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30年盛世花开 写在第三十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幕之际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11日03:24  东方今报

  梦了好久,洛阳,迎来了大喜的日子;盼了好久,昨日,一幕大戏震撼开场!

  2011年5月3日,洛阳歌剧院,市委书记毛万春为这幕大戏早早拉开了序幕:“明年要举办第3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从今天开始,就要一天也不能耽误地全面筹备!”

  台下,坐着全市的领导干部;彼时,第29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尚有一周才落幕。这番未雨绸缪的“报幕词”,从全市2011年第一季度工作会上一经发出,掷地有声,振奋人心。

  第30届,是一个历史节点。

  1983年至2012年,是洛阳发展史上不同凡响、不可磨灭、不容忘却的30年。

  一朵牡丹花,在河洛大地奏响改革开放的交响乐,30年澎湃激昂;一朵牡丹花,给千年帝都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口,30年与时俱进;一朵牡丹花,为福民强市注入源源不绝的活力,30年历久弥新。

  30年,弹指一挥间。牡丹花与洛阳城,相伴相随,相融相合,相辅相成,成就一部伟大的传奇。就像一个人,从呱呱坠地长到此时,身伟形正,顶天立地,成熟大气,从容自如。

  三十而立!洛平

  ○30年前的“神来之笔”

  洛阳,河洛文化的摇篮;牡丹,摇篮中孕育的国色。

  曾记否,十年浩劫,洛阳牡丹被戴上“玩物丧志”的帽子,遭到“当柴烧”的厄运。当十月的惊雷驱散满天乌云,这一抹国色“当春乃发生”,短短几年,芳华再现,大江南北的赏花客蜂拥而至。尤其是到1982年4月,邻近县的农民也成群结队地拥入洛阳赏花,游客总数逼近60万,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

  花事,从来都连着国事;花事,更连着洛阳的心事。

  曾记否,“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时代出现了大拐点。当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河洛大地,千年帝都的复兴之梦如躁动于母腹中的胎儿,迫不及待地寻找着新生的出口——洛阳,该从哪里浴火重生?

  1981年和1982年,洛阳先后与日本冈山市、法国图尔市结为友好城市。在对外交往中,当时的市领导无意中听闻冈山、图尔均有市花,伴随着不同思想、文化、理念的碰撞和交融,牡丹的潜在价值逐渐被发现和认识。1982年9月21日,市七届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确定牡丹为洛阳市花,每年4月15日至25日举办牡丹花会。

  曾记否,中国的先贤范蠡说过:“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西方的哲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机遇要抓住,没有机遇,创造机遇也要上;支点要找准,没有支点,创造支点也要上!

  “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繁荣洛阳地方经济,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优势,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牡丹花会最初的创意因子,饱含着洛阳对发展的渴望。这一后世公认的洛阳发展史上的“神来之笔”,正是在那个百业待兴的年月,洛阳为自己创造的机遇和支点!

  ○首届花会让洛阳牡丹“一夜走红”

  这一“笔”下去,笔酣墨饱,笔走龙蛇,笔下生风,呼啦啦荡开了古都的春潮!

  翻开1983年4月的《洛阳日报》,在泛黄的纸张上,依然感受得到第一届牡丹花会的空前盛况:

  短短10天,牡丹花城迎来250万游客,是平常年份的10倍以上,涵盖了7个国家、地区和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在主要赏花点王城公园,开幕当天就有15万人次拥入,比平日增加六七十倍;单是16日一夜,往公园运送的食品、饮料就达150卡车;17日是星期天,游客激增到20多万人次,公园的铁门竟被挤坏了,被踩掉鞋子的大有人在,工作人员光鞋子就捡了一箩筐。

  短短10天,洛阳人赚到硬邦邦的实惠。洛阳康乐食品有限公司一炮打响了“海碧”汽水品牌;一位老职工在公园门口卖茶水,两分钱一杯,一天卖1000多杯,花会期间挣了5个月的工资;有的旅馆眼看着客人一拨拨拥来,却没床位安排,只好给客人打地铺、在楼顶平台搭帐篷、找学校拼课桌;西工果品商店所属门市部,把营业时间延长到凌晨,还是应接不暇……最终一盘点,各种经济活动的成交额高达5802万元。

  短短10天,洛阳城名声大噪。全国有几十家报纸、电台、刊物报道了首届花会的盛况,在海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严辰、流沙河、邹荻帆等40多位著名诗人共赴牡丹之约,争相挥毫泼墨,“个个如痴如醉,春风万里扬美!”

