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神九加注系统改造设备欲达最好发射温度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4日07:03  中国广播网
记者实拍已处待命状态的神舟九号。图为后侧方看发射塔架。中广军事记者 邓曦光 摄 记者实拍已处待命状态的神舟九号。图为后侧方看发射塔架。中广军事记者 邓曦光 摄

  中广网酒泉6月14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神舟九号发射临近,昨天一天时间里,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分别召开了发射场系统,火箭系统和飞船系统三个系统的情况介绍会。

  神舟九号飞天在即 将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四个第一

  人航天发射,也是第一次航天员手控对接空间站。情况介绍会上透露的信息显示,发射场、火箭、飞船三大系统的准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都完全有能力保障神舟九号在浩渺的太空中,与天宫一号顺利对接。

  这一次的载人航天任务具备了“四个第一”:第一次实施手控交会对接,第一次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驻留,第一次有女航天员参加飞行任务,而且,中国航天员要第一次完成十多天的太空飞行。在神舟九号任务进行了最后一次的合练后,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崔吉俊表示准备工作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崔吉俊:综合演练之后,再加电测试的项目已经不太多,下面主要是进入各系统发射前的状态设置,火箭加注推进剂的准备,实施火箭推进剂加注。

  首次夏季发射 面临高温考验

  现在正值夏季,再过一周就是夏至节气。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史上的另一个“第一”:第一次在夏季进行载人航天发射。不过对于这样的选择,崔吉俊仍旧很有信心。

  崔吉俊:这次发射选择在六月份,在载人航天发射中是第一次,以往我们完成的九次发射都是选择在春季、秋季、冬季。唯一的就是没有夏季。应该说我们发射场的条件也是能够保证夏季发射。

  夏季的高温是确保发射成功的一大威胁。午后的东方航天城气温飙升,发射塔架之下,连水泥的地面都被烤的炽热,光脚走路几无可能。发射塔形成的巨大的阴影,成了记者采访时最向往的地方。发射塔外,是30多度的高温,但是,崔吉俊表示:火箭推进剂工作的最佳温度在15摄氏度左右,该怎么办呢?

  崔吉俊:火箭推进剂加注系统的升降温设备就进行了全新的改造。升降温设备就是要保证火箭在发射前要降到一定的温度,目前我们能降5度左右,这样就能保证火箭在发射的时候推进剂在15度左右,这是最好的发射温度。我们对第一个发射窗口能实施发射抱有必胜的信心。

  当然,除了人的因素之外,天气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所有人都很关注的发射期间的天气情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计划部副部长张道昶介绍说。

  张道昶:后面的预报结论属于比较平稳的大的环流形式,高空基本上是弱级冷空气这么一个影响,所以,从目前情况看,发射窗口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天气。

  与天宫一号手控对接是最大看点

  发射成功只是神舟九号任务的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则是这次任务中最大的看点。在太空中遨游了9个月的天宫一号现在状态如何?它做好了迎接神舟九号的准备了吗?

  航天科技集团载人飞船系统总指挥何宇:天宫一号是去年9月29日发射,到现在已经运行了200多天,在进行载人交会对接之前,天宫一号已经进入到进行执行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轨道,另外也完成了它自身系统的在轨检查,并且完成了载人环境的建立,目前状态良好。

  同样是在去年,天宫一号完成了与神舟八号飞船的自动对接。此次将是航天员手控完成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的对接。何宇表示选择两种不同的对接方式是当代航天技术的主流,也能为自动对接做好技术备份。

  何宇:自动对接与手控对接是载人航天领域的两大不可或缺的技术,不管是美国,俄罗斯还是欧洲,他们的交会对接都包含了自动对接与手控对接两方面的技术,所以我们国家现在都在这两方面开展技术研制。

  舱内设计更人性化

  与自己的“前辈们”相比,神舟九号在舱内设计上也更加突出人性化要素。杨利伟首次太空之旅时,飞船内部空间比较狭小,新飞船在设计上做了不少改进。毕竟十几天的太空实验,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何宇:我们这次对于航天员的生活环境做了一些设计上的完善,包括舱内内装修层重新的设计,包括配置了一些适合女航天员的生活用品。确保航天员能够正常完成在轨的各项任务,保证它的舒适性,我们这些设计都经过了医学和工要学的评价,结果是满足要求的。

  的确,刚才谈到这次神九发射以及太空对接包含了多项全国首次。现在准备工作有序推进,我们也希望发射及对接工作能够取得圆满成功。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6)

 

更多关于 神九 发射温度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