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6日电(“新华视点”记者 凌军辉、仇逸) 6月7日至9日,2012年高考即将在全国展开。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达915万。针对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高科技作弊,教育部首次修改了8年前公布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各地在此基础上相继出台了更严厉规定:摄像头360度监控,手机手表禁入考场,水杯笔袋必须透明,一些地方规定考生只能带准考证和身份证入场“裸考”……种种新规被公众称为“史上最严”。
作为900余万考生的人生大考,“坚硬冰冷”的高考规定如何在防范作弊同时让考生不受影响、尽情发挥?又如何将“公平公正”延伸到高考招录的每一个环节?
防止作弊,高考规定“史上最严”
新发布实施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涉及30处修改,进一步细化考试作弊的认定规则,加大惩戒力度。根据新《办法》,只要考生将手机带入考场,无论开机与否,都将视为作弊。新《办法》还首次将“加分资格作假”认定为作弊行为,同时加大对作弊的惩罚力度,从原来的“取消当次考试成绩”改为“停考1至3年”。
在此基础上,各地纷纷出台更为严格的高考纪律:广东今年首次明确,禁止考生随身携带不透明水杯和笔袋;江苏则规定考生不能带手表和金属物品进入考场;上海将高考试卷的交接、分发全过程进行360度无死角监控,相关录像每隔6小时回放一次。更有甚者,湖北只准考生带身份证和准考证进入考场,其余文具统一配发,被考生戏称为“裸考”。
面对高科技作弊的严峻挑战,今年高考还将全面启用配备视频监控和防作弊系统的标准化考场。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院长刘炳贵介绍,目前全省高考294个考点、1.6万多个标准化考场均已建成,将于高考期间全部投入使用。上海2000余个标准化考场也于6日布置完毕,通过多重技防、物防手段,提升高考安全系数。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赞同从国家层面加强考试纪律的严肃性已是当务之急:“对基本的底线,不管是个别考生还是家长都还有模糊的认识,这种很可怕的风气必须用重药。”
“高考公平的基础是分数的真实,杜绝舞弊是公平录取的保障。”上海交大招生办主任陶正苏表示,虽然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探索不断推进,招生录取方式日趋多元,但高考分数仍然是最主要的录取依据。以上海交大为例,学校今年预留了一半左右的招生计划,保证参加高考的考生拥有相当的升学机会。
高考严规也让一些考生感到“有些别扭”。“今年高考不让带手表让人有些不习惯。”南京的考生丁顺强说,平时模拟考试,他都是自己带手表看时间:“不过这是对所有考生都‘一视同仁’的,我也会认真遵守。”
人性化服务,让考生在良好氛围中发挥水平
“史上最严”的高考规定,主要指向作弊行为。而对于广大考生,各地都采取了一系列人性化办法,让他们能够在良好氛围中发挥出应有水平。
在北京,接送考生车辆不受限行限制,考生约出租车确保100%成功;在江苏,教育部门协同公安、交通等多个部门,加强考场周围的交通疏导和噪音控制,营造公平安静的考试环境;在上海,公安部门主动为接送考生车辆提供通行便利,紧急情况下采取警车带路护送、警车转送等方式提供帮助;在福州,“高考直通车”免费接送考生;在西安,考生可持证免费乘地铁……
在摄像头下考试会不会导致紧张?针对考生家长的疑虑,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刘玉祥解释,视频监控不是贴身盯人,通过视频能看到考场全貌,而不能看到考卷,不会对正常考试的考生产生太大影响。“我们更强调考生的主观诚信,通过签署承诺书,让每一个考生了解考试规则,防止考生无意识的违规行为发生。”
“考风考纪怎么严格都不为过,但老师、家长要引导考生以积极心态应对。”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教高三语文的杨老师认为,不断提高技防、物防水平是防范考试作弊的客观需要。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还未健全的现实情况下,学校、家长应引导考生正确看待高考规定,疏导紧张情绪,让考生放松心态,以积极的姿态走进考场。
在江苏考生邵启航看来,轻松应考的关键是正确认识高考,“再严格的规定也只是对意图作弊的考生起作用。随着社会成才途径日趋多元,高考只是人生成功的道路之一,考生不应背负过重的压力。”
科学选才,公平公正不只在考试环节
最严格是为了最公正,教育专家认为,一方面,杜绝高考作弊,仅凭严格考风考纪远远不够,还应加大对考务人员的教育管理,进一步防堵漏洞;另一方面,高考包括报名、考试、招生、录取等多个环节,监管严规应覆盖考场内外,延伸到高考的每一个环节。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上海控江中学校长张群等表示,从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泄题等多起案例看,大规模的考试作弊多数与考务人员失职渎职、违法违规有关。杜绝高考作弊行为,除了严格考风考纪,相关部门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内部考务人员的监管,严惩监守自盗等行为,掐断泄题、漏题的源头。
“严防严惩作弊行为只是阳光高考的第一步。”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张红霞教授说,针对当前高招中的一些不良现象,教育行政部门、相关高校不能“视若无睹”,必须进一步加强监管,主动从严查处相关违法违规问题。同时,高考招生过程应更加公开透明,严防权钱交易损害高考公平环境。
“我认为,高招一系列改革成败的关键是能否引入更有效的监督机制。”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认为,随着异地高考开始试点、高校自主招生不断推进、高校录取向农村考生倾斜,我国高招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如何在公平公正基础上实现多元选才,是公众关心的焦点。破解这一难题,最关键的一条是公开透明,让公众和媒体参与监督,通过公示等手段让阳光照进高考的每一个环节。
“高考改革既要压缩暗箱操作空间,也要促进科学选才,让有学习潜力有特长的考生脱颖而出。”上海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认为,在当前的高考招生录取政策框架内,学校严格按照分数“一把尺”衡量考生,难以充分选拔出符合学校人才培养需求的人才。在加强监管基础上,应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逐渐实现科学、多元选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