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神九航天员监测新增心功能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7日03:59  京华时报
周建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周建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陈善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 陈善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

  在载人航天工程战略中,此次飞行具有怎样的意义?作为“中国航天员摇篮”的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又为航天员出征做了哪些准备?

  昨天,记者采访了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航天员系统总指挥陈善广,听他们说说神九飞天,说说载人航天工程所走过的20年历程。

  □谈关注 人身安全是重中之重

  记者:神舟九号飞行任务中的火箭、飞船在技术状态上与神八基本一致,那么这次飞行的各系统、各环节中您最关注的是什么?

  周建平:我的关注重点是人的安全。我反复告诫大家,要对过程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反复研究分析,并通过不同的手段方法、依靠技术上的进步和成熟来实现。这不仅是指正常程序,而且还要保证故障程序、故障预案都能可靠地实施,才能确保人的安全。

  记者:神舟八号、九号、十号将先后与天宫一号对接。为什么要用三次飞行来验证交会对接技术?

  周建平:一次成功不是完全的成功,一次掌握技术不意味着全面掌握技术,因为航天器的差异、空间环境的差异等都会影响任务。3次飞行、多次交会对接,可以比较充分地验证交会对接技术,保证神舟技术状态的稳定。

  记者:同样是载人航天器,人在飞船和目标飞行器里能发挥什么样的不同作用?

  周建平:航天飞行的意义在于探索太空,但飞船在轨运行时间不可能太长,作为在轨科学试验平台的效费比是不高。这次飞行,航天员将打开飞船舱门进入天宫一号,要验证组合体的大气、温度、湿度等环境控制技术是否满足载人要求,是否具备支持人较长时间在轨生活工作的能力。

  □谈发展 天宫二号将国际合作

  记者:2011年我国航天发射频率超过发达国家,近年来的发射成功率也领先,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航天能力已位居世界前列?

  周建平:我国航天已经具相当规模,技术水平取得巨大进步,这使得我们能够大步接近美俄等领先国家,但差距仍然非常明显。仅从载人航天来看,我们无论是神舟飞船还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发展,都是为了获得载人航天的基本能力。我们还处基本能力的建设过程中,而美国和俄罗斯已经在这个领域耕耘了很多年,技术上明显领先。

  周建平:刚起步时,我们的技术力量、基础设施、研发经验、研发能力非常有限,发射频率也很低。经历了多次挫折失败,载人航天在挫折中奋起,非常不易。20年来,中国航天打造了比较完整的载人体系,为今后建造空间站奠定了基础。

  记者:我国载人航天发展了20年,作为见证者,您认为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记者:我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吗?

  周建平:由于过去神舟飞船运输能力的限制,合作有限。随着能力的提高,国际合作可望进一步拓展,天宫二号上会有新的国际合作项目。今后建成空间站后,就可以给科学家提供一个可以从事太空探索和研究的、具备相当规模的平台,让他们去科学研究。实际上,我们与国外同行在技术上的交流一直很多,我们的态度是开放和积极的。

  □谈准备

  反复训练须万无一失

  记者:为完成神九任务,乘组航天员做了哪些准备?

  陈善广:飞行乘组定选后,迅速转入任务训练。手控交会对接难度很大,要靠人的感知去判断两个高速飞行器之间的角度、位置和姿态,同时依靠手动操纵来矫正与目标飞行器之间的距离,对航天员的眼、手、脑的协调性要求非常高。为顺利完成任务,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地面进行反复刻苦训练。尤其是手控交会对接操作岗和指令长岗位,我们要求万无一失。

  记者:航天员中心做了哪些准备?

  陈善广:这次任务,要实现载人航天任务短期飞行向中长期飞行的过渡,飞行时间超过十天,对航天员健康监测与保障非常重要。我们除了常规的检测指标,在医学的监测上增加了在轨无创心功能的监测以及生化指标检测,来观测长期飞行中航天员的生理变化特征。

  □谈工程

  管理技术人才是基础

  记者:今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20周年,您作为亲历者,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陈善广:在这20年间,载人航天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我个人来说,为能从事这项伟大的事业,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而感到光荣和自豪。我相信,中国航天事业会越来越进步,在技术上的突破上也会越来越迅速,在国际的载人航天舞台上,中国人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记者:在您看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通过什么取得今天的成绩?

  陈善广:除我直接参与的载人航天飞行外,非常可喜的就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几次载人航天飞行,锤炼出了一支优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航天员是我们载人航天工程的明珠,但背后有许多默默无闻辛勤工作的科研人员和管理团队。他们通过实践锻炼造就出良好的科研素质和管理能力,是我们国家载人航天兴旺发达、欣欣向荣的基础,是非常了不起的一支力量,是未来载人航天事业的中坚力量。

  综合新华社本报记者商西通讯员朱霄雄

分享到:

 

相关专题 神九发射 > 专题图集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