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青海省委副书记:财政再穷也要民生优先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11日05:08  人民网

  幸福要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

  ●罗保铭代表(海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只有老百姓口袋里有了钱,才有能力去消费,经济发展才会有源源不绝的内生动力

  长期以来,GDP是考核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在基层调研时发现,老百姓最关心的往往不是GDP的增长,而是个人生活状况的改善,特别是个人收入的增长。他们常反问:“GDP与我有什么关系?”这实际上向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坚持什么样的发展理念的重要课题。

  经济总量小、欠发达的省情,决定了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把GDP这个蛋糕做大做优。但最终落脚点则是分好这个蛋糕,不遗余力地把GDP变成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生活,把发展成果变成百姓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这几年,我们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近5年海南民生投入年均增长39.8%,是GDP平均增速的3倍,民生支出占全省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70%。通过健全社保体系,减少了城乡居民的支出成本,有效增加了转移性收入;通过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改善了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增加了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7.9%,居全国第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2.2%,居全国第四。但是,即使这样,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下力气促增收仍然是改善民生的突出重点。

  中央领导强调,要防止简单地把经济总量、发展速度等作为评价干部政绩的主要依据。这给了我们很深的启示。我们建设国际旅游岛,既要建设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也要建好海南百姓的幸福家园,让海南人民尽快过上更有质量、更加幸福的生活。这既是我们执政为民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

  收入水平是衡量群众生活保障的重要标准,收入增加是提升群众幸福感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重要基础。只有老百姓口袋里有了钱,才有能力去消费,经济发展才会有源源不绝的内生动力。

  2011年海南的人均GDP突破4400美元,今年有望突破5000美元,这标志着海南已经足以能解决群众的基本生存和温饱,也使海南进入到更有条件、更加自觉地推动和实现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也更有条件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特别是真抓实抓解决城乡居民收入这块短板。

  本报记者 陈伟光整理

  实现给群众以实惠的经济增长

  ●栗战书代表(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不能为发展而发展,要为群众幸福而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群众幸福同步提升

  2010年8月,中央领导对贵州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其中第一位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我们做好工作指明了方向。

  当前,贫困与落后是贵州最主要的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最主要的任务。贵州要实现的经济增长,一定是有效益、能够改善民生、能够带给人民幸福的增长,一定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发展,这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一年多来,我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切为民而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推动发展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全力创造促进人民幸福的经济增长。

  我们坚持以发展惠民生,不断为人民创造稳定可持续的增收之源。充分发挥贵州的比较优势,走包容性增长和共享式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提高人民收入的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扶持劳动密集型、成长性好、吸纳就业多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去年贵州经济增长15%,创造了近20多年来最高增速,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随之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6.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9.4%。

  我们坚持以民生带发展,民生投入不“抠门”,舍得花钱。落实“民生财政”、“民生预算”,不断加大对民生工作的投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解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去年我们实施了“十大民生工程”,涉及人们的住房、教育等方面,在这方面仅财政投入就达900多亿元。我们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提高中低收入群众的收入。

  发展与民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们不是简单地把它理解为一个是“挣钱”、一个是“花钱”,事实上两者是互为支撑的,缺一不可。我们不能为发展而发展,要为人民幸福而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同步提升,这样的发展才是科学发展。

  同时,我们还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推动贵州多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高度重视生态建设与保护,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大力建设生态文明。高度重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进平安贵州、幸福贵州、和谐贵州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安全感和幸福指数。

  本报记者龚金星汪志球整理

  财政再穷也要民生优先

  ●骆惠宁代表(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困难再大也要坚持民生优先理念不动摇

  青海是一个在国家的资源、生态、稳定上战略地位十分突出的西部高原省份,解决好民生问题,具有特殊重要意义。近年来,我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做到困难再大但民生优先理念不动摇,财政再穷但支持民生力度不减弱,以“小财政”托起了大民生。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目标。青海公共服务欠账多,且城乡和区域之间不平衡问题突出。我们在加快发展、做大“蛋糕”的同时,注重公平分配、切好“蛋糕”,加大公共资源、公共财政向农牧区、向基层和环境更艰苦的地区倾斜,着力解决发展成果的公平性、共享性问题。

  经过努力,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两基”攻坚通过国家验收,在全省藏区建立了一年学前教育加九年中小学教育加三年职业教育全免费制度和异地办学奖补机制,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2%,实现了青海现代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跨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逐年提高,有效缓解了基层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问题。在推动城乡低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新农合、新农保五项制度全覆盖的同时,建立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以及孤儿保障、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和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等制度。去年,全省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是前三年的总和。

  控制物价总水平,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当务之急。青海深居内陆,产业结构偏重,多数日用品需要从省外调运,调控物价的难度很大,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连续四年高居全国之首。我们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实施了支持农业生产、促进产销衔接等一揽子措施,去年使全省CPI由3月的9.2%逐月回落到12月的1.5%。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由低到高、不断递进的过程。我们要始终追求公平正义,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并积极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民生领域,推动民生建设取得更大进步,让青海各族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本报记者 卫 庶整理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