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滇东粮仓”抗旱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7日08:28  生活新报

  三年连旱,似乎已经让“滇东粮仓”陆良农民徐何见忘记了春耕夏作的习俗,拉水、吃饭、睡觉、看电视,已成为他每天的工作,而且,这正在成为一种习惯。

  这是一种可怕和不由自主的习惯,生存压力造就的习惯。

  留在当地,就得形成这种习惯,否则,只有外出打工一途。天旱,不仅压迫着田地,也在压迫着这里的人和他们的耐心。

  徐何见的耐心还能坚持两个月。两个月内还不下雨的话,他就没有办法下种了,只有将家里的牛卖掉,带着妻子前去重庆打工,“投靠”在重庆工作的大儿子,“找个苦力活做做”。

  也有人在煎熬中选择了“赌博”。普山水库库区,10来个村民投资了30来万,种上了100多亩洋芋,只要在雨季到来前能抢收上一季,就能赚上一笔。否则,一场大雨就可能将他们的投入变成泡影。

  抗旱是一件长期的事,但也许像徐何见说的那样:“眼前都顾不上了,还谈什么长远。”在陆良,人们就是这样生活在干旱的阴影中,要么习惯,要么赌博,要么离开。

  2月23日,毒辣的太阳照在徐何见家门前院子的水泥地板上,光线反射到他的脸上,他半眯着眼抽着水烟筒。抽了几团烟丝后,他妻子王焕培从厨房走出来,对他说:“家里没水喝了,你要趁早去拉点水回来,不要像前两天深更半夜才回来。”徐何见放下烟筒,从牛栏里拉出水牛,套上牛车,向离家近1公里外的取水点走去。到了取水点,他数了数前面排队的车,8辆,看来今天又要熬夜接水了。徐何见,是典型的陆良农民,三年连旱早已让他习惯了每天拉水、吃饭、睡觉、看电视……

  一天只能装24户人家用水

  徐何见是陆良县芳华镇戚家山村委会大吉冲村的农民,48岁的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25岁,大学毕业后,在重庆谋了一份还不错的差事。小儿子23岁,中专毕业后留在昆明工作。在大吉冲村,由于干旱,今年春节后有20多家人放弃在家务农的念头,全家出动去广东、福建、江苏等地打工。

  在当地,村民们每天只吃两顿饭,早饭是10点多,晚饭是下午5点左右。23日,吃完晚饭后,妻子对徐何见说:“家里没水喝了,去拉桶水吧。”他便放下水烟筒,起身去赶牛车。

  取水点就在他们村,离他家1公里左右。取水点是三年前陆良县水利局出资打的机井,大约60多米深。戚家山村共有8个自然村,有4眼机井,分别在戚家山、水洼子、新民和大吉冲4个自然村内,其中除水洼子村里的机井是前年干旱时南方电网公司赞助打的外,戚家山和新民村两口机井都是10多年前打的。

  自从三年前该地干旱后,全村所有的地表水井全部干涸,无水可取,他们只能利用牛车和马车到村子的机井边接水。他们每家都从镇上买回汽油桶,将两个汽油桶焊接成一个大桶,并做好进水口和出水口,便成为他们三年来朝夕相处的运水桶。每个运水桶和牛车的长度相仿,要花360-370元,每个桶能装400公斤左右的水。

  徐何见赶着牛车,走在乡间的马路上,没有欢声笑语,只有牛蹄清脆的声音。每天这个时候,他内心都特别忐忑,希望取水点边的牛车少点,这样就能早点排上队。这一次,他到达取水点后,数了数前面排队的牛车,有8辆。

  水井的储水很少,村民们用小型的抽水机放在井底,连上一根直径4厘米左右的管子,从井里抽出来放在运水桶里。从管子里流出来的水很小,但如果不在这里等水,他们就要到四公里以外的水井去拉,往返时间和等水时间相差无几。“每辆牛车接水的时间在一小时左右,8辆车就需要等8个小时。”徐何见暗暗计算。

  徐何见将牛鞍取下来,将牛车停在取水点,拉着牛慢悠悠地回家了。回到家,他对妻子说排队的人很多,晚点再去,接着便走进屋里,打开电视机。电视里放着让人烦躁的广告,他继续拿着水烟筒抽闷烟,紧锁的眉头,显得很无奈。

  晚上12点,他从床头柜掏出电筒,准备出门。妻子特意嘱咐了一句:“慢点,天黑,注意安全。”他从牛栏里牵出水牛,借助电筒的点点光线,前往取水点。在取水点等待的村民们,不知谁带来了干柴,在现场烧着大火,村民们围着火堆拉着家常,徐何见也到火堆边蹲了下来。

