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BOSS们的心思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5日14:49  中国新闻周刊

  参加节目的BOSS们清楚这个节目可以为自己以及企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力。有人把节目当做招聘平台,有人以此作为企业的广告宣传方式,也有人把自己所在的公司变成节目赞助商

  文/吴子茹

  2011年4月,在贵州出差的刘春华晚上11点多接到当地办事处经理的电话,向他推荐一档职场招聘的电视节目,建议他考虑上去看看,“也许能找到我们需要的人”。这档节目叫《非你莫属》,作为帅康电器的副总,刘春华第一次听说这个节目。

  刘春华立即让人力资源部门的人试着联系节目方,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他就坐在了《非你莫属》BOSS团专属的“龙椅”上。“对方跟我简单沟通了一下,问了问我对人才的看法和选人才的标准,就上去了”。刘春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而这些高高在上的“龙椅”也是节目出现风波以来被批评得最多的一个方面。

  《非你莫属》每期有12位老板参加节目,一起对上台的求职者进行面试。很多情况下,这种面试是“轰炸式的”。然而,不同于现场多数老板犀利、甚至被广为诟病的“刻薄”风格,刘春华更愿意从鼓励的角度对待面试者,也因此在选择是否灭灯时,常常与其他老板的选择背道而驰。他也因此得了一个绰号:怪叔叔。

  “增加企业曝光度肯定是一个原因”

  刘春华坦陈,决定上这个节目,除了的确觉得能找到合适的员工以外,增加企业的曝光度和树立企业形象肯定也是一个考虑的原因。“我认为敢于上节目面对挑战的人,都是有勇气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都是人才,值得我们去挖掘。”刘春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刘春华总是试图从各个角度去挖掘求职者的闪光点,这一点常常被其他BOSS团成员及主持人奚落为“滥用同情心”。然而让刘春华感到意外的是,公司的品牌形象却因此而得到了提升。刘春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一共参加了8期节目录制,虽然最后只有一位求职者通过节目来公司任职,但更多的人通过微博和他留下的联系方式找到了他,诚意要求加入帅康。

  “其中有些人很优秀,他们反复告诉我,我在台上的用人价值理念让他们很感动,”刘春华说。这一意外的好处还带来了一个附加的影响:他可以省去一大笔在招聘网站上打广告的费用。并且这些慕名前来的求职者有一个潜在的特质:认同帅康的企业文化。自从上节目以来,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至少收到了四五十封来自《非你莫属》观众的简历,其中有些甚至是从节目和招聘网站上都很难找到的工业设计师和专业研发人员。

  百合网CEO慕岩参加《非你莫属》要比刘春华早很多,节目播出的第5期他就去了。慕岩说,一个朋友认识他们那边的人,“问有一个职场节目要不要上”。当时他只知道是档职场节目,“有点像《非诚勿扰》那样的”,因为他也是天津人,参加节目很方便,所以就决定去试试看。

  和刘春华一样,慕岩也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宣传企业的机会,于是就主动去联系节目组。慕岩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现在在社会上招人也的确挺难的,“我们也希望有好的人来,招到合适的人。”刚上去的时候他比较紧张,没有台本,刚开始不知道说些什么好,只好现场临时发挥。做了几期后慢慢地感觉出来了,“觉得还不错。”慕岩说。

  据《非你莫属》制作人刘爽介绍,根据节目定位,创办之初对BOSS团的要求不算太高,但也不是草率决定,上节目的老板首先要通过一些考察。最重要的是,“企业正经存在”,节目组会核查证书,也会跟老板多次面谈、沟通,去实地考察企业的规模和工作氛围。“要实实在在地存在,别是个皮包公司,弄个两居室就算完事,”刘爽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对企业的规模并没有限制,最主要的一定要是实实在在运作的企业。“不要说百年长青,至少老板得有抱负,有长期干下去的打算”。

  做第一期的时候,《非你莫属》没有任何企业老板资源,节目组列了一个企业名单,主动一个个去跟他们联络,其中有些人是朋友介绍,有些是制作人刘爽自己的资源。之前,刘爽参加过中央电视台的商战真人秀职场节目《赢在中国》幕后工作。最早参加《非你莫属》的许怀哲就是刘爽在这个栏目上认识的朋友。另外一位比较受观众欢迎的人众人教育集团总裁杜葵,也是刘爽认识很久的朋友,被他拉来支持这个节目。

