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对话干旱 云南与传统雨季的时空距离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6日09:06  云南网

  93天,这是云南与传统雨季的时空距离。

  2月27日,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在接受央视采访时称:“因为是旱季,今年的雨季会不会提前来?如果提前来的话,对我们的压力会小一点。如果说还延续到5月底的话,我们这100天是云南最关键、最困难、最艰巨的阶段。”

  导致这一艰难阶段的产生主要是过去半年的时间里,云南大部分地区未有明显降雨,虽然几天前部分地区迎来了一次明显降水过程,但据受灾地区的百姓和官员反映,这仍不足以改变当前大旱的基本格局。

  一场降雨,给这艰难的一百天带来了一丝希望与慰藉,但这并不能改变受灾百姓急切地寻找可以缓解旱情的方式。

  于是我们展开了一次对干旱灾区的对话,我们试图真实地呈现出受灾百姓对干旱的重新认知,以及干旱给他们生活、生产带来的影响,我们试图描绘出干旱灾区的群相谱,以此在受灾群众和决策者、整个社会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促进灾区更快地建立更为长远的机制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干旱,来解红土之渴。

  面孔1校长

  武定县万德乡五一小学校长孙加斌:送水爱心让我感动,但真不能解决实际困难

  人物简介

  孙加斌,1987年参加工作,1992年调至武定县万德乡五一小学任教,现为五一小学校长。五一小学曾为万德乡最大的小学,上世纪九十年代曾有350名学生,后因泥石流村民搬迁以及连年干旱,导致生源急剧下降,目前只有50名二、三年级学生。在各种自然灾害面前,孙加斌无奈地亲历了一个山区小学的兴衰史。

  云南信息报(以下简称云信):看着学生一年年减少,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孙加斌:一方面挺无奈的,任何一个老师都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往外流,但有些客观原因是阻止不了的。比如2000年支窝村山体滑坡,一个村委会不得不整体搬迁,孩子当然只能就近入学;近几年干旱,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家里没人照看的只好把孩子也带到打工地点去就学;今年开学,一个老师突然病退,学校又没有水。没办法,一年级、学前班的18个学生只好分走。

  但从教育资源的方面来考虑,也为学生们感到高兴,无论是到城里还是到镇中心小学,那里的教育资源当然比我们这里丰富。你看我们这里就三个老师,大家全是万精油,什么课都上,音、体、美这些相关专业的课程也是我们几个老师上,效果当然没有专业老师的好。

  再说现在的家长也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只要条件允许,就会想方设法给孩子挑好学校、好老师,这也是正常的。去镇上读书,虽然各种生活费用会高一些,但家长们也多数愿意为孩子们付出,哪个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受苦。

  云信:现在学前班和一年级被合并到中心小学,那二、三年级学生毕业后学校不就没有学生了吗?

  孙加斌:现在还说不好,毕竟周围还有那么多村民,想必不会所有的都愿意去远处读书。但如果真的招不到新生,那我也只能服从上面的安排了。

  云信:除了生源,学校现在面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孙加斌:缺水,没有水源。以前都是饮用山上的泉水,连年干旱,泉水早干了,过年前学校就停水了,当时守校的老师自己去山上背泉水来喝。开学后,是这里的村长好心帮忙,每天用农用车送水过来,没存水的地方,只好啥时候用完让他啥时候送来,家里的活计也做不了,现在政府补贴一点油钱给他。

  要是学生再多,就真没办法了。

  除了学生用水,学校还有30多亩地和两个鱼塘,以前我们带着学生业余时间就把地种了,苞谷可以喂猪,自己种的蔬菜学校能吃到4月份,还养了两大塘鱼。不仅可以自给自足,多余的还能供给给中心小学呢。

  可是现在,你看看,菜地里的菜早枯死了,鱼塘的水也干了,猪当然也养不了。没有水,什么都免谈。

  云信:昆明连续下了两天雨,不知道你们下面情况怎么样?

  孙加斌:3月2日这里洒了几点,水泥地上能看到痕迹,路上连灰尘都压不住,气温倒是降低了,会不会下大点就不知道了。旱情是越来越严重,昨天还让村长送了三次水呢,以前一天送两次就够。

  云信:关于学校缺水的现状,前几天我们报纸已经做了详细报道,也有不少市民很关心同学们的学习生活,要求给你们送水下去,你觉得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孙加斌:感谢你们报道,我们县里也有单位看到报道后要送水下来,这份爱心让我感动。但送水真的不能解决我们的实际困难。

  你想想,一瓶水在昆明也就卖一块钱,可是送到我们这里,不说路程遥远,就是其他各种成本加起来一瓶水也得3、4块钱,可是一瓶水在这么干旱的地方,两口就喝没了,你说这不是“豆腐搬成肉价钱”了吗?

