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一天,微博上在传一些帖子,“预测明天各媒体的新闻内容”,包括“考生遭遇堵车求助警察叔叔最终在开考前一分钟抵达”、“考生忘带准考证捡到者发微博最后在众人爱心接力下送达考场”等等,当然,更少不了各种对高考作文的“吐槽”。事实上,如果有心人翻阅一下历年来各地媒体在高考期间的新闻,还真少不了这几样。
也在高考前一天,一位跑教育的资深记者发了一条微博,“明天要高考了,我咋比考生还焦虑呢”。虽然跑了多年教育新闻,但每当高考时节,他还是要为选题发愁。
微博上的预测也好,记者的焦虑也好,都是因为高考在中国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高考依然是每年6月最热门的话题,自然也是媒体的聚焦点,高考前一天微博上的另一个热帖就是“安徽毛坦厂镇:万人空巷送考生”的图片。
而考生的待遇也日渐提高,根据媒体的报道,在北京,接送考生车辆不受限行限制,考生约出租车确保100%成功;在上海,公安部门主动为接送考生车辆提供通行便利,紧急情况下采取警车带路护送、警车转送等方式提供帮助……在高考这两三天里,考生俨然成了社会的宠儿、重点保护对象。
如今的高考形势和30多年前已“大不同”。报名人数连续几年减少,平均录取率提高,每四名考生中就有三名考生可以被高校录取,使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句话失去了意义。
以上海为例,高考报名人数从2007年的10.5万人下降至今年的5.5万人,几乎少了一半,而根据人口曲线分析,预计上海高考生源下降趋势将持续到2017年前后。
另一方面,上海考生尤其是名校优秀生参加“洋高考”的比例不断增长,根据《东方早报》的报道,上海的高中“四大名校”中,出国的优秀生的比例平均约10%~20%,高的甚至达到30%~40%。而“裸考生”(完全依靠高考成绩入学的学生)则越来越少,“四大名校”今年高考“裸考生”均不到一半,其中上海中学“裸考生”只占总考生数的27%。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杰近日在出席复旦大学的一次活动时透露,去年至少有一成上海学生放弃高考。
既然上大学已经成了很平常的事,为何大多数中国家庭仍然把高考当成头等大事,为何还有那么多考生为高考拼死一搏呢?仔细想一想,高考焦虑症更多源于就业焦虑症。一个简单的逻辑是,考不上大学就找不到工作,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再仔细分析一下,则是源于对“好工作”的认识不同。中国父母普遍认为的“好工作”无非就是公务员、外企员工、大型国企员工,而能找到这些“好工作”的前提自然是考上一所好大学,至于工人、厨师、修理工,基本上不在考虑之列,所以高考也就变得无比重要。福建一个考点前,甚至有人拉起了“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的横幅。归根结底,大家看重的还是金钱和权力。如果,这个社会的价值观看重的不再是金钱和权力,也许高考就是每年一次很普通的考试而已,那个时候,也许高考就真的没有新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