天津、广州,一跃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通商口岸,号称“东方芝加哥”,是全国四大金融中心之一,由一个封闭的内陆市镇成功转型为近代国际商埠和国际性大都市,之后的数十年间,武汉数次成为中国政治、文化、军事、经济中心。

  以建设生态宜居武汉、文明武汉为支撑,努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将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大武汉新的伟大复兴。两个月前召开的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战略目标展示了武汉发展的勃勃雄心。

  张公堤铸就了“大汉口”的城市辉煌。百年来,这道当时武汉最大的防水工程也为护卫这座城市立下了赫赫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张公堤逐年修复、加高加固,到1998年大水后堤顶路面得以贯通,大堤成为汉口外环交通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武汉城市建设不断向外拓展,张公堤内外成为开发和投资热土。东西湖区抓住这一机遇,沿堤兴建了被誉为“楚天第一道”的金山大道,拉开了加快发展的序幕。三峡大坝建成后,张公堤防汛堤基本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成为经济开发的一道风景线。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武汉再次迎来历史机遇,2010年武汉被定位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

  今年年初,武汉“一锤定音”,历经百多年沧桑的张公堤迎来最华丽的转身——建成武汉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

  武汉市社科院研究员张笃勤说,这对城市未来发展意义重大:张公堤不仅仍然承担着防水大堤的历史功能;而且由过去的“灰道”变成环绕“大汉口”的一条生态绿色廊道;更重要的是,它将成为城市“纽带”,打破“大汉口”的城市“边界线”,通过森林公园的“无缝”对接,将“堤内”和“堤外”融合成为一体,汉口的城市空间再次被空前拓展,必将带来区域经济的腾飞。

  学者点评:

  著名历史学家、《武汉通史》主编皮明庥

  张公堤转身为武汉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是复兴大武汉的必然之举,其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都非常重大。

  我们必须站在复兴大武汉的历史背景下重新认识张公堤的价值。它既是一位城市历史的守望者,又是一件特殊的历史文物,建成后的张公堤公园应竖记事碑记录历史,同时还应树一座造型逼真的张之洞当年视察后湖的塑像。要充分挖掘其巨大的人文价值,彰显武汉个性魅力;更重要的是,建成后的张公堤森林公园将宛若一个巨大的绿色项链镶嵌在大汉口的版图上,昭示这座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将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熔为一炉,构筑宜居城市,塑造武汉新气象,向城市生态文明迈进。

  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公堤的华丽转身,也是我们这座城市发展的又一次转型。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