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北京平谷践行北京精神弘扬雷锋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5日16:01  北京日报

  2月19日,平谷公交客运公司的两位司售人员经过一天的波折,将一位走失的城区老人安全送到家中,老人的女儿激动地连称他们是活雷锋。在平谷,这样的故事时时发生着,就在我们身边。  雷锋,是这个时代最温暖的称谓。雷锋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坚定信念,奉献、敬业、创新的崇高精神,与厚重的平谷文化积淀相互融合,影响了一代代平谷人。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干一行爱一行,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雷锋精神,在平谷落了地,扎了根,安了家,茁壮成长起来,并成为平谷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力精神支撑和重要推动力。

  雷锋典型频现,雷锋精神日盛,学雷锋活动在全社会蓬勃开展。全区273个行政村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设立便民服务点近200个,组织各种服务队160余个,为军烈属和老弱残人员的上门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区数千名科级以上干部,参加“一助一连民心”工程。3万余名职工参与“做主人、比贡献、创水平、增效益”爱国立功劳动竞赛活动。

  平谷区公安分局刑侦支队民警张大庆在“平安国庆行动”中积劳成疾而病逝。北京市公安局发出《关于向张大庆同志学习的决定》并追记一等功。

  十几年如一日的房屋维修工人王全武,肩负着27万多平方米直管公房的维修任务。他常说:“脏我一个人,干净千万家,值得。”

  爱岗敬业,孝亲敬老,见义勇为,一批批新时代的雷锋式人物正在层层涌现,续写着新的雷锋精神,由点到面、从个体向群体不断凝聚起巨大的力量。

  “弘扬雷锋精神,向雷锋学习”在平谷蔚然成风,学雷锋群体层出不穷,活跃在山乡的义务演出团体,几年时间数量已达近百支;义务理发队,在马坊、夏各庄等不同乡镇为群众服务;新成立的义务照相组走乡串户为人们捕捉幸福的瞬间。一个个雷锋群体,践行着雷锋精神,感动着人们,吸引着人们加入其中。

  践行北京精神,弘扬雷锋精神,建设幸福平谷,有雷锋的地方就有幸福,有幸福的地方就有雷锋的身影,他们的名字也许鲜为人知,他们的事迹也许平凡而普通,但他们所凝聚的力量、绽放的光芒是无穷尽的,他们用质朴、厚德之心谱写着建设五谷丰登幸福平谷的新篇章。

  有“雷锋”的地方就有幸福

  学雷锋基地播撒爱的种子

  千名志愿者爱心传递万户巾帼服务者谱写爱的旋律三千“青春先锋”就爱助人为乐

  平谷区活跃着上百支雷锋团队,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用爱心和实际行动默默践行着雷锋精神,凝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蓬勃力量,成为建设美丽和谐的幸福平谷的重要基石。    

  学雷锋基地播撒爱的种子

  1998年,平谷区大兴庄镇敬老院被首都文明办确定为学雷锋基地。近20年来,该镇以学雷锋基地为依托,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建立长效服务机制,积极践行雷锋精神,向全社会播撒理解、关爱的种子。

  每逢节假日,镇、村团组织、红十字会、妇联等部门以及各企业、合作组织都会为老人们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文化部门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表演既有传统韵味又具时代气息的文艺节目,让老人们在笑声中感受党的温暖、社会的关怀。镇卫生院与敬老院长年共建,定期为老人免费体检,遇到老人有头疼脑热的时候,大夫随叫随到,老人享受到保姆式贴身服务。

  千名志愿者爱心传递万户

  平谷区在全区招募了千名志愿者,走进区镇村的文明幸福家庭,传递爱心,传递文明。他们通过拍摄“幸福全家福”的形式锁住文明幸福生活的瞬间,宣传“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和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倡导人们热心参与公益事业和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记录人们的平凡幸福故事,用那些身边的好人好事来感染人,用生产生活中的可喜变化激励人,以点带面,让人们充分感悟文明幸福的力量,将雷锋的爱心精神传递下去。 

