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新光”不是粤剧的存亡之光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7日08:15  南方都市报

  

  发现香港

  □贾选凝(香港,媒体人)

  任何一种文化精神的核心,都是人心,如果香港无法培育起新一批创作人才,那么粤剧便永远都只是上一代人不合时宜的旧梦。

  北角新光戏院日前再逃结业厄运,“盛世天”剧团创办人李居明出面,同业主签立新约续租四年,其间更由行政长官参选人梁振英牵线搭桥,一时被誉为城中美谈。其实,绝处逢生的新光,已是近十年来第四度“死里逃生”,自2002年起,每隔几年,结业危机便周而复始,尽管这块粤剧文化的活牌匾总能被暂时保住,却令人不禁质疑,今次,是否只是将“死期”再延长四年?而这座“香港粤剧殿堂”的存亡,又是否真能影响粤剧的发展命运?

  上世纪80年代是新光盛世,红线女、罗品超等名伶云集舞台,带动起整个粤剧观赏氛围,“睇大戏,去新光”也因而成为老一辈的集体休闲方式。而时代变迁,大众文化消费品种与审美的推陈出新,令传统的没落势不可当。如今,矗立于繁华路段中央的新光,作为一部街坊剧院文化活历史的意义,更大于作为表演场所的实际利用率。手绘宣传海报、亲手划位售票、允许饮食及谈笑的看戏环境等旧时特色,宛如人们心目中粤曲南音轻弹浅唱出的怀旧味道,“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似乎就只该上演在那样的老戏台上。

  但新光显然不该成为粤剧界存亡的唯一指望。事实上,今日在新光登台的专业剧团,早已寥寥可数,玩票性质的团体和未成气候的新人往来出入,演出质素参齐,票房自然无以为继,上座率要靠免费送票,而缺乏能吸引戏迷购票入场的高水平演出。正因如此,联艺机构才出于“商业考虑”不再续约,而业主身为民间商人,实际上也无力在地价高企的大环境下,担负蚀本推动粤剧文化保育的责任。戏院月租从十年的20万一路加至今次的100万,运营成本与回报的悬殊落差,令新光相比其它表演场地而言,毫无优势。

  续租的最大意义,是保住一个可供剧团选择的固定表演场地,而虽然政府近几年,已开始注重相关扶持政策,更针对西九戏曲中心尚未落成时的过渡期,制订下一系列增加档期的场地租用措施,但今日港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粤剧的亲近度仍旧偏低。与时俱进活化粤剧,并不是只靠一座“新光”、一道旧文化的符号、一段被写入历史的集体回忆就能达成,而是要让这岭南文化中的乐韵之魂,重新为人们耳濡目染、重新吸引人们发自内心的兴趣。

  香港社会节奏的“快”与粤剧气质的“慢”恰好南辕北辙,因而构成整个城市文化消费主体的中青年,对这门只存在于往昔岁月中的艺术,深感隔膜。任何一种文化精神的核心,都是人心,如果香港无法培育起新一批创作人才,那么粤剧便永远都只是上一代人不合时宜的旧梦,而无法感染年轻的观众群体。所以新光也并非粤剧的存亡之光,将它过度形式化、符号化,反而会令人感到粤剧永远只能徘徊在行将消逝的地带,而难以推陈出新,与当下社会价值产生真正结连。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