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入殓师:给逝者尊严让生者温暖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03日00:00  北京青年报
刘瑞安 刘瑞安

  清明节前夕 记者走访八宝山殡仪馆———

  又到清明时。清明,作为对逝者寄托哀思的中国传统节日饱含着浓重的人文情怀。对人们来说,这不仅是简单地多了几天的假期,更是一种民族、民俗文化的回归。日前,记者走进八宝山殡仪馆,通过对入殓师这个特殊职业的探访,试图向读者呈现这个古老职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坚守与变化。

  刘瑞安上班的地方是八宝山殡仪馆一层大厅旁的工作间,房间50多平米,春天的阳光偶尔从窗子照进来,照到对面墙壁的立柜上,柜子里摆放着各种人脸的模具,化妆品和白大褂,柜子对面是水槽和工具箱。

  作为一名入殓师,刘瑞安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2年,每天面对各种各样冷冰冰的逝者,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生离死别,他见证着中国遗体整容技术的升级,经历过入殓师行业的由冷到热,也品味过各种冷眼与感激。

  给逝者尊严,让生者温暖,是刘瑞安对自己这32年职业生涯的概括。

  ■“我家三代人,全干这一行”

  4名穿着制服的遗体接运工默默地推着一架木质棺材,从大厅走进刘瑞安的工作间,两个人上去将棺材打开,然后4个人一起又默默地退出房间。刘瑞安披上白大褂,戴上塑料手套,走到这位老年男性逝者的跟前,开始自己的工作。他轻轻地用手将逝者的双眼合上,然后对遗体的面部进行清理,涂抹油脂,清洗口腔,将面颊填入棉花,刮胡子,理发,上妆,最后还用吹风机给头发定型……一个小时之后,逝者本来蜡黄扭曲的面部被装饰得丰润而安详。

  再过半个小时,遗体接运工会赶来,将逝者送往告别室,家属们在那里将看到逝者最后一面。

  送逝者们走最后一程的入殓师,在北京几个大型殡仪馆内,加到一起大约有20多人,刘瑞安是其中资历最老的人之一。

  刘瑞安的父亲也是入殓师,在解放前就在老山一带负责“白事儿”,后来被编入到八宝山殡葬管理处,刘瑞安从上世纪80年代初接替父亲的班,成了一名专业的入殓师。除此之外,刘瑞安的妻子,两个儿子以及妹妹和妹夫,也都在这个行业的上下游工作。

  对于一家三代从事一个职业的家庭结构,刘瑞安认为很正常,他说在国外,殡葬行业也是家族式的。“这个行业毕竟特殊,相同的工作互相了解,没有忌讳。”刘瑞安现在有4个年轻的80后徒弟,两男两女,也都是在同行业找的男女朋友。

  “这儿有个女孩在社会上交了个男朋友,我看着就不行,后来还是分了,我说你看着咱们单位哪个小伙子好,师傅去帮你说。”刘瑞安后来果然替那个姑娘介绍了一个葬礼主持,两个人现在相处的不错。

  ■外科、雕塑、化妆都要学

  “我父亲当入殓师那会儿,遗体整容极其简单,就是一盒胭脂,一把梳子,一瓶头油,给死人梳梳头,打两个红脸蛋,就算完活儿。”在刘瑞安的印象中,遗体整容真正走向专业化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

  最开始面临的问题是防腐。随着改革开放,北京的外国人开始增多,一些外国人在中国死亡,按照惯例都会将遗体运回国内安葬,运送过程中的防腐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此前,入殓师基本没面临过防腐问题。据刘瑞安回忆,1982年左右,全国的入殓师在上海召开过一次会议,刚参加工作的他也参加了,入殓师们互相切磋尸体防腐的经验,动脉注射福尔马林和酒精的技术开始推广。现在,按照遗体整容业的行规,遗体30天的防腐已经不成问题。

  除了防腐,一名入殓师需要掌握的必修课也越来越多。

  首先对遗体的缝合,殡仪馆每月都会接收大量车祸、自杀、工伤死亡的逝者,对一名优秀的入殓师,缝合遗体创口要比外科医生还复杂。为了美观,刘瑞安从缝足球的技术中得到启发,尽量让皮肤内折,缝后不留明线。