  巾帼服务者谱写爱的旋律

  区妇联依托原来的妇女之家,招募志愿者5000余人成立了巾帼志愿者服务队,活跃在平谷的城乡之间。她们以社区、村为单位,广泛开展人文、科技、绿色服务活动,村村有巾帼志愿者、天天有志愿服务活动。她们与空巢老人结对帮扶,目前已有1300余名巾帼志愿者与688名空巢老人结对,让全区的空巢老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她们在服务中促进了社会和谐与家庭幸福,彰显了巾帼志愿服务的新作为和独特魅力。

  三千“青春先锋”就爱助人为乐

  全区共有3000余名青春先锋志愿者开展爱心服务,受益群众超过2万人。他们通过数控广播宣传雷锋事迹,弘扬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他们开展义诊、修鞋、医疗保健知识宣传等志愿服务,近年来共发放宣传材料13万余册,服务群众计6000余人次。他们积极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在全区开展“清理乱堆乱放,改善居住环境”活动,对村内的乱堆乱放和垃圾死角进行集中清理,彻底清除。他们服务社区建设,与27个社区结成对子,慰问孤老,为老人理发、修理电器,陪老人聊天,为失业青年提供就业指导,带头清扫创建共青团文明街。    

  社区活雷锋陪伴老人解心宽

  2008年,滨河街道成立了社区志愿者服务队,1500余名志愿者以社区为单位,组织开展社区安保、卫生、文化等社会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清扫卫生,帮助困难群体做家务,他们上门理发、代买日用品、病后护理、拆洗被褥、维修家电,陪伴孤寡老人聊天宽心,对特殊人群帮助办理各种待遇,提供有效的咨询服务等,受到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    

  幸福计生团宣传科学办好事

  近年来,区人口计生委为满足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需求,成立了“幸福计生志愿者服务团”,目前志愿者已达到1000余人。服务团定期组织志愿者宣传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利用自身特长为优生优育户办好事、办实事,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实际难处,发展生产勤劳致富,受到群众的称赞。

  阳光基金会爱心捐助同学圆梦

  “如果没有阳光基金会,就没有我的今天。”考入西南交大的平谷六中学生马明在临别时说了这样的话。阳光基金会是2004年在平谷六中成立的,学校以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为主题,组织师生为困难同学捐款献爱心。2011年2月,为救治身患顽疾的刘月(化名)同学,全校师生立即行动起来,动员亲人到学校捐款,短短半天时间就筹得救助款4万余元,为小刘同学早日治疗康复重返校园赢得了宝贵时间。目前,阳光基金会已为近百名同学解决了燃眉之急,圆了大学梦。

  平凡的人让我们感悟幸福

  北 关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平谷人常年、常态、常在的行动足以给出这样的回应:虽然50年过去了,但雷锋从未离开我们,雷锋精神从未离开我们。

  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雷锋,就是这样的人。他因伟大而崇高的精神,成为几代中国人不容动摇的心灵坐标,也因平凡而充实的人生,成为每一个人可以学习的现实榜样。成为像雷锋那样的人,曾是一个时代社会心理的高度共识。时至今日,价值多元、观念多样、思想多变渐成主流,信仰危机、道德困境、精神迷失日益凸显,我们曾经有过的共识备受挑战、备受质疑,同时也愈显珍贵、愈显紧要。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平谷,这种共识从未失去、从未淡化,反而日积月累、久久为功,进而成为今天建设“幸福平谷”的一种精神动力。

  老百姓是最可爱的人。他们朴素地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应该传下去。雷锋精神能够在平谷开花结果、代代相传,离不开这里淳厚古朴的民风,离不开这么多自觉自愿的平谷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成圣贤。只有深扎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的精神追求,才可能外化为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队、一个村庄、一个地区的长期行动,从而营造一个温暖向善、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一粒种子,不会因为有了厚实的土壤就必然发芽成长,春华秋实更需要辛勤的浇灌和耕耘。如果说厚德的民风、善良的群众是一个好的基础,那么党和政府长期不懈地引导、鼓励和弘扬,则让雷锋精神的播撒更具有广度和力度。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正不断破解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现实纠结,凝聚起契合当前发展需求、群众期望的时代共识。这种共识,已然融汇在关于幸福的愿景和目标中,开始落实在追求幸福的规划和行动上。