  <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家凑点钱,让学校从三公里外的镇上架水管,将水引过来,其他的都是一时,只有这个才能长远解决学校的缺水问题。

  现在我们只能一边加强送水,一边最大限度地节约用水,学生最低限量保证每天3公斤。不管用何种方式,都要保证学生缺水不缺课,这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一定要完成。

  (注:3月3日下午记者电话回访完孙加斌校长后,上数学的孙校长还即兴写了一首打油诗,以示对媒体关注学校缺水的感谢——“昆明下起大暴雨,万德烈日晒河底;干旱无情人有爱,问寒问苦暖心底。”)

  面孔2村干部

  沾益县旧屋鲁村委会书记马家礼:村子一半人离乡打工,现在背水的都是妇女、老人和孩子

  人物简介

  马家礼:沾益县菱角乡旧屋鲁村委会书记

  沾益县菱角乡旧屋鲁村委会是干旱的重灾区,他们正在经历第四年干旱,村民渐渐已经习惯了在这种干旱下生活,老弱病残守护着还在干枯的故乡,年轻人外出打工维持家用。近日的降雨对那里的旱情并未起到缓解作用。本报记者对话旧屋鲁村委会书记马家礼了解干旱情况。

  云信:这两天云南部分地区已经出现降雨,咱们这里有没有下雨,对旱情有没有缓解。

  马家礼:这里3月3日那天下了点雨,但是降雨量很小,只有0.5毫升,对旱情没有起到缓解作用,村民、牲畜的吃水还是要靠买水来维持。

  云信:这场雨跟前一场雨相隔有多久了?听说咱们这里已经是第四年干旱了,很多地都荒了。

  马家礼:严格的来说应该正在经历第四年干旱,很多地都没法种了。从去年9月份就没下雨,每年的5月到9月会出现过降雨,但是降雨很少,根本不起作用,还是属于干旱。由于不下雨,耕种的季节很多人都不敢播种,春小麦绝收了,已经是第二年绝收了,之前是减产严重。

  云信:干旱的几年,村民怎么取水,正常喝水能保证么?

  马家礼:村民喝水到是能保证,没有人因缺水死掉。但是取水就有点麻烦了,一开始干旱的时候,各家都到附近的池塘、水沟等取水,然后储存到自家的水窖里。后来池塘都干了,就有村民牵着牛车到附近有水的村庄拉水,现在很多村小组都是靠从5公里外的水库买水喝。

  云信:咱们村委会为缓解喝水问题,有没有做点什么?

  马家礼:村委会下有8个自然村,今年打井6口,由于是人工打井只有10来米深,一天只能取一吨水,人畜饮水也不够用。干旱到现在,村委会前前后后打了这种井近30口,这种井用不了多久就干了,需要不停地打。村委会的集体水车现在是帮助村民解决喝水问题的主要办法,现在村委会也在积极找水源,争取把水引到各个村里。

  云信:干旱导致村民通过什么方式维持生计?

  马家礼:因为没办法种地,很多家庭的壮劳力都选了外出打工来补贴家用。这两年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很多,旧屋鲁村村委会有3800人,截止到现在有1100多人外出打工。有的村子甚至有一半人都在外打工,集体送水车送到指定取水点时,你会发现取水都是妇女、老人和孩子。

  面孔3水务局局长

  人物简介

  方光文:陆良县水务局局长

  陆良县水务局局长方光文:5口深井取水,也只够县城用到三月底

  至2月24日记者采访时,陆良县城区的供水水库均已停止,水库无水可调,县城14万多人口,依靠5口深井限时供水维持。陆良县部分村寨、学校也早已断水。

  3年干旱,陆良县城乡生活用水紧张;水库塘坝蓄水不足。因灌溉缺水,大部分春耕农作物,不能按节令栽种。干旱持续,如何应对?就此,记者对话陆良县水务局局长方光文。

  据方光文介绍,陆良县正在做调水工程,把莲花田水库的440万方水抽到北山水库,再转供为城市生活用水。因三年干旱,之前向县城供水的永清水库、北山水库蓄水,已是死库容,无水可调。现在永清水库只有70多万方水,北山水库只有20多万方水。

  调水工程计划在3月底完成,并通水。而这之前,只能靠县城钻探的5口深井来供水。

  云信:现在5口地下井每天取水多少方?能保证整个县城用水吗?

