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蛟龙号潜水器1周后将挑战下潜7000米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03日11:21  新华网

  新华网江苏江阴6月3日电? 题:深海7000米:中国“蛟龙”出海挑战载人深潜世界纪录

  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 罗沙 孙彬

  中国“蛟龙”再次出海,准备挑战7000米载人深潜世界纪录。承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3日驶离江苏江阴奔赴马里亚纳海沟,在大约一周的航渡之后进行深潜海试。

  本次海试地点位于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附近,密克罗尼西亚专属经济区内。伴随“向阳红09”船同行的中国“海洋六号”科学考察船前期已对海试区域进行了专项调查,为本次海试提供了基本海洋环境保障。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副局长、中国载人深潜7000米级海试临时党委书记刘心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经过1000米、3000米和5000米的海试,今年将向7000米的终极目标发起冲击。虽然深度只增加了2000米,但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却并不能用增加的深度来衡量,因为这是人类首次载人深潜7000米级海试,无经验可循,而且最后阶段的困难往往最大。

  刘心成表示,载人深潜7000米级海试是中国作为海洋大国,为世界深海大洋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因为中国深潜技术将高度开放,国外科学家同样可以搭载“蛟龙”号下潜。

  专家介绍,7000米级海试将首先考验潜器密封性和抗压性。“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设计的最大下潜深度是7000米,这次挑战极限下潜深度对整个潜器的性能都是极大的考验。特别是深度增加2000米,压力就增加200个大气压,潜器的抗压性和密封性将接受考验。

  “蛟龙”号潜水器的潜航员中国现有三人,一位是从国外学习归来的叶聪,另外两位就是中国首批两名潜航员唐嘉陵和付文韬。刘心成表示,7000米更为重大的挑战压在三名潜航员身上,潜器的下潜、上升、功能操作和故障排除都要靠他们完成。

  “深潜是对潜航员身心双重考验。茫茫漆黑的海底,狭小拥挤的空间,阴冷潮湿的环境,不可预测因素可能带来的危险,长时间身处其中让人倍感压抑、烦躁。在7000米级的试验中,潜航员要在水下连续工作10个小时以上,任何一个报警信号都可能让他们的心理蒙上阴影,心理和体能考验可想而知。”刘心成说。

  记者采访唐嘉陵和付文韬两位潜航员时,他们表示,经过在无锡将近三个月的集训,而且又参加了1000米、3000米和5000米的海试,所以7000米海试心态更好,信心也更足了。“这次作业时间将超过10个小时,整个过程注意力都是高度集中的,所以对心理和体能是个挑战,但我们还是很有信心。”付文韬说。

  唐嘉陵告诉记者,在无锡接受的封闭训练,主要是与潜器继续磨合,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进行了27次水池实验。“除了不能模拟海底低温、高压的环境,其他任何一个流程,特别是潜器坐底航行和应用实验,我们都进行了多次训练,不断地调整。”他说。

  此外,三名潜航员在集训期间还接受了体能训练,每天早上起来跑7000米,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海洋科学研究院专家同时对他们进行了心理辅导。“体能训练和心理辅导让我们收获很大,对完成10个多小时的下潜任务也更有信心。”唐嘉陵说。

  记者了解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到7000米海底后并不是立即返回,而是对“蛟龙”号的各个功能进行验证,拿到第一手的实验数据和资料,同时要开展一些实验性应用,例如抓取水下生物和海水样品等。为此,中船重工702所对“蛟龙”号部分设备进行了改造升级。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徐芑南告诉记者,为“备战”7000米级海试,潜器主要进行了三方面改进和完善。首先是改进液压系统,以最大限度地适应7000米海底高压和低温的环境;其次,对高清视频系统进行了完善,对潜水器前端的16个灯重新进行了布局,使灯光照射面更加合理,使摄像视频更加清晰,色彩更加逼真。

  “同时,我们在潜水器上安装了GPS定位装置。潜水器上有很多定位装置,GPS是为在完成作业遇到大风大雨的恶劣天气时,能最快速度、最短时间定位潜水器。”徐芑南说。

  母船保障方面,“向阳红09”船于今年3月份在船厂完成了108项维修、维护工作,更换了超短基限,更新了温盐深测量仪,安装了8000米绞车L架,并增加了其他考察功能。

  刘心成介绍,4月20日至5月7日,“向阳红09”船在南海进行了试航,主要是检测超短极限和长基限的性能,因为它们用来确定深潜器的位置,它们的信号强度和精确度直接关乎深潜安全。同时,母船在南海试验了8000米地质绞车和10吨L架,船舶和所有设备都具备了良好的作业能力。

  在“向阳红09”船离开青岛前,科技部和国家海洋局专家对船舶进行了安全检查,认为“向阳红09”船已经具备了作为“蛟龙”号母船,完成载人深潜7000米级海试任务的条件和能力。

  面对陆地上日益紧缺的资源问题,向深海要资源已成为各个国家拓展深海领域科技的驱动力,目前美国、日本、法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均已拥有深潜器和深海保障基地,其中美国的“阿尔文”号深潜器在20世纪60年代就可下潜至4500米,俄罗斯和日本的深潜器可下潜至水下6000米左右。

  中国深海事业起步较晚,1995年“大洋一号”才第一次执行远洋调查和大陆架勘查调查任务,“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于2009年才开始海上试验,与世界先进深海科学和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蛟龙”号深潜海试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重大专项,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为主牵头单位,7000米级海试将有18个单位的96名参试人员组成,预计7月中旬返回青岛。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更多关于 蛟龙号 太平洋 载人潜水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