  平谷是北京的一个缩影。几十年来,雷锋精神在首都这片沃土上传递、绽放,我们处处都能见到“活雷锋”的身影和形象,时时都能体会到“首善之区”的温暖和文明。今天,雷锋精神已经与城市精神交融浸润在一起,既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践行“北京精神”的重要内容。人人都是活雷锋,天天都是雷锋日,向幸福出发的平谷人不会落于人后,必将再接再厉、永不停步。

  平凡的人让我们感悟幸福。雷锋是这样,平谷这么多的活雷锋也是这样。他们的幸福,来自于普普通通的助人为乐,来自于一点一滴的持之以恒。这,就是他们幸福的密码。对于一个人来说,幸福并不一定与金钱、地位直接相关,却一定与精神的饱满、心灵的快乐紧紧相连。同样,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幸福就不光要有经济的增长、民生的改善,更要有社会风气的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如果说前者不可或缺,那么,后者则更不容忽视。因为,只有后者,才向我们点明幸福的密码在哪里。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幸福平谷”的密码,就在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平谷人身上,在他们丰富而崇高的长期精神实践里。我们有理由相信,不断培养和促进这种精神自觉和行动自觉,进而在全社会汇聚起更为强大的文明动力,就一定能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紧紧扭住幸福的钥匙,开创平谷五谷丰登的美好明天!

  义务演出——执著坚持 乐此不疲

  义务摄影——拍照幸福 筑梦人生

  平谷区273个村,村村都建起了“桃花大舞台”。忙完农活集中排练,农闲时粉墨登场,演出传统剧目,自编自演乡风村俗,平谷区活跃着500余支民间业余演出团队,他们演到哪里,哪里就是舞台,哪里就有掌声,尽管没有固定报酬,但他们却执著坚持,乐此不疲。

  镇罗营镇上镇村村民自创评剧团一演就是几十年,创过五天五宿连演15场的纪录。无论经济多么困难、条件多么艰苦、天气多么恶劣,演出从没间断过,自娱自乐的同时,也给乡亲们带来欢乐。2008年4月,评剧团还获得了星火工程演出资格,承担起每年全镇20个村的演出任务,参加区里文艺调演,还到顺义、密云等区县演出。

  熊儿寨乡北土门村走出一支“明星”文艺团,取了个名字叫“神鹰艺术团”。所有团员都是自发自愿,一场演出下来,每个演员既要演节目又要当剧务。艺术团自编小品、快板、舞蹈等节目,教育村民孝亲敬老,宣传旅游富民好政策。村干部说不通的道理,一场演出就解决了,按照神鹰艺术团编剧张保银的话说:“老百姓吃咱这一套。”

  夏各庄镇马各庄村喜欢文艺表演的人特别多。2008年5月,村民林慧丽联合9位喜欢文艺的中年妇女成立了“九彩凤凰艺术团”。9个人年龄最大的56岁,最小的40岁。经过几年的苦练,九彩凤凰艺术团成为夏各庄镇星火演出工程的骨干力量,成了当地人们热捧的“草根”明星。     

  义务摄影——拍照幸福 筑梦人生

  在平谷区大华山镇, 有一支百名志愿者摄影队,“首席”摄影者是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名叫卢梦魁。他每天身背照像机,骑着电动自行车,活动在田间地头、山野沟壑、村村户户。凭着对家乡的热爱,50余年不舍不弃,通过照相机服务着山乡人民,记录着家乡的历史变迁,美好生活。

  50年中,从小酷爱摄影的他在教学的同时,义务为乡亲拍照,平均每年为山里人义务拍100多卷照片,累计拍了十几万张。

  与此同时,他还拿自己的照相设备当教具教人照相,使越来越多的乡亲们感受到了摄影艺术的魅力。他手把手带出的100多名“徒弟”,有的成为摄影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获奖。

  卢梦魁说:“为百姓拍照,是我最幸福的事。年纪大了不要紧,我们的义务拍照志愿者队伍在不断扩大着,趁我还能拍的动,我就多为乡亲做点贡献。”

