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新生代艺术家,让传统年轻起来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3日08:16  南方都市报

  

  

新生代艺术家,让传统年轻起来

  

新生代艺术家,让传统年轻起来

李刚作品《牛语1》。

  

新生代艺术家,让传统年轻起来

李刚作品《根的影子》。

  

新生代艺术家,让传统年轻起来

王玺作品《白鹭野》。

  

新生代艺术家,让传统年轻起来

罗应龙作品《无题2》。

  

新生代艺术家,让传统年轻起来

  新文化

  “新生代艺术家”这一群体正在悄然走进我们的视野,成为艺术界更新换代、交棒接力的新生力量。无论是稍显稚嫩、满溢着棱角和锐气的“毕业生作品展”,还是各种以“80后创作天才”为宣传噱头的展览、论坛、工作坊活动,都在将这批年轻新锐艺术群体的创作力和风采,轮番展示于众人面前。他们走上台前,无疑是对传统艺术格局的冲击和颠覆。

  在本报此前关于“新生代艺术家”的报道中,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先锋性、反叛性和突破性,但长期被人忽略的是,一种“保守、传统”的倾向实际上也正在“80后”艺术群体中悄然滋长。正如今年2月底在深圳长城艺术馆启动的“中国新生代艺术展”,参展的新锐艺术家并非以一种“批判、挑战、后现代”的面貌出现,而是将传统元素系统地纳入、吸收到自己的现代创作中,寻求传统元素与当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结合和融通。这实际上给了我们一个窥视“80后”艺术家深层创作动机的机会———在新的艺术语境和时代下,他们究竟是怎样认识“传统”的?

  01

  “80后”艺术家尝试“旧画风、新元素”

  这届“新生代艺术展”的关键词,只能赋予“旧画风、新元素”这样的表达。比如,“80后”艺术家李刚用后现代的方式进行油画创作———画面依然是实体可辨的景物:牛、羊及其他兽畜,从颇具传统韵味的运笔中勾勒出模糊的轮廓,但画面整体却作出虚化处理,致使所有的动物都如同装置在一团迷雾之中,后现代、意识流式的观感跃然纸上。正如作者所说:“我所画的究竟是牛,还是其他动物并不重要,实为创造混沌之气……与追求之蒙蒙然而孕发生机之感相近。”也就是说,李刚正在用传统的画风去创造后现代的东西。

  新生代艺术家罗应龙也对“似是而非”的景象情有独钟。他对作品的兴趣集中在精简抽象的图式层面,在“似是而非”的视像生成中置换着无常的心灵感应,传递着自由涤荡的精神游牧。“身体就是一个自然的象征,正如一切事物象征着身体那样;社会性是作品本身所隐含的人的社会属性,作品从人的心理层面去展示现代人的欲望图式,承载着由‘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微妙关系而产生的意义系统。”这样的创作感言所带出的信息是,作者创作观带有强烈的后现代元素,其笔法却和李刚如出一辙,均是以“传统笔调”为主旋律,犹如一幅脱离宣纸后拓印在画板上的山水画。

  而王玺的作品则隐约透出些许自然写真的意味,他甚至会主动去扭曲某些摄影图像,只保留最基础的图像识别,有时只用脑海里跳出来的映像去完成创作,他对艺术的理解使得作品本身那种“似是而非,若有若无”的深远意味尤为浓厚。在王玺的画笔下,他对光感的处理彰显了其个体本身积极明媚的性情,对画面空间的分隔体现了其熟稔的技法,而这些“技法”恰恰又是结合了中西元素、古今所长的“跨界产物”。

  过往,新生代艺术家给人的印象是作品中锋芒毕露,创作观中充满批判色彩,而这次“新生代艺术展”所体现的却是对传统元素的接纳,以及把“传统”融入“现代”的尝试。这一批传统派的“80后”艺术家似乎成了新生代艺术群体中的“非主流”,他们的反叛性并不尖锐,却是以一种建构主义的心态来进行艺术实践。这在冲劲十足的“80后”新生代艺术群体中并不多见。

  02

  一部分新生代艺术家把传统元素时尚化、娱乐化

  有学者曾作出预言———许多科班院校出身的艺术新锐,长期接受西方艺术理论的熏陶,其熟识的创作技法也逐渐脱离了传统的画作,开始朝“装置、身体、行为艺术”等方向过渡。传统中的精华艺术元素,似乎正在流失。为此,“保守派”和“新锐派”曾掀起剧烈论战,“传统元素”在当代艺术流行的语境下如何存活,也成了一个标准答案欠奉的热门话题。

