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5日电 (记者 魏炳锋)3月4日,全国政协科协科技界别举行小组讨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纪检组原组长王庭大谈到,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非常紧迫的任务。这项任务关系着我国经济的科学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王庭大告诉记者,他在四个国立科研院所164名有研究员职称的科研人员中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有53.04%的人一年没有参与过科普工作,28.66%的人只参与了一次活动。也就是说,有80%以上的研究员每年没有参加或很少参加科普工作。这里有体制机制问题、有政策问题特别是评价评估体系问题、有经费投入问题、有领导指导问题,当然也有科技人员需要提高认识、主动参与的问题。据全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仅有3.27%,虽比过去有所增加,但只相当日本、加拿大、欧盟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比美国低得更多。
全社会需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这个“国家的长期任务”、“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象重视科技创新那样重视科技普及,要象抓科技创新那样抓好科技普及,为此王庭大提出四条建议。
要把科普作为科学家的责任和义务。据《某地区科学家群体理解科普状况的典型调查》显示,科学家只有16.4%是个人自愿参加的,这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科普工作的主体的科学家和科技人员以及科研机构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参与科普工作是应有的责任和应尽义务,用科技创新来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用科技普及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在做科研的同时,就要考虑科普。要学习华罗庚当年推广优选法、统筹法的精神,让公众理解科学,让科学普惠人民。“全民参与”,更多的应是科学家和科研人员参与。科学家和科研人员应自觉成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实践者、科学思想的倡导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
要改革评价评估机制。有的地方和单位不把科普工作作为科技人员的工作量,不把科普成绩作为他们的工作成绩,特别在评奖评职称时考虑就很少了。据说有的甚至还给扣上“不务正业”的帽子。“政府推动”非常重要的是制定政策、创造环境、组织指导,特别是在评价评估体系上下功夫。科研是国家当今竞争力的体现,科普是民族未来进步发展的雄厚基础,两者都很重要,评价评估这个指挥棒要设计好。要加大科普的经费的投入,要把科普工作和政府政绩挂起钩来。要把科普任务和科研项目结合起来,向公众介绍最新科学发现、最新技术发明,展示科技创新成果。要借鉴国外的做法从国家项目(除少数特殊项目外)经费中拿出一定比例专门用于科普。这应当成为一个硬指标,也应是项目检查验收的一个重要内容。
要采取潜移默化喜闻乐见的方式。单调的形式、枯燥的宣传,科普工作不会收到应有的成效。要象广告那样处处可听可见,在不知不觉中培养科学兴趣爱好。在新闻媒体上要有位置,在公众场所要有宣传。结合高新技术创新科普手段和途径。内容既有科学知识,也有科学家的事迹;既有国内科技发展的现状,也有世界科技进展的大潮。科普的重点对象应是青少年,中小学要积极组织开展科普活动,激发孩子们的科学兴趣、爱国热情和进取精神。我国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是从科普兴趣走向科学研究的,这样例子不胜枚举,在座的委员中就有很多。应该有更多的高校设立科普专业,不仅要研究科普规律和特点,还要大力培养科普工作人才,要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高士其”,更要有中国的阿西莫夫和卡尔?萨根,逐步建立起一支强大的科学普及队伍。要将科普与教育结合,将科普内容纳入教育计划和教材,要编写一部又一部象《十万个为什么》那样优秀的科普著作。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青少年中封建迷信行为日益增多,甚至不管哪路神见神就拜的问题。
要切实加大对科普工作领导指导。为什么我国有的地方具备科学素养公众的比例高达10%以上呢?原因很多,但领导重视、加强指导、强力推动、狠抓落实,而不是当成软任务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这绝对是一个重要原因。党委要加强领导,政府要加大力度,充分发挥科技部门、科协的综合指导作用,有关部门分工合作,动员各界广泛参与,特别是科技人员的参与。还要把离退休科技人员、大学生、研究生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科研院所、大学要普遍建立开放日。要加强科普设施建设,扩大科技场馆建设。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要增加科普教育功能,动物园、植物园等要强化科普教育功能,并免费向公众开放,当然政府要帮助他们解决经费问题,包括对外开放的单位场馆。在城市要建设科学公园,宣传科技知识,宣传科学家事迹和精神。建议设立科技电视台或单独开设科技频道,其他新闻媒体也要把科普宣传作为重要内容,让全社会都来重视科普工作、参与科普工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