  “雷锋村”——人人都是热心肠

  “遇事有人管,遇难有人帮”是深深扎根在熊儿寨乡东沟村群众心中的信条。虽然从来不把学雷锋挂在嘴边上,但是东沟村民总是自觉地把全村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做,他们自发地成立了做饭队、剪枝队、帮工队……邻里街坊谁家办喜事需要厨师,做饭队来帮忙,谁家果树需要整形,剪枝队来帮忙,谁家盖房需要瓦匠,帮工队来帮忙,东沟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雷锋村”。

  东沟村地处平谷北部深山区,全村共有70户,155口人,连年被评为“生态文明村”和“五好”党支部。地树是村民的命根子,东沟村的果树管理自有独到之处,除了镇村的“官方组织”,村里还活跃着一支剪枝小分队。村民许树海、许耀村、刘全来等人是村里果树管理的技术骨干,每年需要剪枝的时候,他们都会主动到地头为村民讲解栽培技术,给果树剪枝。只要有邀请,他们都会热心的帮忙。有时候一连七、八天都给别人家果树剪枝,结果自家的果树却都耽误了。

  “乡里乡亲的,谁家没有个大事小情,看见了就得帮一把。”村民许树林、安保全、赵国荣、赵海燕的厨艺在村里响当当,于是他们一商量成立了一个做饭队。不管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摆宴席需要帮忙,他们都爽快答应,一忙就是两、三天。有人提议他们应该适当收点钱,他们说,都是老街旧坊,帮个忙是应该的,收钱不就见外了?

  农忙季节,村民们主动用自家的农用车帮助身边的孤寡老人、低保户去摘桃、卖桃。村里如果有修渠修路、谁家有盖房子的事情,村民都来义务帮忙。连村里几个80多岁的老人,也主动承担起村治安协管员的任务。许多人提起东沟村都说:“东沟村人全是热心肠。”目前,东沟村50%都被评为“和谐家庭”户。

  曹双连夫妇——雷锋式的两口子

  向他人施以援手,不求回报,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平谷区金海湖镇彰作村曹双连夫妇被人们称为“雷锋式的两口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个体经济在平谷蓬勃发展,红石门村有人办起了个体挂面加工厂,经常外出采购面粉。一天夜里,一辆农用车从晚归的曹双连夫妇身边疾驶而过,弄得尘土飞扬,曹双连下意识地扭转身体,想避避尘土,却发现身后有个白白的东西,她和丈夫走近用手一摸才知道那是一袋面粉。那时家里生活不算富裕,一袋五十斤重的面粉,可以吃上一个月。但是曹双连想都没想,就让丈夫看着面袋,自己回家骑车,两个人推着面粉连夜走了五六里的山路,赶到了失主的家里,说明来意后,失主感激地说:“真没想到,你们会大老远地给我们送回来。

  一天中午,曹双连夫妇在村口看见两辆摩托车摔倒在公路上,一男子满脸是血,看不清面目,并且头还在不断的往外冒血。夫妻俩赶紧跑回家开出车,并拿出一条新的毛巾,包住那人的头,叫上附近工厂的保安班长,一路打着双闪,送到了平谷医院。 

  到了医院,曹双连夫妇掏出了口袋里仅有的三百五十元钱,给挂了急诊号,照了CT。经及时抢救,受伤人脱离了危险,大夫说:“多亏你们及时赶到,又用毛巾为他止血,要不然再晚来十几分钟,这人的生命就危险了”。    

  赵德瑞——义务理发 从未间断

  刘树海——互帮互助  带动他人张亚荣——自家小车  诊疗平台

  退休职工赵德瑞现今已过70岁,他喜欢练歌、唱戏、扭秧歌、骑车旅游,更喜欢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夏各庄镇敬老院建院后,院长经常为请理发师的事发愁,因为院里有许多年事已高的老人、长年瘫卧在床的病人,给他们理发既费心、费力又费时间,还经常遭受“病人”肢体和言语攻击。赵德瑞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利用周六、日为老人理发,这一承诺赵德瑞坚守了26年,他先后为上千人义务服务,从未收过一分钱,也从未间断过。 

  在他的带动下,一支义务理发队长年活跃在平谷的城乡,为老人们免费服务,让老人们焕发出青春的容颜。马坊镇果各庄村的王启凤、王辛庄镇太平庄村的刘桂清十年前开始坚持为老年人义务理发,这支队伍不断壮大,从最初的两三个人到后来的十几个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样的公益组织。

