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于文静、韩洁、齐中熙)在粮食产量连续“八连增”之后,面对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的复杂形势,做好今年“三农”工作仍然是本届政府的重中之重。继去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首次超过1万亿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2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12287亿元,比上年增加1868亿元。
不少代表委员表示,中央“三农”投入再创新高,表明长期以来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为更好解决“三农”问题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和保障。透过一个个数字,不断增长的“三农”投入将为亿万农民带来哪些新实惠?
加大惠农补贴 力促农民增收
预算报告提出,今年要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规模,健全补贴制度。完善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增加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规模,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区域和品种,加大造林补贴力度,健全粮、棉等主要农产品收储制度,稳步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
根据预算安排,今年中央财政安排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支出1628亿元。
不少与会代表委员表示,近年来,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持续增加,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稳步提高。“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比去年提高了7至9元,稻谷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提高12至18元,国家继续给种粮补贴,我们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来自辽宁省凤城市凤山区大梨树村的全国人大代表毛丰美说。
“2009年两会,我带来一穗玉米,呼吁提高粮价,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去年两会,我带了特产蚕茧和茧蛹,呼吁发展蚕丝被和制衣产业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毛丰美代表说,今年他带来了8项“三农”建议,希望能够推动相关政策出台,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更加坚定信心。
逾四千亿元支持农业生产 科技、水利“双管齐下”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中央财政将拿出4724.2亿元(不含“四项补贴”1628亿元、储备费用和利息支出620.5亿元)支持农业生产,努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抓好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也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突出“亮点”。预算报告提出,今年拟安排资金101亿元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同比增长53%,旨在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支持现代种业发展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
“国家的这一决定让科技工作者们很振奋,有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为农民增产增收增添动力。”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林而达说。
粮食“八连增”之后,我国农业风险依然很大,气候条件被认为是“最大的未知数”。林而达认为,旱涝、高温低温、气候变化引起的病虫害等,对粮食生产有很大影响。此外,乡镇企业发展和农药等化学品的投入增多,加大了农业用地污染。
“在这些方面农业科技大有可为。” 林而达建议,今后应加强研发新品种,使农作物适应暖冬、倒春寒、北方干旱等气候条件,保证产量;在农业生产关键环节,研究推广节水、降低能耗的新技术;研发提高施肥效率的技术,减少农业土地污染;探索保存技术,减少粮食收储、加工等过程中的浪费,做到“丰产”之后真正“丰收”。
有收无收在于水。增加农业基础投入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当前,全国有效灌溉面积不到全国耕地面积的50%,已有农田灌排设施工程老化失修等问题严重,节水灌溉发展和山丘区、牧区水利发展滞后。
对此,预算报告提出,今年拟安排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1654.46亿元,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适当提高建设标准和补助标准,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
五千多亿元扶持农村社会事业 加快农村综合改革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直是“三农”工作的重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惠及农村民生的举措,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为农民建设美好家园。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将达到5319.9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中央还加大了综合扶贫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排372.86亿元,增长18.7%。深入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完善村级公益事业民办公助机制,补助248亿元。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此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深化土地、户籍、公共服务改革,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制定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条例。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连年改善,而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方面,还有很多的问题要破解。”全国人大代表、抚顺李石寨朝鲜族小学校长金竹花说,希望国家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能真正落实好,给亿万农民群众吃上“定心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