  “老徐,我的快接满了,你准备来接吧。”排在徐何见前面的妇女对他说。徐何见起身,将水管挂在自己水桶的进水口后,转身回到火堆边,继续拉家常。来这里接水的村民们,经过几年的约定俗成,大家都很自觉地排队,当队伍排到哪个村民没有在场时,大家都会帮忙去接,而不会插队。

  徐何见家的水桶装满时,已经是第二日凌晨1点半。为减轻牛拉的重量,徐何见没有坐上牛车,而是牵着牛慢慢步行,当牛到家门口时,已是凌晨2点。在徐何见回家时,他看见同村还有两位村民牵着牛,准备去装水。徐何见说,水井水很小,但全村有180多户人家,即使水井每天24小时不断流水,每天也只能装24户。所以更多的时候,很多村民见到现场排队的人多,就会选择离开或去其他地方拉水。

  大吉冲村的村组长王文学说,全村每家每户都有牛,每天每头牛至少要用3挑水,相当于运水桶的一小半,很多农户为了节约用水,将养的猪全部卖掉。大家首先要保证的是人畜用水,还要保证自家的太阳能设备水不能断,基本上每家每天都需要一车水,人少的家庭两天也要拉一车。“每天的洗脸水不能倒,等沉淀下来后,晚上用来洗脚。”王文学表示。

  水田里种玉米和烤烟

  戚家山村后,是能蓄水800万方左右的普山水库,距离村庄大约3公里。戚家山村内所有的农田周边都修有渠道,渠道水源就是普山水库。渠道是上个世纪50年代修建的, 在没有干旱的季节,普山水库的水能浇灌到戚家山村的这些水田,每到夏季,飘着阵阵稻香。

  而如今,这些小麦只有20-30厘米高,村民们说,这些小麦结出来的麦粒都是干瘪的,相当于小春绝收。在一些田里,村民们种上了洋芋,但洋芋苗只有10多公分高,他们说,如果还等几个月不下雨的话,洋芋苗就会逐渐枯黄,因为普山水库已经三年没能浇灌这些农田了。

  戚家山村的村民,有着比较多的土地。徐何见家有4亩水田,8亩旱地。往年,全家4亩多水田在早春后种上水稻,每亩能收600公斤左右的水稻,每亩的收成能有1200-1300元左右;小春种上油菜、洋芋或者小麦。而干旱来临之后,渠道没水,水田变成了旱地,他们只能“靠天吃饭”。去年,徐何见在水田种了玉米和烤烟,而三分之二的玉米在结苞时全部枯萎,连带种子、化肥在内损失上千元。种下的6000株烤烟,是他们家全年收入的全部来源。他说,去年雨水较今年稍微好点,烤烟才得以保全,每株烤烟的成本价在1块钱左右,如果烟叶烤得好的话,能卖到2块,最贵的能卖到4块。除去玉米的损失,去年他们全家的收入在6000块左右。

  两年的旱地种植经验让徐何见感到,在他们村种烤烟或玉米的收入相较水稻来说,每亩要多出300-500块钱。“如果有水的话,肯定要种一点水稻,另外的全部种玉米或烤烟。”这是徐何见来年的打算,而如今,除了等天降雨,他毫无办法。徐何见说,如果两个月还不下雨的话,他只有将家里的牛卖掉,带着妻子去重庆打工,为此自己还专门向儿子打了招呼,帮自己找个苦力活。

  三年的干旱,逐渐改变着戚家山村的农业结构,也改变着村民的生活习惯,甚至改变着牛的作用。平常年这个时候,村民们每天都会忙着春耕工作,而干旱,大多数村民每天的基本工作就是拉水,保证全家人和牲畜的基本生活用水,除此之外,他们每天就是在村里闲逛,聊天、看电视、吃饭、睡觉。牛也由以前的耕地工具,变成了拉水的工具。

  24日上午,徐何见在自家的院子里剥着花生,邻居王树芳前来聊天。王树芳是陆良县某政府部门的退休干部,他们聊天的内容基本是旱灾。徐何见说:“如今干旱成这个样子,老百姓喝水都成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多打点机井,保证大家的用水才好。”

  而王树芳说:“地下水打多了,对村子也是一大危害,到时地质塌陷了怎么办?要从根本上解决干旱的问题,不能光看眼前的问题,更应该从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考虑,要种植树木,调节大气候,多降雨才能解决问题。”“燃眉之急都解决不了,谈长远的有什么用?”徐何见显得有点急。

  植树造林,在全村人眼里那是好事,戚家山村的不少村民,因为干旱无法种植农作物,逐渐将自家的旱地种上树,不少树木在旱地里生长起来。

  特写

  无奈

  村民合资水库库底种洋芋

  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目前,陆良县因旱造成55座小型水库、160座小巴塘干涸,16条小河流断流,39口机电井供水不足。芳华镇的普山水库便是其中之一。在普山水库周边的山上,便能见到该水库除有少量的储水之外,大面积的库底裸露在外面,水库大片库区则成为洋芋地。七八名村民戴着草帽,正在地里整地沟。地里的洋芋覆盖着薄膜,他们用锄头将露出洋芋苗的薄膜撕开,然后用碎土培上。