  这些靠着各种关系拉来的BOSS团不久后就会发现,这个节目为自己和自己的公司似乎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影响:咖啡之翼的老总尹峰因参加节目迅速成为网友话题核心,2012年4月,这家在北方原本不知名的咖啡连锁店在天津落地开店;世纪佳缘网副总裁刘惠璞在节目上高调宣布辞职创业,但最终被也是节目嘉宾的聚美优品网总裁陈鸥邀请担任高级副总裁,之后重回《非你莫属》,既完成了自己想要的职业转换又为新公司赚足了眼球;而boss团成员姚劲波更是将自己所在的“58同城网”变成了节目赞助商。

  “真实的企业和善于表达的口才”

  节目逐渐火起来后,就有了选择老板的权利。对这一点,帅康电器的刘春华表示深有同感,“现在节目的排期比较紧张了,”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虽然他会考虑将来继续参加《非你莫属》,但是什么时候能上,他也说不好。他认为《非你莫属》“也在尝试选择一些新的企业参加节目”。

  而在制做人刘爽看来,随着节目关注度的提升,想要上台的老板越来越多,跟节目初创时已经不可同日而语。选老板的标准是“真实的企业和(老板)善于表达的口才”。“如果一个人特别不擅长语言表达的话,就不适合做电视工作,”刘爽补充道“所以语言表达也是放在第一位的。”

  慕岩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刚开始表示要参加节目时,节目组对他的要求有3个,第一是企业要存在;第二,要有确定招聘的职位,“别来了不招人”;然后就会注重BOSS的表现力和职场经验。“没有足够的职场经验,怎么去面试别人呢”?

  按照制作人刘爽的统计,现在为止已经有200多家企业参加节目录制,有些是来录一期两期,有些则是长期在这里招人。此外,节目的形式稳定下来后,本身变化也不太大,基本上都是“很标准化流程作业”。时间长了,来的次数多一些的老板基本上都能很轻松地在台上自我发挥。

  刘爽说,节目录制之前会给他们一份简历,让他们提前想一下对求职者是否感兴趣,上去怎么去面试比较合适。慕岩也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了这一点,他说录制节目之前,节目组和他基本上没有关于求职者的交流。一开始慕岩还比较羡慕主持人张绍刚有台本可以读,想借来看看,后来就觉得“也没什么意思,反而会限制现场发挥”。“可能上去前(他们)会鼓励你,(让你)你说话要积极一点,就是这样”。慕岩说。

  与百合网慕岩、尊酷网文颐、FESCO网络公司葛晓非及另一些BOSS团成员在台上的“伶牙俐齿”相比,刘春华在台上话相对比较少,他的表现从不咄咄逼人,提倡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选手的闪光点。很多时候就算觉得应聘者与自己所要招聘的职位不符,刘春华也从不在第一轮的时候就灭灯。“我多留一会灯,就等于给了对方继续展示自我的勇气,帮助别的老板发现他身上的优点”。刘春华表示,不管其他BOSS们的风格如何,他个人比较倡导的是“鼓励式”的面试。“现在的年轻人,80后、90后,他们更需要鼓励,需要给一个机会去证实自己”。

  对于有批评称主持人张绍刚语言上尖酸刻薄,刘春华说这更多的是一种误会。“我们私下里都很了解绍刚,他就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刘春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其实都是希望求职的人好,常常帮着他们跟老板抬价,有些人可能确实误会他了。”

  在众多BOSS团成员中,刘春华所在的公司是比较少数的做实业的企业,而其他BOSS团成员,更多的是一些比较新型的网络公司等。“也许是现在这个信息时代更流行这种类型的公司,”刘春华说。不过他说,幸好他招聘的人才主要是市场经理、策划经理和业务经理等,与这些公司“在招人方向有一些共同点”。

  随着《非你莫属》的热播,常参加节目的老板们也火了。这些曾经名不见经传的网络、教育公司的掌门人开始被大众熟知。杜葵、慕岩都是BOSS团中比较受欢迎的人。这也得益于他们在台上相对随和、低调的招聘风格。

  “我的一些热心粉丝甚至还为我支持《非你莫属》的微博表示非常失望。”杜葵略带惋惜地说道。在5月31日的一条微博中,杜葵写道“很多朋友问我对《非你莫属》的态度,也有人劝我不要上这个节目了。但我个人选择支持这个栏目。”

