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神九所用计时设备3000年误差不超1秒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9日14:15  信息时报
6月18日拍摄的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大屏幕显示的航天员景海鹏进入天宫一号实验舱的画面。新华社发 6月18日拍摄的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大屏幕显示的航天员景海鹏进入天宫一号实验舱的画面。新华社发

视频截图。(图中圈内为发光体) 视频截图。(图中圈内为发光体)

  据新华社电 “感觉良好!”18日17时07分,当顺利从飞船进入天宫一号的航天员景海鹏向地面发出报告时,神舟九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组成的组合体已平稳飞行近3个小时。  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在轨运行的航天器,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由验证性飞行试验完全过渡到“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

  景海鹏、刘旺、刘洋仿佛灵活的鱼,先后顺利通过对接通道“游”进天宫一号。这舱门间的穿越,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又一次历史性跨越。

  16日发射的神九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后,经过4次变轨,于18日中午抵达距天宫一号后下方52公里处,彼此建立稳定的空空通信链路,开始自主导航。

  5公里、400米、140米……飞船在距离天宫一号30米停泊点进行最后一次停泊后,以0.2米/秒的相对速度缓缓接近天宫一号。两个飞行器上的对接机构先后完成捕获、缓冲、拉近和锁紧,独自在太空等待了215天的天宫一号与载客前来的神舟九号稳稳地连接在了一起。

  记者在北京飞控中心大屏幕上看到,景海鹏先是顺利地打开飞船轨道舱前舱门,然后在刘旺、刘洋帮助下,进入直径为不到1米的对接通道,稍作停留后熟练地打开了天宫一号舱门。

  航天员通过对接通道进入天宫的动作,就像是在游泳,蓝色的舱内工作服使他们看上去宛若漂游在大海中的“蓝鲸”。

  进入新“家”的3位航天员显得十分兴奋,失去重力的他们,相互扶持着在摄像机镜头前向收看电视直播的亿万观众挥手致意。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陈善广用“如梦如幻,如诗如画”评价3位航天员的表现。

  入“宫”要开三道门

  天宫门要用特殊“钥匙”打开

  神九与天宫一号两个飞行器对接完以后,会有一个真空的对接通道,也就是说实验舱是大气压的,轨道舱也是大气压的,航天员开舱门之前必须把对接通道负压到一个大气压左右。

  所谓负压就是往对接通道里充空气,使两舱的压力趋于平衡,如果两舱的压力不均衡,要么开启舱门变得很困难,要是会给航天员带来危险,在舱门上有一个平衡阀,类似于高压锅上的放气阀,是专门用来调解两舱压力的装置。

  中国航天员中心选拔训练研究室主任吴斌说,从神舟九号进入“天宫”的路上,航天员要先后打开三道门:飞船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门、轨道舱前舱门和天宫一号舱门。

  记者从北京飞控中心大屏幕的实时画面上看到,在打开最后一道门——天宫一号舱门之前,景海鹏首先从工具箱中取出“钥匙”。这并不是我们常见的钥匙,而是一把三四十厘米长的金属把手,相当于把一枚“螺母”套在舱门开门机构的“螺帽”上。航天员按照标识方向旋转两周左右,舱门处于解锁状态,航天员再拉手柄,拉开,开门动作才是真正完成了,开完以后还要固定。

  虽然地面试验中航天员开门并不难,此前科研人员们还是有过担心:天宫一号关闭了这么长时间,会不会打不开?不过,画面显示,景海鹏并没有太费劲,就打开了“天宫”之门。

  据新华社电

  精确飞控 神九变轨减少一次

  据新华社电 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被形象地比喻为“百米穿针”。对于搭载着景海鹏、刘旺、刘洋3位航天员的神舟九号飞船来说,在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过程中,精确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精确,才能避免风险;只有精确,才能确保安全;只有精确,才能取得成功。”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说,“我们的任务就是,精确、精确,再精确。”

  远距离导引

  设计5次变轨4次就成

  远距离导引到交会对接的第一步,神舟九号需要从数千公里外的地方被导引至距天宫一号后下方52公里处的交会对接入口。

  “远距离导引控制带来的控制频度之密,控制精度要求之高,前所未有。”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麻永平说,两个航天器均以每秒7.8公里的速度高速飞行,要准确控制这两个高速动态飞行器的相对位置和相对高度,就好比在太空中打两个“移动靶”。

  这个艰巨任务由地面测控系统来完成。“神舟九号发射升空以后,我们要进行5次远距离导引控制,实际上只实施了4次就实现了目标。”北京飞控中心研究员唐歌实介绍,中心通过精密定轨和精确的轨控效果标定,研究分析认为第5圈和第19圈轨道控制将对轨道面产生一个固定偏差,因此可以利用这个偏差,来替代第13圈的轨道面修正,从而取消原来设计的轨道面修正控制,将原来设计的5次变轨减为4次。

  “飞行控制操作的简化,不仅没有影响到控制精度,反而提高了航天员和飞行控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唐歌实说。

  近距离交会

  设4个停泊点误差极小

  从相距52公里处,神舟九号开始利用飞行器上微波雷达、激光雷达等测量设备,获得和天宫一号的相对距离和相对姿态等信息,根据预先设计好的程序计算出飞船继续前进的轨迹和速度,逐渐逼近天宫一号。

  这个过程就是航天器的自主交会。为什么要用自主交会取消测控系统的导引控制?

