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分析称李克强在欧洲所发文章显示其文学兴趣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04日10:11  南方都市报
 5月2日,李克强专程驱车前往比利时对华友好人士李德汉家中看望。新华社发 5月2日,李克强专程驱车前往比利时对华友好人士李德汉家中看望。新华社发

  观·察

  “当‘欧洲设计’遇上‘中国制造’,‘欧洲技术’遇上‘中国市场’,就会产生显著效应。”昨日,正在欧洲访问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布鲁塞尔皇家剧场发表题为《开启中欧城镇化战略合作新进程》的讲话再次提到这样的句子,而此前一天,他刊登于英国《金融时报》的《中国对欧洲充满期待》一文中类似的句子(文章原文为:“当‘欧洲设计’遇上‘中国制造’,‘欧洲技术’遇上‘中国市场’,就会产生美妙的效应”)正被欧洲各大媒体纷纷转载。

  事先在到访国权威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陈述立场和出访目的,已成为我国国家领导人目前惯用的外交手段之一。去年初首次访欧,李克强连发三文为随之而来的访问预热,被外媒誉为“魅力外交”。今年5月,李克强二次访欧,依然选择此方式造势。

  “文字更入乡随俗了”

  去年1月,李克强造访西班牙、德国、英国三国之前,分别在西班牙《世界报》、德国《南德意志报》和英国《金融时报》上刊登了署名文章。此次,李克强在抵达到访国俄罗斯、匈牙利、比利时前,又分别在《俄罗斯报》、匈牙利《民族报》和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了署名文章(到访比利时主要去访问欧盟总部,所以仍然选择了英国的《金融时报》发表文章)。

  对比去年的文章,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研究员赵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称:“文字更入乡随俗了,看得出做过精心周全的准备。”“新一代领导人更加注重和外国民间的对话,特别是和非官方的社会群体例如媒体的交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冯仲平告诉南都记者。“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可以与读者直接对话,既能保证沟通的持久,也能展现领导人的个人风格。”

  从“中国”到“两国”

  “中国与到访国的交集和未来合作的可能”是此次所登三篇文章的主题。在去年刊登的三篇文章则通篇都是介绍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列举“十二五”规划,阐述改革开放的持续性。

  首先从标题上,就能直白地感知基调的变化。去年三篇文章的标题分别是《中国同世界共成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携手互利合作共创美好未来》;而今年的三个标题则分别是《世代友好的邻邦互为机遇的伙伴》、《真诚的友谊互利的合作》以及《中国对欧洲充满期待》。

  其次,从称谓上亦能窥探到些许个中微妙。去年的文章多以“中国”、“中国人民”为主语,此次文中主语则多为“中俄”、“两国”、“中匈两个民族”“中欧”等。且文章皆用近半的篇幅阐释双方未来合作的前景,表达中方的期待。例如,在刊载在《俄罗斯报》的文中,用“中国人喜欢的围棋和俄罗斯人喜欢的象棋,都讲究谋大势、布大局”的比喻巧妙又讨人喜地拉近彼此的距离。

  冯仲平称,文风转变的用意很明显:去年想让欧洲更了解中国,今年则更希望凸显双边关系的重要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赵晨对南都记者亦表达了类似观点:今年欧债危机持续发酵,欧洲更加需要中国,未来合作的前景更为显现。此外,领导人发文内容也透露出主要分管工作领域拓宽,去年强调国内的经济和贸易工作,今年则更注重中国对外关系的考量。

  经济数字罗列已不见踪影

  类似“美妙的效应”一类的表达,三篇文章都大量运用形容词,运用指代特征明显的描写手法。发表在匈牙利《民族报》的文章开头,作者动情地写道:“在天竺葵开满匈牙利大街小巷的世界,我即将访问这个美丽的国度。”

  赵晨告诉记者,文章发表在西方媒体上,为了使受众能更好地理解,必然要使用更为“西化”的语言。

  去年李克强发表于欧洲媒体的三篇文章,主要以叙述的表达方式呈现,文中大量的官方文本式经济数字罗列,在此番的文中已不见踪影。

  冯仲平指出,一年后,我国对在国外媒体上公共外交的手法更加重视,文章更加具有“可读性”。赵晨认为,这些“入乡随俗”的文章背后,是更为周全和细致的准备工作。

  李克强的文章显示出文学兴趣

  在对外发言或撰文中引用我国和他国的俗语、名言来表达观点,是我国领导人对外交往中的惯例,也是此次发文与上次相比的另一个亮点。

  去年,李克强在《金融时报》发表的文中引用《诗经》“民亦劳止,讫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获媒体大量转载。

  此次的见报文章多处引用中的俗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发表在《俄罗斯报》《金融时报》的文章中,李克强期待欧洲给予中国更多的包容理解时使用了中国俗话:“隔道不下雨,百里不同风”。

  赵晨指出,国家领导人的发文,可将作者的个性化带上国际舞台。除了国家立场之外,个人的喜怒爱好、文学修养,亦能得到丰满而生动的呈现。

  曾在北京大学读书和生活过李克强在文中亦展现了他的文学功底。在匈牙利《民族报》的文中,李克强写道:“古老的查尔达斯旋律、李斯特的钢琴曲、裴多菲的诗篇令人沉醉”;在《俄罗斯报》上,李克强在文中提到了托尔斯泰的文学名著、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并引用了普希金的话“无比亲密的友谊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

  采写:南都记者陈佳 发自北京

  统筹:南都记者唐薇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更多关于 李克强 文章 文学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