  方光文:5口深井每天能取1.1万方水。而整个城市的正常用水是1.8万方到2.1万方水。现在是限时供水,一些住在高海拔地方的,就没有水喝。

  但地下取水,也只能支撑到三月底,如果继续抽下去的,地下水也要靠地表水的补充,如果上面不下雨,就可能导致地面下沉。严重点,对整个城市的安全都有影响。

  云信:北山水库完成调水后,能用到什么时间?

  <

  方光文:引通以后,至少可以保证到雨季来临。如果继续干旱,也可以保证到10月份。按照现在每天2万方(城市需水)供水,现在还有440多万方,可以用半年。但正常年份降雨是4月15日至5月10日间,若下到3场雨后,旱情基本上能改变。

  云信:我们昨天了解到,之前北山水库为保障城市供水,水库附近一个叫小北山的村子的供水被切断?村里断水已经有1年多。我们采访时,看到村民们正在干枯的河道上,挖洞取水喝。

  方光文:没有切断。当时建北山水库时,他们就没有把这个村子考虑进去。

  云信:县城区域有多少人使用北山水库里面的水?

  方光文:将近14万。这次把莲花田水库的水调到北山水库后,将把管网铺进村子,将解决整个村子的饮水问题。在农村人口饮水上,方光文称,现在全县各单位、企业帮助抗旱,采取拉、送水等方式,来保障饮水困难的地方人群的生活用水。同时,全县已经打71口地下井来取水。

  面孔4小学生

  武定万德乡五一小学二年级学生李桂秀:不洗头,不洗澡,洗脸水要浇到花园里

  人物简介

  李桂秀 9岁,武定万德乡五一小学二年级学生,聪明好学,但家庭贫困多次面临辍学,目前在学校老师的救助下得以复学。

  云信:喜欢上学吗?

  李桂秀:不喜欢。

  云信:为什么?

  李桂秀:家里不让我读。我爸爸说:“不要读书了,回去放牛。”

  云信:那你愿意回去放牛吗?

  李桂秀:不愿意。我爸爸今年去打工了,我妈妈让我来读的,每个星期妈妈给我2块钱。

  云信:爸爸到哪里打工了?

  李桂秀:武定。

  云信:那家里的地谁种?

  李桂秀:不下雨,种不了。

  云信:家里也缺水吗?

  李桂秀:缺。我和妈妈去长村背水,要走四五个小时。(注:因其年纪较小,这个时间无法考证。)

  云信:家里以前是自来水吗?

  李桂秀:我们家没有自来水,以前在村头的井里背,现在井水没有了,我们就去别的村背。学校里才有自来水。

  云信:可是现在学校里的自来水也没有了,担心没水喝吗?

  李桂秀:不担心,有车给我们送来。

  云信:这些车送来的水,你和同学们会节约用吗?

  李桂秀:会。老师让我们节约,不准我们浪费。还让我们洗脸的水要浇到花园的草地上,不要泼到操场上呢。

  云信:除了洗脸,你们还用水做什么?

  李桂秀:还用来喝。

  云信:洗头、洗澡吗?

  李桂秀:不洗。

  云信:那你愿意一直在这里上学吗?

  李桂秀:不愿意,四年级我们就要到镇上去读书了。

  云信:如果学校一直有自来水,你愿意在这里读书吗?

  李桂秀:愿意。

  云信:如果现在下一场大雨,你和同学们高兴吗?

  李桂秀:高兴。现在风太大了,下雨地上就不灰了。

   面孔5村民

  人物简介

  王应林 今年45岁,沾益县菱角乡盘吉山村村民

  沾益县菱角乡盘吉山村村民王应林:找不到水喝,去年买水花了上千元

  云信:现在家里还有水喝么?

  王应林:还有,就是不多了。

  云信:要是没水了,去哪里找水?

  王应林:找是找不到了,现在都是买水喝,水是从6公里外的长塘子水库拉来的,一车有5顿左右,一车差不多200块钱吧。

  云信:一年要买多少钱的水。

  王应林:今年还不知道,去年上千吧。

  云信:水都是用来喝么?

  王应林:除了喝,大部分拿来喂猪、牛。

  云信:家里养了多少头猪、牛?

  王应林:现在有20多头猪吧,还有几头牛。没干旱的时候养100多头呢,这几年太干旱了,卖了很多,也不敢养了。

  云信:这么多牲畜,家里的水窖也应该挺大吧。

  王应林:现在有两个水窖,差不多能装80吨水。前年政府鼓励修水窖,而且有补贴,给的钱能买些砂石料,家里只用找工人挖井就行。

  云信:天这么旱,地也没法中,猪吃的料还有么?