  刘树海——互帮互助  带动他人

  刘树海再婚后,携新婚妻子来到前岳父母家,替前妻尽孝。在岳父母家,二人对待老人像亲生儿女一样。除了整理家务,续妻还经常给岳父洗脚,感动得老人直掉眼泪。

  刘树海见不得别人有困难,有困难就想帮一把。村里的陈秀峰老两口都已80岁,身边没有子女依靠。刘树海主动照顾二老,掏钱为老人安有线电视、交纳水电费,买化肥、种地,自己还掏钱给老人买了一头驴。有一次,陈秀峰的老伴患重感冒发烧,刘树海得知后,立刻拉着老人去医院治疗,病情缓解后,接老人回家。第二天老人病情复发,刘树海再次将老人送医院治疗,直到老人完全康复。对于义务照顾二老一事,刘树海说:“只要我活着,就照顾好他们。”两位老人把刘树海当儿子看待,逢人便说:“树海对我们比儿子还要亲、还要好。”

  2008年,刘树海办理了退休手续,时间充裕了,手头宽松了,他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帮助他人上。邻居赶集招呼一声他开车就去;换好的煤气罐托他捎回来;就连人家的玉米秸他都帮着拉;农忙时节,村民谁家缺化肥,吱一声,刘树海就给买回来……类似这样的小事每天都在他的身上发生。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大东沟村也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  

  张亚荣——自家小车  诊疗平台

  33岁的张亚荣,是平谷区马坊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她扎根基层,无私奉献,刻苦钻研,待患者如亲人,乡亲们亲切地叫她“村民的家庭医生”。

  在多年的基层医疗工作中,张亚荣看到许多脑血管病患者因缺乏必要的防病和保健知识,把慢性病养成了大病。于是,她产生了为人们传授防病知识的念头。说干就干。她把自家的捷达车改造成了一辆“义务诊疗宣传车”,开始了走村串户的健康知识讲座,一讲就是近1000场。

  张亚荣为了更方便村民及时的医疗服务,精心制作了“医患联系卡”,卡片正面留下了她的办公电话和手机号码,24小时开机,村民随叫随到。

  2009年的一个大雨天,张亚荣接到一个求救电话,一位妇女用微弱的声音说:“快救救我。我是河北村的崔霞,我有糖尿病,心脏病,突然跌倒了。”说完就没了声音。张亚荣拿起急救药品,直奔河北村。患者的家车开不进去,还有300米的路,她冲进患者的家中。做了紧急处理后,将崔霞送往医院治疗。

  在张亚荣的带动下,马坊镇医院成立了“医疗保健便民服务队”。如今,张亚荣带领更多与她一样关心农民健康的医务工作者投入到了农村医疗保健的第一线,履行着医务人员的职责与使命,默默为人民服务着。

  耿少良——辛勤报翁  风雨无阻 

  马昌营镇毛官营村,有位名叫耿少良的共产党员,今年72岁。10年来,他不分寒暑、风雨无阻,靠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坚持为村民义务送报,传递党和国家的政策、声音,用良知与责任将雷锋精神传递。

  2002年,退休后的耿少良回到老家毛官营村,准备安享晚年。某日在村委会领取报纸的时候,听到村书记说“订了这些报纸,老有没人领的,还有领不着的!”耿少良心中一动:在外工作40年,没为家乡贡献什么力量,这不就是一个机会吗?于是,他脱口而出:“我义务送报纸,行不行?”村书记立即连声说:“好,好啊!”打那天,老耿开始了每天的义务送报纸生活。

  每天,耿少良领到报纸后总是先认真点数、按户分好后骑上自行车送到各家各户,没人在家的,就把报纸塞进门缝或卡在门内,以免丢失或被风吹、雨淋。可是他自己却多次因为送报被雨淋湿。刚开始送报的日子,由于对地址不熟悉,老耿为40户村民送报需要3个小时,用披星戴月形容他的工作状态,一点都不为过。经过摸索,耿少良制定了一个最省时的路线。即使这样,每天送报一个来回,要一个半小时左右,行程近5公里,10年下来,就是20000多公里。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相关专题 学雷锋纪念日

更多关于 雷锋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