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5月29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有这样三幅地图:1825年,一处6270平方公里的水域,是一个整体;1949年,此处水域面积减为4350平方公里,水体开始支离破碎;2006年,再次缩减为2625平方公里。当年浑然一体的湖面,也因为泥沙的淤积,而被一裂为三,分成东南西三个小水域。
这就是有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之称的洞庭湖在近两百年来的变迁。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一千年前,范仲淹笔下所描写洞庭湖的万千气象,对于今天的我们,却只能成为一种想象。
44天,12头江豚,成为逐渐消亡的洞庭湖湿地的墓志铭。今年3月至4月间,洞庭湖水域密集死亡的濒危种群,江豚的生存环境,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关注。遭殃的不止是江豚。在整个洞庭湖水域,大量国家级珍稀动植物面临灭顶之灾。东洞庭湖科研监测宣教中心杨滢对记者说,“大家都知道洞庭湖是第二大淡水湖,有淡水鱼类117种,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大银鱼,身体是透明的,但是现在很少看到,是因为洞庭湖受到了污染,我们经常在饭桌上看到那个小小的银鱼叫做太湖银鱼,基本上是人工养殖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洞庭湖湿地的逐渐消亡。近年来,湿地就像一块唐僧肉,谁都想咬一口。密如蓬蒿、易进难出的迷魂阵,纵横百里、赶尽杀绝的矮围,星罗棋布、乱如繁星的滚钩等掠夺式的捕鱼方法,以及围垦成田,大量的优质湿地变成了芦苇、油菜等经济作物的“良田”。人类的这些行为,无一不在重创湿地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湿地应有的功能,几乎丧失殆尽。岳阳县渔政局副局长姚剑龙称,一旦发生污染,对整个洞庭湖的防洪减灾以及水下生态都将造成致命影响。
大量的围垦、环境污染、引水灌溉,使得湿地正成亩成亩地从我们眼前消失。而湿地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原貌。作为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湿地既可以调节区域水分,又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向湖泊里的排放。因此,也有人将湿地成为“地球之肾”。东洞庭湖保护局局长赵启鸿称,“最早的时候洞庭湖的最大功能是航运交通,后来最大的功能是经济功能,现在只是生态功能为主,它是地球之肾”。
洞庭湖水域生态环境的肾脏,却在逐渐衰竭。由于自然淤积和人为围垦,洞庭湖的湖面,由建国初期的4350平方公里,剧减为现在的2625平方公里,缩小了40%,蓄水量减少了34%。抢救性地保护湿地,终于被摆上日程,为此,湖南省在全国率先开展渔民上岸解困工程,811户2965名没有住房的职业渔民,上岸定居,并享受每年8000多元的政府补贴。在渔船上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渔民朱忠德对记者说,“以前我们看到渔政部门就跑,怕罚款,现在看到他们很亲切,因为2008年以后就没有罚款了,他不仅不收钱而且还给我们钱,比如房屋安置费用”。
而对于渔民们的非法捕捞行为,当地渔业部门也是坚决打击,岳阳市渔政站渔业专家卢益卫认为,从3月28号开始对洞庭湖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治理效果明显,“80%以上的迷魂阵、高围网都已经取缔”。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东洞庭湖保护局局长赵启鸿用《岳阳楼记》中的语言来描绘未来的洞庭湖:
赵启鸿:“沙鸥翔集”就是天上有鸟飞,“锦鳞游泳”是水里有鱼,“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是生态环境非常漂亮,这是洞庭湖最美的景象。所以我们保护区提出的目标是,让我们携起手来,把美丽、和谐的洞庭湖留给未来。
过去,湖南省常德和益阳一些地区的人,一出门,就到了洞庭湖边,如今,他们离湖有了10公里的路程。但愿,若干年后,这些地区的人,打开家里的窗户,能重新看到“白银盘里一青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