  钱卫平说,由于地面航天测控网受到距离、分布等因素的制约,在近距离时难以满足飞行器交会的要求,只能依靠航天器自主导引。

  要使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对接机构能够顺利捕获,误差必须保持在十几厘米范围内,这种导航精度,对飞行的安全性、天地协同的时效性,都提出了极其苛刻的要求。

  “为了解决难题,飞船上装备了现代化的测量手段,距离的测量精度能达到厘米级。”钱卫平说。

  从神舟九号接近天宫一号起,共设置了5公里、400米、140米和30米四个停泊点。神舟九号在这几个点都要相对于天宫一号“停泊”数分钟,给地面测控系统提供分析判断两个航天器状态的时间。如果一切正常,则继续进行交会对接;如果出现意外情况,则可能随时进行人工干预。

  对接要密封

  机构有数百个轴承齿轮

  当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的对接机构刚一接触上,飞船上的发动机开机,对飞船进行加速。对接机构按照捕获、缓冲、拉近、锁紧四个阶段,完成对接,并保证密封。

  对接后,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成为一个组合体在轨道上运行,此时由天宫一号控制组合体飞行,神九飞船处于“停靠”状态,实现“1+1=1”。

  如何使对接时不发生碰撞,对接后能够保持完全密封,以及使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真正合二为一,都要依赖对接机构的精确动作。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的对接机构是这次任务最复杂和精密的空间机构,有数百个轴承齿轮和上万个零部件。

  对接形成密封通道后,将进行通道密封性能检查,确保舱体的气密性,保证舱内航天员的安全。

  有两次分离

  为保成功采取4重备份

  在神九天宫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过程中,组合体将至少进行两次分离,一次是手控交会对接之前,神九将与天宫短暂作别;一次是航天员返回前,神九将与天宫永久作别。

  “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航天器能否分离成功,是交会对接任务完整过程的最后一步,也意味着未来航天员能否顺利从空间实验室或者空间站撤离。

  分离过程是“1-1=2”的过程,要实现两个组合在一起的飞行器顺利分开,又保证两个飞行器一切正常,神舟九号恢复自主飞行功能。

  分离是对接的反过程,对接时锁得紧,分离时必然就困难。对接机构上的12把结构锁,每个锁的拉力都是数吨级。为保分离成功采取了4重备份。

  对接天衣无缝的秘密:抗脆密封圈 攻关长达十年

  据新华社电 当神九与天宫完美对接的那一刻,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805所报告厅里的欢呼声响成一片,作为对接机构的研制单位,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33岁的耿海峰是对接机构副主任设计师,他向记者讲述了神九与天宫对接得“天衣无缝”的秘密——密封圈。

  “当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后,通道被打开,两个连接体将形成一个大的密封舱。为了保证航天员在舱内的安全,整个密封舱的密封性至关重要。如何保证百分之百的密封性,密封圈是其中的关键点。”耿海峰说。

  密封圈被安放在神舟九号主动对接结构的对接面凹槽里。与人们生活中常见的“O型”密封圈不同,神九对接机构上的密封圈呈“T型”,被卡在凹槽里,在空间不受力的情况下,不会自动脱落。

  在与天宫一号对接前,安装在神九对接机构上的密封圈是“裸露的”。在太空的严酷环境中,密封圈要经受住100摄氏度至零下75摄氏度的高低温考验,还要经得起各种太空辐射,这对于制作密封圈的一般材料“硅橡胶”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硅橡胶在低温环境下有“脆变”特性。

  为了研究抗脆的特殊密封圈材料,耿海峰带领科研团队从2002年开始,前后进行了长达6年的科技攻关。2008年单件产品成功研制后,又与整机一起进行了各种验证试验,克服的困难数不胜数。

  “去年,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我们对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两个航天器密封性能十分安全可靠,与当初的设计完全吻合。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心情已经不再那么紧张了。”耿海峰说。

  天宫会适时“开窗换气” 