  对于残缺的遗体,刘瑞安和同行们研究出用面粉、石膏和其他颜料造型,进行弥补的办法。为了让造型能够栩栩如生,刘瑞安经常去工艺美院进修雕塑课,从中汲取经验,锤炼技巧。

  化妆术也在一点点进步。现在给遗体用的化妆品很复杂,不是涂点胭脂,画个口红就完事了,粉底、油彩有十几种,有时还会给一些遗体文眼线。

  ■入殓师逐渐成了抢手的职业

  4年前,一部《入殓师》的日本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也让刘瑞安所从事的职业开始为世人所关注。刘瑞安把那部电影看过好几遍,觉得电影里面很多东西自己都经历过,比如被通知到现场去处理尸体。对照电影,刘瑞安说自己工作没有日本人那么多的礼节,但他也觉得中国入殓师的工作应该更文雅些,现在同行们也正在改进,比如在家属面前向遗体鞠躬,表示尊敬。

  由于世袭的缘故,刘瑞安的职业没有在他的家庭中造成困扰,也没有受到过外界阻力。不过,一些世俗的偏见还是让刘瑞安的生活有一些局限。他说1980年代的时候,他和一群附近的钢铁工人坐一辆公共汽车,后来有人听说车上有一个殡葬师,都纷纷下了车。

  虽然每天要面对冰冷的遗体,但刘瑞安非常开朗健谈,对人热情随和。他说谁家最后都会遇到丧事,自己结识的朋友很多,各行各业都有,很多也很交心。但他到现在也坚持一个和朋友交往的原则:平时聚会都在外面进行,如果朋友来自己家,他特别高兴,但他不会去朋友的家,怕别人忌讳。

  在国外,殡葬师是一个高薪的职业,而且是私人经营业务。在国内,刘瑞安这样的入殓师算是事业单位的员工,工资基本固定,不会因为业务多少有太大浮动。刘瑞安已经工作了32年,还有8年退休,目前他一个月的薪水大概有4000多元。

  相比获得的薪水,入殓师的工作并不轻松。“整容是追悼会的前一项工作,如果拖得时间太长,整好的仪容就走样了,所以一般整容都在追悼会之前一两个小时完成,入殓师的工作时间也基本由家属决定。”作为服务行业,刘瑞安几乎没休过节假日,一些节假日反而工作更多。

  上世纪90年代,入殓师这个行业基本上没人干,招不到人,所以现在找不到40岁左右的入殓师。

  到了2000年以后,也许是社会上就业困难,也许是对入殓师这个职业越来越了解,想从事这个职业的人也越来越多,甚至变得抢手。

  刘瑞安的4个徒弟都是80后,他跟徒弟们说,这一行,干上了,就是一辈子。

  ■“人,要爱惜生命,好好生活”

  刘瑞安的工作间里,送走了各行各业的人。

  1980年代后逝世的国家领导人,许多都是刘瑞安亲自整容;海地维和牺牲的烈士,刚果遇难的同胞,也是由他一针一线地还原修整。刘瑞安被同行赞许的一个技能是对于逝者身份拿捏得到位。不同的工作经历、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塑造不同的气质,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老百姓,高级知识分子还是农村老太太,刘瑞安整容前会先判断身份,好让妆容更自然、神情更安详,更符合逝者亲戚朋友的审美习惯。

  殡仪馆给遗体整容没有统一的标准,难度小的十多分钟,难度大的几天也有可能。在刘瑞安眼里,满足家属的所有要求就是标准。“说心里话,没人喜欢和死人打交道,但人不能长生不死吧?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得有人干。再说整容这工作看着是伺候死者,可更多的是安慰活人。从家属的眼神里我能读懂感谢,帮助他们把后事料理好了,人家真能记你一辈子的好。想想这些,心里就温暖了。”

  刘瑞安喜欢喝酒,尤其是在每天的工作之后,和朋友们对着酒杯,说说话。在他看来,每为一位逝者整完容,心灵便得到一次沉淀和洗礼。他一开始会随着家属的感情波动而波动,但做得久了,自己也似乎变成了“哲学家”,对人对事会生出许多深邃的思考。

  不久前,一名女子因为情感纠纷被丈夫刺死,丈夫也随即自杀,刘瑞安给死者缝合了身上的十多处刀伤,随后又要处理她丈夫的遗体。每当看到这样的情景,刘瑞安都想向别人讲,其实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人,要爱惜生命,好好生活”。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相关专题 2012清明节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清明 入殓师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