  用相互尊重替代丛林法则

  这是一个物质主义和“成功学”大行其道的时代。在当代中国,财富似乎成为人生成功的唯一标志。人们对强势者通吃和可以凌虐弱势者的幻想呈现在一档档节目中

  本刊评论员/秋风

  中国年轻的小资以及部分中产们生活在一个普遍焦虑、郁闷的时代,职业焦虑便是罪魁之一。

  一方面,权力深度介入经济过程,紧密结合的权力与财富构筑了一道高不可攀的壁垒,社会阶层因此而固化。官员之子弟恒为官,或者轻轻松松地占得商业先机。平民子弟难以进入名牌大学读书,即便花费大量钱财从大学毕业,找工作又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他们可能很难找到稳定而体面的职业,聚居在合租房或郊区的农民房。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让他们把自己的不满宣泄到网络媒体上。近些年来,网络语言之粗鄙、气氛之恶化,他们也许是主力之一。

  而另一方面,那些于职场已经获得一定职位的人,差不多又都不安其位。这是一个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时代,更是一个“成功学”大行其道的时代。而在当代中国社会,财富似乎成为了人生成功的唯一标志。每个人都羡慕他人的物质生活,人生是一场持续不断地追赶游戏,成功学成为了这类人的宗教。这样的职场中人时刻寻找着似乎可以带来更高薪酬、更好机会的岗位。大约正是猜透了职场中人的这种心态,近两年,各地电视台纷纷上马求职、职场类节目,或者是模拟求职招聘过程,展现职场的残酷生存场景。这些节目通常会邀请一些企业家、成功学家、人生规划师之类的角色充当嘉宾,点评应聘者之得失,讨论职场生存绝招。这些节目总是做出一副传授求职、职场生存、跳槽抬价秘诀的姿态,这一点,对那些心神不宁、急切寻求此类绝技的人们具有强烈吸引力。

  然而,这样的节目从一开始就带有现实之中的一切无德与失序,并基于娱乐目的将其放大。比如,嘉宾本身资历之虚假;比如,BOSS团故意以刁钻问题为难应聘者,甚至侮辱应聘者;以及主持人之蛮横霸道,罔顾应聘人最起码的人格尊严,对求职者说“烂泥扶不上墙”之类的评语。

  毫无疑问,现实生活中的职场环境本身尊崇丛林法则,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人际相互伤害体系”。举例来说,每个员工都准备跳槽,其中可能的原因之一就是管理层本身从未真正尊重员工,而把他们当成物化的工具,肆意压榨。员工当然不能满意,而有跳槽之意。然而,公司管理层也就不能不基于员工随时跳槽的预期,制定使用员工的策略,比如,不信任员工,压低福利,并采取各种急功近利的方式在短期内透支员工的能力,而不对其未来进行任何投资。双方相互防范,相互伤害成为恶性循环。职场弥漫着的缺乏信任的紧张气氛也会蔓延到整个社会。

  而求职类真人秀又掺杂着娱乐大众谋取利益的目的,以扭曲的方式把职场、社会中的无德与失序予以放大。在节目现场,扮演强势者的一方经常以羞辱的方式把弱者逼入窘境,由此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制造一种体验肆意妄为权力的幻觉。发出笑声的人,其实大多数也是那陷入窘境者的同类,但此时,在电视节目所营造的虚幻气氛中,他们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而顺服地接受主持人操纵的喜怒哀乐。换言之,这类节目的火爆折射了整个社会的鄙陋。

  而节目中呈现的景象又会恶化人们对职场和社会中人际关系的想象,甚至被人在现实职场悄然模仿。一些电视人总会以模拟现实的名义,放大现实中的人心无德与人际关系的扭曲。这是这个时代电视人对娱乐的误解,也是这个时代一些受众的偏见。而这些虚幻景象背后的真实社会需要每个人努力扭转,权力可以被监督、获取财富的方式公平而干净、社会给年轻人提供更多可以上升的渠道、不再崇拜特权与丛林法则、对成功的定义宽容而多元。惟有如此,现实中的转变,才能平抚人心,而折射于屏幕中的审美旨趣才会自然而正常。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更多关于 求职 职场 非你莫属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