  仿佛一夜之间,牡丹就这样“红”了,洛阳就这样“火”了,帝都的青春就这样“活”了,积蓄的能量就这样“爆”了!

  ○以“花”引资理念初生

  “园圃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中的这句话,或许能为牡丹花会的旗开得胜作一注脚。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以一个城市之力举办大型综合性花会,洛阳以当时超乎寻常的开放姿态昂首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如果仅仅是一次惊艳亮相,那倒也算不得什么——这敢为人先的一步,洛阳一走就走了30年,越走越有“型”,越走越有“范儿”,越走越有“戏”!

  一路花香 三十而立时间有重量吗?

  1983~2012年,牡丹文化节所走过的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却因为深刻地影响了洛阳的发展格局和历史走向,让这个时间段有了沉甸甸的重量。

  该怎样解读它的“三十而立”,给出恰如其分的评语?

  如果将30年作为一个整体、一个进程、一个“历史单元”,我们就能够清晰地看到它所取得的成就,看到它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洛阳发展,看到它一路走来究竟为洛阳“立”下了怎样的功勋。

  30年,“立”出一个重要的招商引资平台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

  围绕经济办花会,办好花会促经济。经花会这么一“推”,30年来,洛阳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招商引资的平台越筑越广。

  花会头两年,对外宣传的口号仅仅是“以花为媒,广交朋友”。不管人们有没有预料到,商品经济大浪仍随着花海人潮汹涌而至。

  第二届花会,“一杯茶换来二十万元”成为一个“爆炸性新闻”:花会首日,洛玻为民服务队在公园为游客赠茶水。一杯茶下肚,几个外地游客对服务棚用的彩色波形玻璃钢瓦和新花色的喷砂玻璃着了迷。详细了解过材料性能和价格后,游客纷纷变成了顾客,当场签订了购货合同。不经意间,洛玻一天“进账”20万元。

  无心插柳柳成荫!洛阳人茅塞顿开——花会为什么不能与经济联姻?

  从那儿之后,花会招商引资开始起步。

  首届中外经济技术洽谈会成为第三届花会的最大亮点。

  ○21年前 升格省级促生“花会效益”

  “无论投资多少,在计划安排、土地征用、能源供应等方面实行优先;独资兴办的项目,产权归投资者所有……”这些招商优惠政策,今天看来依然诱人。

  成效显而易见:来自法国、日本等国家以及北京、天津等国内兄弟省市的来宾166人,分别就联合开发我市的铝土矿、大理石矿,合资兴建工厂、发展旅游业,共同开发新产品,进行技术成果转让等方面的合作签订了86项意向书、协议书和合同书。

  从此,“花会搭台,经贸唱戏”两者珠联璧合,一路交相辉映。

  1991年,花会招商引资迈进了一个全面提速的时代。这一年,洛阳牡丹花会升格为河南省洛阳牡丹花会,成为河南省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平台。

  洛阳搭台,全省唱戏。接下来,人们看到的是“连台好戏”:

  投资1亿美元、中国最大的五星级酒店华阳广场国际大饭店开工奠基,开了我国准许外商在境内独资兴建和从事酒店业经营的先河;国务院批准洛阳开放航空口岸,批准洛阳吸引外资成片开发土地,批准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

  “让洛阳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洛阳”的大门,进一步敞开!

  本新闻共4页,当前在第1页1234一键分享到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