  把有害气体排出 重新充入合格气体

  据《法制晚报》报道,天宫一号在适当的时候会像室内开窗换气一样,把舱内不合格的气体排出去,重新充入合格的气体。

  经历了近九个月的独自旅行后,天宫一号在343公里交会对接轨道上静静等待着神舟九号的到来。交会对接时,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空气。

  载人飞船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邵立民说,在“天宫一号”等待和神九交会对接的日子里,“天宫一号”舱内的气体成分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不适合航天员工作生活,不过,这个问题已经不必过于担心。

  邵立民说,首先天宫内有气体净化装置,它可以清除一些舱内的有害气体,在神九发射之前这个设备就已经开始工作了,到目前为止已连续工作了近两个月的时间,能够保证空气的成分满足安全性要求。 

  邵立民表示,如果这些设备发生故障,还会有置换空气的预案,就是把它里边有害的气体都排出去,然后通过气瓶再把空气充到密封舱里。

  周日上演人控对接

  对接任务整体流程  (自控对接+人控对接)

  1自控对接

  神九昨日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飞行

  2航天员入宫

  航天员在飞船轨道舱内就餐,在天宫一号内进行科学实验、锻炼和休息

  3人控对接

  航天员返回神九飞船,飞船自主控制再次接近目标飞行器,完成人控对接

  4撤离

  航天员返回飞船,两飞行器再次分离。神九返回舱准备返回

  5返回

  地面人员完成航天员搜救,天宫变轨至自主飞行轨道,转入长期在轨运行

  信息时报讯 据《法制晚报》报道,众所周知,航天器的空间交会对接是一项航天关键技术,分为自动控制和人工控制。在此次的神九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两种控制都将出场“亮相”。虽然在昨天的首次自动控制交会对接中,作为“备份”的航天员“手控”,由于“自控”的完美并没有机会登场,根据计划,6月24日,“神九”与“天宫”将进行由航天员手控操作的交会对接。这将是我国航天员首次在太空真正意义上驾驶飞船,在高速飞行的状态下,准确无误地与天宫一号对接,需要“正中靶心”。

  航天器的空间交会对接是一项航天关键技术,分为自动控制和人工控制(简称自控和人控)两种。根据美、俄交会对接的经验,人控在交会对接的最终逼近与对接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控对接,直接考验着一名航天员的空间感、空间定向能力、协调能力,对飞行器方位、姿态快速判断能力,以及操作精准性、情绪稳定性、紧急处理问题的能力。”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说,“航天员在地面上训练的成绩基本上都能达到厘米级。他们1500次的训练,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了短短的这一刻。”

  “开飞船”对接靠两人合作

  专家介绍,如同司机开车,油门、刹车、方向盘全是一个人控制,驾驶飞船也是由一名航天员负责,他的“方向盘”是两个手柄,一个管平移,一个管姿态,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他的“前车窗”是一个人控TV,类似于一个取景框,取景框里有个十字靶标,用来实时观察判定“天宫”与飞船的相对姿态、相对位置和相对速度。

  与此同时,至少还有一名航天员也不能闲着,他将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不仅要观察一些仪表数据、帮助调节人控TV的宽窄视场,还要操作一些按键,输出一些指令,同时提醒监视“驾驶员”的操作。

  哦?神九发射后遇神秘发光体

  信息时报讯 据《扬子晚报》报道,人们紧盯视频观测神九发射升空直播时,发现了难解的科学疑惑:大约在神九发射升空4分11秒左右,整流罩脱离之后,由红外摄像设备拍摄的画面突然出现了两个发光体,其飞行速度从画面上来看,非常迅速,直扑神九而来,并与其擦肩而过。  它们究竟是什么?UFO、太空垃圾、星光、飞鸟、镜头眩光,还是飞机……一时间,讨论猜测通过微博频频出现。

  专家:作为UFO档案记录在册

  不是星光

  记者了解到,该段视频也引起了天文专家的关注,紫金山天文台的王思潮研究员告诉记者,神九发射升空时,在酒泉还是白天,可以排除是天空背景下星光的可能性。

  不是飞鸟

  另外,出现在4分11秒左右的这段画面是用红外摄像设备进行拍摄的,只有温度比较高的热源,才可能被拍出这么清晰的光点出现在显示仪上,因为这两个物体应该温度非常高,而飞鸟的温度和我们人类体温差不多,利用红光摄像设备应该是拍不出这么强烈的光点的。

  不是火箭脱落

  还可以排除的是这两个发光体是由神九火箭其中的一部分脱落而带来的,这是因为画面上有非常明确的发光体移动方向,它们和神九火箭移动呈现出相反的方向。

  不是镜头眩光

  另外,对于网友信心满满地认为这两个发光体是镜头眩光造成的,王思潮认为也不太可能,他分析说,如果是镜头眩光的话,不可能在画面上呈现出这么快速而强烈的角速度。

  离火箭很近,NO!

