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背景:
5月10日上午9时许,云南省巧家县一个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发生一起爆炸案件,导致4人死亡、16人受伤。案件发生后,微博上一度传言是一女子因对征地拆迁不满而实施爆炸。而警方公布的调查结果却与此大相径庭,显示是一据称“仇恨社会”的年轻男子所为。此后,警方的结论一直受到网络和社会上部分人士的质疑。而警方也多次针对社会的质疑声音不断释放证据,进行回应。
嘉宾:
赵云泽,博士,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学院硕士生导师。
主持人:人民网记者张雨。
会商实录:
主持人:您认为,当地有关部门在这次突发事件中,应对是否得当?信息公开是否及时、到位?有什么值得总结之处?
赵云泽:我觉得当地政府部门在处理这起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值得总结的地方。
首先对“信息公开”的认识上可能还不够。“信息公开”中的“公开”是要尽量对更多的媒体和公众进行“公开”,而不是只对少数;现在的情况是现场的视频只对两家中央媒体和一家省级媒体公开,这个“公开”显然打了很大的折扣,对于平息舆论显然是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的。
其次,“信息公开”是要公开确凿的事实和细节,而不是快速给出一个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的“结论”。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当地政府官员所承受的压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机事件并不会因为当地政府快速给出“定论”而停止发酵,如果结论经不起推敲可能适得其反。
第三,对于案件的推断和论证,地方官员或者发言人要用证据来说话,不能用“拍胸脯”的方式来保证,这种发言方式本身是不科学、严谨的。此前在“7.23温州动车事故”中发言人类似的发言方式已经有过教训。
第四,地方政府要直面矛盾,只有具备了这种勇气才能真正取信于民、平息舆论。中央一直要求各级政府要“通达社情民意”,在这个事件当中,由于案发大厅有办理拆迁补偿的业务、遇难者中有国土局干部等因素,矛盾的焦点一开始便指向敏感的拆迁问题,所以这件事情表现出的关键点是“凶手到底是谁”的问题,但发力点是“当地拆迁到底怎么样”的问题。因此,当地的拆迁问题,可能是当地群众在事发前已经非常关注,或者是事发后希望受到上级政府部门关注的“社情”和“民意”,因此当地政府不能对这个情况刻意回避。
主持人:为何网友对于警方公布的调查结果心存疑虑?对于如何平息公众的质疑,您有什么建议?
赵云泽:网友对于警方公布的调查结果存有一定的疑虑,主要还在于现有的证据还不能够完全消除案件当中的疑点。对于平息公众的质疑,当地政府可能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继续加大对案件的调查力度,争取早日对案件的细节能够有更充分的证据支撑,比如“炸药的来源”、“凶手如何掌握爆炸技术”等关键问题。二是,解决当地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矛盾。如果征地问题是当地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那么它是这是舆论漩涡中“较劲”的地方,当地政府如果能以积极的姿态调查这方面问题,不但这次舆论关注的热度会极大降低,而且也会消除今后这样恶性事件再发生的隐患。
主持人:我们观察到一个趋势,更多的专业人士已经介入对此事件的评论。比方说,有心理分析人士认为,犯罪人心理不符合“报复社会”的特征:报复社会者一般选择在室外,针对不特定无防御人群,让自己意识到是在报复社会而不是作案,但嫌犯选择的是便民服务大厅;报复社会者无论是否想死,一般不会以爆炸的方式让自己也死。一旦有更多的专业人士介入,会不会形成当年“华南虎事件”的翻版?
赵云泽:在今天的媒介高度发达的社会中,社会热点事件会被社会各方面人士快速关注。尤其是进入WEB2.0时代,人人都可以在自媒体上发言。如果当地政府公布的结论中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很可能会吸引各方面的专业人士参与到网络媒体的讨论当中。应当说,专业人士的广泛参与并不是一件坏事,这既是对当地政府的一股监督、督促的力量,而且,当地政府也可以从这些参与的言论当中汲取有建设性的思路。会不会成为“华南虎事件”的翻版,首先要看“这张照片”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假的!
主持人:在这一事件中,微博发挥了重要的影响。最初爆炸的信息即发自微博;此后,很多意见领袖对事件的进程进行了关注和点评。5月14日,嫌疑人二哥赵登贤开通微博发布认为弟弟无辜的言论。您怎样评价微博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
赵云泽:微博由于互动性强、便于及时发布,尤其是很多专家、学者、名人、商界领袖在这里广泛讨论公共话题,它已经成为当下中国舆论场中的先锋,这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提高了门槛。
当下中国的微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自由的意见市场”的状况,各方均可以表达自己的见解,但是多数人能够被认可的观点,或者说较有说服力的观点,才会被更多的关注和传播。所以在这个场域当中,不必过于担心某一条微博或者某一个人的微博会怎么样,相信随着更多证据和细节的公布,趋近于真相的意见会占据主导地位的。
主持人:随着在对案件定性中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公众舆论关注的焦点逐渐转向对政府信息真实性的质疑。您认为,突发事件中,地方政府该如何防止突发事件的危机演变为公共关系危机?
赵云泽:这次突发事件中及以往的一些突发事件当中,地方政府信息发布的细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舆论质疑的焦点。这一方面是由于地方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不够,不了解现代媒介的传播特点,想尽快引导舆论朝着希望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地方领导遇突发事件不知道如何直面矛盾,面对媒体往往只想在最小范围内讨论事情本身,给媒体一种遮遮掩掩,似乎还有很大玄机的感觉。他们不知道,当危机发生后,这个地方的方方面面将受到关注,尤其是与事件相关联的方面。所以,我的建议是地方官员今后再遇危机事件时,面对媒体至少要做到:坦诚交流、准确及时、直面矛盾。
主持人:有评论指出,民众质疑云南巧家爆炸案,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中,很多地方政府公信力不高。对于在突发事件构筑政府公信力,您有何建议?
赵云泽:对于增强政府的公信力,从长远来讲,政府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群众所关心的矛盾,要了解广大群众真正的诉求到底是什么,并努力解决。对于一件突发事件,不能仅仅“就事论事”,要看到事件所关涉的“政治性”和“全局性”,如果把关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情、事关全局的矛盾解决好了,一个突发事件发酵的社会土壤也就没有了! 另外,面对危机交流要坦诚,姿态要积极,不能让群众感觉还有幕后隐情,这样的话既不利于政府的公信力,也容易滋生谣言。此外,还要提高官员的媒介素养,要解决官员面对媒体不敢说话、不知如何说话、不能及时说话的问题,以及避免产生用“拍胸脯”式的方式来保证的低级错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