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轻易贴上的“标签” 难以安放的情绪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7日09:48  生活新报

  王聃

  24日,一条“网曝安徽‘官二代’横行霸道,恋爱不成将少女毁容”的微博在网上疯传。该微博称,合肥小伙子陶汝坤因追求少女周岩不成,将其烧成重伤。记者调查发现,微博说法基本属实。(2月26日《北京晨报》)

  人性的沉沦是没有底线的,轻率地对他者人生的抹杀,永远需要被谴责与追责。但较之那些人性的幽暗与罪恶,更令人惊诧的是该事件的轻易被标签化:又一起“官二代”伤害案。尽管陶汝坤父亲的身份最后被确认为合肥市审计局职工陶文,但受害人周岩一家毅然选择了用“官二代”作为“亮点”将该起伤害案发到网上;一些媒体在报道之初也着重提及了陶汝坤的“身份”;更多的围观网友更是愤然感慨:一个处级干部的儿子就如此猖狂!

  我不忍心去指责女孩周岩的一家,他们用“官二代”内容的发帖方式,只是为了寻求相似情绪,从而助推自己的受害处境能被更多人知晓直至顺利解决。从某种程度上言之,媒体的关注也许只是遵从了“传播效应”的需要。我惊诧的,是围观者对事件中“官二代”身份的造句。心平气和地分析,虽然暴力毁容案总是那么触目惊心,但就它发生的动机和缘由而言,与“官二代”并无直接的关联。

  太容易被加上这样的标签,是因为围观的公众有太多难以安放的情绪,甚至会衍生“顺理成章”的联想。那些肢体上反常的冲动与暴力,更多会在“官二代”与“富二代”身上发生,药家鑫案、李刚案,种种类似的案件无不在强化公众类似的印象。于是,一旦有恶性的事件发生,一旦事件被渲染上“官二代”的疑云,围观的公众就会想到“老子是儿子的通行证”,就会固执地认定,他们有特殊的家庭背景,所以他们就会肆无忌惮。

  随意就可点燃的情绪比毁容事件更可怕。它其实说明了,“官二代”“富二代”与普通民众的对话越来越难。从现代政治学的角度来分析,官员多是社会精英,他们以及自己的后代理应有着比普通人更高的道德意识,社会因此而更有秩序。但在我们现实的体验中,这种秩序链条越来越变得断裂,打人、权力寻租、萝卜招聘……形形色色的事例都在加速分化。

  客观地言之,毁容案只是“茶杯里的风暴”,为何它会渐进为一起众人围观的公共事件?若真若假的“官二代”身份无疑是一根导火索,它也是某种无法安放的情绪激荡的必然结果。毁容是巨大的人性悲剧,无论是施害者与受害者,都将背负沉重的代价。要让毁容案不再如此地刺痛人心,要让“官二代”飞扬跋扈不再成为公众习惯性的印象与情绪出口,我们尚需要太多的改变。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