  王思潮说,很多人觉得这两个发光体好像离火箭很近,速度非常快,但是由于这一段视频是通过地面上的红外光学摄像机来拍摄高空中的景象,因此可能有很多在画面上呈现的现象都是视觉错觉。比如前两天日环食时,人们拍摄的“指日可戴”的画面,是一种借位的现象。

  不是飞机

  他说,虽然从画面上来看,这两个发光体的角速度非常快,但是由于摄像的角度和神九飞行的速度叠加也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有可能这两个发光体移动的速度其实没有画面中那么快,如果仅仅从这段画面上来看,还不能完全排除飞机的可能性,当然如果红外摄像设备安放的地点,是在酒泉发射中心附近的话,那么就可以排除是飞机的可能性,因为在这一时段,该地域的领空应该会实行飞行限制。

  作UFO存档

  王思潮说,从目前提供的技术参数,依靠这一小段视频还无法判断这两个发光体的真实身份,所以他已经将这一奇妙的现象作为UFO档案记录在案,希望以后积累更多的资料来破解其身份。

  耶!刘洋、刘旺一个是郑州人一个是郑州婿

  信息时报讯 据《大河报》报道,“大家都知道女航天员刘洋是咱郑州人,却很少有人知道,另外一位神舟九号航天员刘旺是咱郑州女婿!”昨日,刘旺昔日的战友、现在郑州市直某局委工作的一位杨先生向记者“报料”。  据他介绍,刘旺是在1993年10月飞行学院毕业后,分配到驻郑航空兵某师参加工作。1997年,他参加了我国首批航天员的选拔,经过层层选拔,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后离开了郑州。

  “当年从飞行学院毕业,刘旺是唯一一个全优学员。”杨先生说,刘旺的生活非常有规律,从不抽烟喝酒,是一个话不多、非常沉稳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刘旺在郑州服役期间,认识了一位郑州姑娘,两人就在郑州结婚。”杨先生回忆说,刘旺的妻子以前在郑州一家通信公司上班,1998年刘旺被选为航天员后,妻子也特招入伍,跟随刘旺到了北京工作、生活。刘旺的老家在山西省平遥县南政乡东游架村。两人有一个14岁的女儿,平时一家人住在北京。

  哇!神九计时:3000年误差不超1秒

  信息时报讯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在神九飞天的整个过程中,每个发出的指令时间不能有丝毫差错。监测神九运行整个过程,由分布在不同地方的监测系统完成。为了确保这些不同的地方的时间全都一致,需要由精准的时统设备来实现。  记者了解到,为本次神九提供统一时间保障的,是成都十所控股的成都天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奥)研发的原子钟。

  被称为“不停电设备”

  在神九发射的整个过程中,对时间的精准要求很高。神九从发射到回收过程,不能有丝毫差错。否则,就会功亏一篑。

  天奥为神九的发射、入轨、对接、在轨运行和飞船返回的时间精准提供了保障,被称为时统设备,又被称为“不停电设备”。据了解,天奥控制的时间精度达到百万分之一秒,折合下来,3000年误差不超过1秒。

  时统设备主要为航天测控系统提供标准时间和频率信号,使所有设备在统一的时间基准下同步工作。设备主要分布在北京航天指挥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青岛、厦门和系列远望号测量船等国内外各个航天测控站点。

  双通道进行指令备份

  据了解,这套时统设备并不是第一次工作,已经受住了神八和天宫一号的考验。为了确保点火的可靠性,今年3月份,天奥对设备进行了适应性的改造,首次增加了T0控制台双处理双通道。

  建立双通道和双处理后,就相当于对指令进行了备份,有了双保险。如果一方出现故障,另一方就能确保万无一失地完成任务。

  天奥技术总监杨林说,未建立双通道,假设一方出现故障,最好的情况是火箭发射失败,还矗立在发射塔。最可怕的是,火箭被发射出去了,但相应数据并没传回来,直接影响启动下一步设备以及对飞船的进一步控制。

  技术有望

  推广至民用表

  “之所以能保证各个站点的时间都能做到精准统一,全靠原子钟。”杨林说,这套以原子钟为核心的设备,将数百上千道指令的执行时间精准确定,使各岗位的时间都在以完全同步的频率前行。

  对于原子钟技术,杨林说,有望大批量运用到民用高精度手表中。如果这一技术得以推广的话,我国的钟表精准度将会远远高于瑞士手表。

  电子十所副所长雷厉说,随着神九发射的成功,T0控制台已经结束了它的使命。不过,有关时统设备对神九的支持并未停止,它还将一直持续工作至宇航员们顺利返回。

分享到: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0)

 

相关专题 神九发射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天宫一号 神舟九号 刘洋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