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武定县万德乡五一小学因“渴”或将搬迁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7日06:45  云南网

  ?

  

武定县万德乡五一小学因“渴”或将搬迁

  住在金沙江边的村民看得见水却吃不到水,取水要走10多公里的山路。

  山脚下的江水村民喝不到

  和万德乡一样,武定县干旱最为严重的四个乡镇都位于金沙江沿岸,直线距离有的仅一公里不到,比如大咪支村等,但因为险要的地势,走起来得半天。

  面对望江兴叹的无奈,不是没有人设想过调用金沙江之水。但据介绍,从金沙江调水,至少需要建5级泵站,不算建设成本,即便是运水成本也会在20元每方。有这个钱,村民也可以到外地运水了。

  似乎再也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了。可是回头一看,万德乡上百余年前那氏土司修建的万德大坝,在今天突然发挥出巨大的效用。

  ?

  

武定县万德乡五一小学因“渴”或将搬迁

  学生抢着喝村里送来的水。

  ?

  

武定县万德乡五一小学因“渴”或将搬迁

  五一小学学生自己种的蔬菜已经干枯了。

  ?

  

武定县万德乡五一小学因“渴”或将搬迁

  对五一小学的学生来说洗脚也是件奢侈的事。

  2月22日下午3时许,一辆拉着6桶水的农用三轮车的到来,打断了武定县万德乡五一小学三年级的篮球课,正在球场上练习运球的学生们迅速围住了农用车,透明的清水显然比篮球还有吸引力。

  随后,五一小学的校长孙加斌小心翼翼地给办公室里的媒体记者倒上一杯开水,相比桌上的干果和糖,一杯水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三年来,每天春季开学,孙加斌都要重复面对缺水的现实,但除了到3公里以外的乡镇拉水,他再没有别的办法。更让他感到不安的是,三年连旱,让村里的劳动力快速转移到了城市,这让学校流失了很多生源。今年新学期开始,在旱情的持续影响下,五一小学18名学生转移“分流”到了3公里外的万德乡中心小学。

  在万德乡的另外3所村完小,如今也都面临着五一小学的尴尬,再没有效降雨,都存在着部分学生或整体合并到中心小学的可能性。

  据公开的数据显示,2010年云南省有13218所中小学受干旱灾害影响,涉及学生345.6万人,其中,63.5万人无饮用水、220.5万人饮用水困难。观察者认为,若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和进行干旱常态化的思路调整,今年受灾的学校有可能差超过2010年。

  随着全省中小学的陆续开学,像五一小学一样的学校会随旱情的持续而增加,所带来的影响和伤害将呈几何极增加,干渴的学校面临的窘境已远非送上一桶清水就能解决。

  如何保证乡村教育正常运行?成为基层政府乃至全社会抗旱应急能力、统筹协调能力、以及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一次全面考验。

   18名学生因“缺水”分流

  “万德”没有字音上那么宏伟,作为那氏土司最后驻地,它曾经管辖过武定、禄劝直至昆明麻园一带,其实翻译过来就是“猪洗澡的地方”,完全没有土皇帝的霸气,唯一透露的信息就是“水肥草丰,家畜壮硕”。

  这个曾经显赫四野的土司“王城”,被历史湮没多年之后,又在连续三年的干旱之下,重出视野。

  就在众多媒体开始关注云南三年大旱之际,有万德乡群众向本报反映,当地的五一小学因为缺水不得不合并到乡中心小学。 <

  一位外地商人来村里考察,村民捧上一碗开水给其解渴。商人见碗中水红红的,还想一定是当地村民的待客之道,给他特别准备的红糖水,满心欢喜喝下。几天里,无论商人到哪家做客,喝的全是“红糖水”,商人心生感激,决定在此投资。两个月之后,商人再次来到小村,村民为感激商人,购买矿泉水煮茶待之,自己依旧喝着“红糖水”。商人见此,还以为村民瞧不起自己,将红糖水改成茶水,被村民们听闻后无不捧腹大笑。

  其实,商人喝的并非“红糖水”,而是当地干旱后的日常饮用水,水来自山顶红土地包围的小水库,一直都浑浊不清,曾经为农田灌溉之用。连续干旱,曾经的山泉水早已枯竭,村民只好将其背来饮用。

  记者采访时,正遇村民凤自忠用这泛着红色的水淘米做饭,大家难以理解他们如何能饮用这种不知含有多少杂质的水,就像他们难以理解这群外来人的少见多怪。

  大咪支村曾经住在对面的山头,前几年山体滑坡后,政府给他们新建了房舍,整个村子整体搬迁过来。曾经他们祖祖辈辈喝的都是苦涩的地下水,外地人去喝肯定拉肚子。现在喝的水虽然颜色红一点,但口感比以前真不知好了多少倍。

  容易满足的村民喝上这样的水,不仅没有听见抱怨,多少还有点感恩戴德。刚开始,村里人还把打来的水放在缸里沉淀,可是半个月后,大家发现,除了沙土少些外,水里的浅红色依旧没少。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习惯并接受了这份天然的“红糖水”。

  武定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余潮江告诉记者,他们也曾考虑给村里一台净水设备,价值5万多元,好摆脱“红糖水”,可是巨大的维护费用,加之电费和消毒药水,村民根本无法承受。

  没水喝,村民不得不外出打工

  有“红糖水”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严重的村民连“红糖水”都喝不上。旧村、大期村、胜得新村的村民们水源断绝后,只好走半小时的路程前往大咪支村共饮“红糖水”。

  并且这水不是想喝就能喝到的,连年久旱,去年10月,“红糖水”水库蓄水量下降,不能自然流到大咪支的水窖,四个村子的村民只好每户集资300多元,购买水泵从水库抽上来,集中流到大咪支村,以此缩短运水距离。

  50岁的李文学,家里还养着7条牛,两个儿子外出打工后,剩下老俩口每天负责家里的人畜用水,10桶500斤是最少的定量了。而70岁的杨大妈为了减少饮水量,家里牲畜一个都不敢养,颤巍巍的她背着50斤重的水桶行走在长长的运水队伍中。

  人背马驮的运水在这里不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而是生活的残酷。他们的脚下,就是奔流不息的金沙江。可是这种“见得着水,而吃不上水”的尴尬让大家欲哭无泪。

  万德乡一直有武定粮仓之美誉,只要风调雨顺老百姓的粮食那是吃不完的。李文学对面的山腰上有20多亩的梯田,前年干旱,梯田水稻绝收,去年将水田改成了旱地,就是这样家里也还有不少存粮,如果继续干旱,他们也逃不过买粮食的命运。而全乡6160亩水田,今年也将有4417亩变为旱地。

  自给自足的历史将远去,需要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李文学的儿子们也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打工之路。用他的话来说,如果不去打工,连集资购买水泵的300元都有很多人家拿不出。

  今年年后,对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乡政府曾做过专门统计,单就乡里发往县城的客车,与往年相比每天就多发了4班车。

  ??? 刘霞统筹: 汤骥 摄影:段玉良

  <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