  王应林:现在还有点,实在不行就在外面买。小麦三年没收成了,只能收点包谷之类抗旱的,喂猪的粮食大都是苞谷。

  云信:你身上的衣服多久没洗了。

  <

  王应林:快半个月了吧,有时候一件衣服,差不多一个月才洗一次。

  云信:家里孩子都在家么。

  王应林:两个儿子,没旱的时候都在家,种种地,帮我养养猪,现在都出去打工了。

  面孔6NGO

  “润土”公益人尚荣才:现在不是城市救农村,而是城市的旱灾农村来救

  人物简介

  尚荣才,2003年进入西南林业大学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一直致力于关注中国农村的发展。自2005年始,深入农村蹲点锻炼。2010年云南大旱,润土互助工作组发起了“我为乡亲送瓶水”活动,其承担了部分的项目设计工作。直到今年,一直以“润土”公益人身份在干旱山区开展工作。

  云信:云南三年连旱,很多NGO公益组织都积极参加抗旱救灾中来,“润土互助工作组”和其他公益组织在干旱救援中有不同吗,主要区别是哪些?

  尚荣才:润土最大的不同在于,以“农村发展机构”的身份参与到救灾中,这也必然要求润土从长期抗旱的角度来回应,而非简单的应急。对比专门的救援机构,润土只关注和回应旱灾,因为中国60%以上的贫困地区与干旱都有直接关联,对于其他的突发性灾害,一般不会介入。

  云信:“润土”在这三年的抗旱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尚荣才:这三年,润土一直在干旱山区开展应急物资发放、节水农业实验、旱区农产品合作开发、小水窖建设、村民组织力培育等工作。由于农村项目管理经验不足,导致工作成效不大,村庄改变不明显。但也有让润土十分自豪自信的,就是团队成员对农村的热爱,工作中越挫越勇,团队稳定且积极上进。

  云信:经过三年的实践,大家也看到往年抗旱救援带来的一些弊端,真正困难缺水的边远山区村民很难享受到救援资源,而交通发达或者得到公益、媒体关注的地区,救援资源又大量集中,不仅形成浪费还让村民形成惰性,多少有坐享其成之嫌,想请你谈谈社会救援如何才能做到资源不浪费?

  尚荣才:第一,真正回应旱区群众的需求,不能想送什么就送什么,主观地想像对方的困难;第二,认真分析旱区缺水的原因,缺水不一定送水,完全可能是送粮、送油和节水;第三,多与当地政府沟通,合理分配资源,避免自发送物资的盲目性。

  云信:和大家分享一下这几年抗旱救援的好经验吧。

  尚荣才:云南连旱三年,若真有什么好经验,润土只认同一点,那就是充分相信群众,全力组织群众。没有什么力量比得上群众组织起来的力量,投入更多的资源支持民众的自发组织,同时,培育村庄内部的自我协调能力,避免村庄内部矛盾的激化,顺利度过旱灾难关。

  云信:目前在抗旱救援中有什么困难吗?

  尚荣才:团队内部人员不足,部分救援工作做不起来;因为润土相信人是最根本的,只要有人,加之掌握合适的农村工作方法,就能发挥极大的能动性帮助旱区。相反资金还不是最主要的,如有的基层官员就对润土说过,凡是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通过润土的实地调研发现,现在的旱区缺的不是钱,而是水资源的管理和合理分配,以及这背后的组织力和人心。

  云信:现在大家都在提倡节水,听说去年“润土”也创新一种饭碗干洗方式,如何操作,现在推广得如何?

  尚荣才:没有精力去全面推广,但这种用米糠干洗碗筷的方法完全可行,在四川成都一村子已推广开了,还做成了宣传图。同时,这事也给润土一个启发,很多事之所以做不起来,往往不是技术不具备,而是观念未转变。

  云信:还有其他好的节水方案吗?

  尚荣才:目前,最主要的节水措施是严格限制大城市用水大户的用水量;第二是减少甚至杜绝使用瓶装水和桶装水。除此别无他法。

  云信:节约用水已经不能再是一时兴起,你们有没有想过通过一些活动和宣传让市民形成长效节水的意识?

  尚荣才:办法很简单,像一些乡镇一样,停一天放一天,那节水意识马上起来。要知道,现在并不是城市人为农村人抗旱,而是完全相反,是城市的旱灾,农村来救。把农村的水大量地调到城市,城市有水了,农村没水到处去找水。城市人不节水,真不应该呀。

  ??? 刘霞 常红浩 黄世杨<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