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和郑州这几天的气温同样热翻的,就是郑州的刘洋。突然之间,只要与刘洋有关的亲戚、同学、老师,个个都成为外地、本地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大河报几位记者的手机也成为了“刘洋热线”……
A
街头巷尾,都在说“刘洋”
“去郑州十一中。”前天,记者刚上出租车,司机就说:“去采访刘洋吗?”他说,现在大家都在说她,“女航天员,还是首个飞入太空,确实很不错,河南的骄傲啊!”
如果你细心,就会发现:路过刘洋母校郑州十一中大门口的市民,都要和刘洋的巨幅海报合影留念;学校附近饭店的老板都会主动说起刘洋……
在刘洋曾经住过3年的货站北街59号院内,小区居民只要坐在一起,就会谈起小院里那个“不显眼”的小姑娘。 “小眼睛,见了谁都会打招呼,特别爱笑,家教很好,很有礼貌……”在居民王女士的印象中,刘洋就是一个小姑娘。
接电话太多,手机“休克”
“从这一星期开始,我的电话就没有停过。”刘洋中学班主任武秋月爱人庞人龙告诉记者。武老师因患脑溢血后遗症说话不太清楚,他只能成为她的“代言人”。他说,从6月初开始就有来自北京、上海、山东的记者来采访,有时一天能接20多个电话,前两天手机竟然被打“休克”了,赶快花30块钱修好。
C
各媒体前往,学校成“接待办”
“我们这已经成为接待办了。”郑州十一中分校马副校长哈哈笑着与记者开玩笑。他说:“周三上午我们就接待了40多家媒体记者,从这个周一到现在,不停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前来采访,还有来自香港的媒体。”
而刘洋的小学老师,今年74岁已经退休的白凤枝老师,因武汉、山东、四川等地来采访她的记者太多,她只好回到刘洋曾经上的郑州市管城区实验小学“上班”,做了学校的“发言人”。
老记们使出了浑身解数
D
为了了解到更多刘洋的信息,各路媒体记者可谓绞尽脑汁。
方法一:潜伏学校。有媒体想假扮学校人员,跟随知情老师到刘洋新家,但仍被拒绝采访。
方法二:死盯死等。有记者四处打听刘洋住所,先去老小区咨询,问到地址直奔新小区,找物业、盯居民。
方法三:软磨硬泡。有记者一直围着知情老师转,希望获得哪怕一点刘洋家人的消息。
但都无功而返,因为答复都是“暂时不接受采访”!
E
亲戚希望媒体别打扰刘洋家人
刘洋的舅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不愿意多谈。他希望这段时间不要打扰刘洋的家人,也希望得到媒体的理解和支持!
刘洋的几位高中同学,这几天也一直是各家媒体记者“追逐”的对象。秦风说,这两天他一天能接到20个电话,还婉拒了一些记者的当面采访。他说自己不希望在媒体面前“露脸”。“天天在电话中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刘洋的成长事迹,很开心。”
“从周一到现在,我几乎也在为这个事忙,这是应该的。”王旭峰笑笑说,华西都市报、齐鲁晚报、济南日报等,还有一些网络媒体的采访,天天都不停。但为老同学做点小小的贡献也值得,因为,刘洋是大家的骄傲!大家的骄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