  2009年,“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期间,知名艺术家谷文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策展了一场“红灯展”,致使比利时首都市中心的布鲁塞尔王朝大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壮丽面貌———整座大厦被6000个中国特色浓厚的红灯笼团团包围,仿佛化为一座中国亭子。“用中国的红灯笼将欧洲的大厦包裹起来,这是一种文化的对话、文化地域的错位,也带有某种‘侵略性’。”谷文达告诉南都记者,“灯笼”这一中国的文化标志团团包裹欧洲的著名地标,从外观到象征含义,大红灯笼作为最流行的中国吉祥物和流行文化的宠物,都颇有些“奇特”和“荒诞”的味道。可以说,这也是中国“传统元素”在世界艺术领域的一次惊艳亮相。

  谷文达给出了一个“传统元素”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生长的样板。但对于中国的“80后”艺术家而言,处于“新人”地位的他们,着实难觅如此国际性的机遇和平台来为“传统”加附恢宏堂皇的仪式。于是,志在吸收传统的年轻艺术家群体,就选择了另一种便于操作的方式———他们把传统元素视作一种新的“时尚”,进行“旧瓶装新酒”的改造。譬如,“红旗、故宫、军装、延安文艺”等等一系列富有时代色彩的传统视觉符号和美术元素,被他们用“张冠李戴”的方式拼贴到当代艺术的装置、绘画作品当中。这跟王广义的《大批判》系列颇为相似,这种“穿越”的尝试实现了他们标新立异的愿望。

  “80后”青年艺术学者李原原致力于“传统图像”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发现了新生代艺术家将传统元素“时尚化”、“娱乐化”的倾向,“本该行使一种存在社会记忆的职能的图像,在当下已经被视为一种新潮和时尚,已经成为一种消费的符号。这些‘传统’元素的应用,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仅仅是一种装饰、一种时尚,但这却是一种很轰动的招摇,一种很苍白的面具”。而中国当代艺术“四大天王”之一的王广义也对这种将传统“娱乐化”的倾向提出质疑:“(把传统元素当成时尚)是匆匆而过的社会的产物,是对艺术界整体的时尚和娱乐化的迎合。”

  由此可见,把传统视觉符号当成娱乐、时尚符号加进现代作品,在业内人士看来,仅仅做到了求异、求另类,它并没有达到“传统”和“现代”合一的效果。用标新立异的方式“继承传统”,恐怕并非理想出路。

  03

  传统元素融入当代艺术,需刷新现有艺术词库

  不管是致力于“颠覆”传统的艺术新锐,还是试图将传统纳入当代艺术体系的“建构派”,他们均使得新生代艺术家的创作生态,呈现出丰富的样式和内容。其实,“80后”艺术家对“传统”所持的态度莫衷一是,即是为未来艺术界的“多样化”提供空间。不少艺评家已经预言,今后的艺术界很难用单一的“风格”进行阐释,表述新兴艺术观念的词库将发生蜕变升级。

  正如新生代艺术家王玺对南都记者所说的那样:“可以说,目前‘80后’对传统和现代的‘融合’试验,更像是一种生硬机械的接驳和粘连,还没有达到十分完美的状态,或许,艺术新秀们需要创作观、价值观上的蜕变,从意念上理解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核心共性,而不是单纯追求形式上的‘结合’。若要达到这个状态,我们现有的艺术语言系统恐怕还并不足够,在评论和传播领域,恐怕更难找到一种合适的‘词汇’或语境与新的艺术生态相匹配,所以,与‘中西结合’、‘新旧结合’试验相并举的,应该还有艺术词库的更新和升级。”

  这个观点得到了另一新生代艺术家罗应龙的认同:“五四时期就是一个‘词库’全面升级的黄金时代,当时的文艺、科教领域,旧式的文言表达、语法和词条过于有限,难以对当时的文化成果、文化理念进行全面的概括,于是,当时不少文化学者才引入了大量舶来新词,把拉丁词汇做了拟声处理或形近处理,才使得我们的语言体系有了更丰富的内容,而与文艺领域相关的词条更是具有中西结合、繁易适中、易于传播的特征。当时的文艺成果,和丰富的文艺词条形成辉映之势。”

  而“80后”艺术家李刚则意识到刷新“词库”所面临的挑战:“现在‘80后’们所身处的艺术环境比五四时期还要复杂得多。五四时期的词条,如先锋、前卫、发展等等,它所指向的是易于明了的常识,但现在的艺术词条却面临‘词穷’的境地,比如,我们按照时间段把艺术划分为传统艺术、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将来怎么办,难道称之为‘后后现代艺术’?此外,新生代艺术家的个性和创造风格,实际上已经很难用统一的词汇做出归纳,随着未来艺术的多样性发展,这种‘词穷’的状况还会加剧。因此,新生代艺术家不光要有‘传统’结合‘现代’的艺术尝试,恐怕还要有二者结合的词条建造尝试,未来的艺术语言系统一定是中西结合、古今融通的。”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