  这些农民都是来自水库边上普山村的村民,张强强便是其中之一。看到我们到来,他抬头望了望,没有说话,继续着手头的工作。这些“洋芋地”,是他和村民们合伙弄成的。

  去年,普山水库尚有1米多深的水,将近过年时,水库逐渐露出库底。村里10来人合伙商量将水库弄成地,有水能耕作,他们便筹资30余万元,动用挖机将水库库底的土翻了过来,然后种上了洋芋。张强强说,他们采用合资的方式,不是一个人就能干过来的。他出资并不多,最多的人是村里的罗桥富,他一个人就出资15万元,其他人每个大概只有2-3万元。“这一季的洋芋,还需要90-100天左右才能挖。”

  用张强强的话说,他们是在赌博。如果在洋芋成熟之前,一场大雨将洋芋地淹没,那么所有人的投入都将打水漂。如果今年洋芋能有收成的话,这100多亩洋芋地便能挖200多吨洋芋,如果到时价钱好的话,就能赚上一笔。其实,这种高风险的赌博,他们心中都不愿意,而面对干旱的天气,村中所有的地都无法下种。“不能就这样等下去啊。”他说,目前水库还有点水,村里公费将水抽到上面的坝塘里,水自然能浸下来,洋芋地就不会变得干旱,现在基本不用动用抽水机来浇灌。

  质疑

  “政府只注重生活用水 很少过问生产用水”

  在很多陆良村民的眼里,经过三年的干旱,尽管各级政府部门年年都在全力抗旱,但村里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依然紧张,甚至延伸到陆良县城。从去年开始,陆良县城便开始实施分片区分时段供水,春节前夕,该县重资金投入,实施应急增蓄重点工程,引水至县城。

  该工程采用埋管道的方式,将莲花田水库库水引至北山水库,然后引至陆良县城供居民生活用水,全程17公里,计划投资3471.3万元,目前到位资金1700万元,计划3月底投入使用。有知情人士表示,目前,莲花田水库蓄水只有380万方,就算引水工程实施,也只能解决县城3个月的用水。“如果到时还不下雨的话,估计只能采用抽地下水的方式。”

  看到干旱的一幕幕景象,村民们心中想的便是解决目前的生活用水问题,对于生产用水很少提及,在他们看来,只能“靠天吃饭”,戚家山村的村民也这样认为。

  旱期,戚家山村在小甘村和大甘村两个自然村修建了一个水窖,用来解决村民的生活用水,而如今因缺水水窖无水可储,干涸见底。该村徐主任表示,政府的投入基本都投在生活用水上,很少过问生产用水。对此,该县政府官员表示,虽然重点在生活用水上,但并不表示没有重视生产用水、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如莲花田水库的引水工程,就是一个长远规划。

  据陆良县政府办有关资料显示,2012年全县共种植小春作物40.03万亩,其中小春粮豆26.74万亩,小春经济作物13.29万亩(含绿肥)。至2月22日,粮经作物受灾面积117751亩(占总面积的29.42%),其中成灾面积31730亩(占总面积的7.93%),绝收面积4450亩(占总面积的1.11%),预计将造成产量损失1228.19万公斤,经济损失2979.12万元。

  计划

  陆良3万亩水田改旱地

  在每个陆良政府工作人员的心里,目前最大的工作就是抗旱。

  在县政府的工作日程里,描述着抗旱的相关措施,重点讲述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问题。县政府要求各级镇政府合理布局,及早做好抗旱准备。各乡镇及时摸清蓄水情况,算清水账,统筹整合现有水资源,在确保人畜饮水的前提下,统筹安排好大春生产用水,确保大春满栽满插,不出现撂荒现象。有政府官员表示,要在全县积极推行水改旱,立足实际,进一步明确水改旱田块、区域及改种作物。

  根据全县实际情况,2012年计划水改旱3万亩,其中改种玉米2万亩,改种杂粮5000亩,改种雨后蔬菜5000亩。中枢、板桥、三岔河、马街、华侨管理区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地势偏高、无灌溉条件田块、区域因地制宜改种雨后菜、玉米等作物,小百户、芳华、大莫古、召夸、活水、龙海等山区半山区无灌溉条件田块、区域,因地制宜改种烤烟、玉米。

  该县还将以水稻、玉米、马铃薯、蔬菜、水果、烤烟等主要大春粮经作物为重点,大力推广抗旱作物、抗旱品种,及时组织和动员群众投入抗旱,加强对抗旱保墒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普及科学用水、节约用水、灌溉保墒知识,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等技术,指导农民群众科学抗旱。

  生活新报 记者 尹定文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