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蛟龙号在海底不时可见发光生命体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25日11:34  南方日报

  承载着中国人深蓝梦想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昨日再次创造历史——成功冲击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20米。这也是世界同类型的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蛟龙”一次次破纪录的深潜,从刚起步时的50米到去年的5000米,再到如今的7000米,这条“中国龙”证明其有能力在全球99.8%的海底游弋,对中国开展海底勘探、了解海洋生物乃至生命起源研究构成有力的技术支撑。

  潜向7000米“一波三折”

  海洋深处蕴藏着丰富的油气和矿产资源,将有助于解决人类资源能源日益匮乏的难题;那些生活在极端环境中的生物具有巨大的科研和经济价值;海底的地形地貌、生命活动等,甚至隐藏着解开地球起源奥秘的钥匙……对于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的中国来说,具备深海探测能力,意义不言而喻。

  11日,经过8天航渡终于抵达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域的海试团队,又迎头遇上超强台风“古超”。下潜日期被一再推迟。15日,海况终于好转。自去年5000米级海试后便一直“蛰伏”的中国“蛟龙”初露锋芒,潜至6671米深度。然而,就在海试队员们即将开始第二次下潜试验,18日甲板检查时,“蛟龙”号液压系统一根油管被发现出现破损。下潜试验再次推迟。

  19日第二次下潜试验,“蛟龙”号下潜深度达到6965米。22日第三次下潜试验,“蛟龙”号更是成果丰硕,在接近7000米深度的海底作业3个多小时,获得多个沉积物、海水和生物样品。

  “三次下潜试验,海试团队复核了潜水器200多项性能和功能,先后针对水下通信系统、液压系统、可调压载系统、推力器等方面出现的故障进行了认真排查。”现场总指挥刘峰说。

  24日清晨,伴随着一场瓢泼大雨,中国“蛟龙”开始了历史性的征程。1000米,3000米,5000米……矫健的中国龙在试航员叶聪、刘开周、杨波的驾驭下稳步下潜。

  上午9时许,“蛟龙”号成功突破7000米,在7020米深海底坐底,再创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这是中国“蛟龙”出生后进行的第49次下潜试验,这更是中国载人深潜走到世界深潜前列的时刻。

  刘峰说,四次下潜成功“破七”,证明潜水器性能稳定,海试团队水平不断提高。

  “7000米标志着我国具备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这一深度的突破体现了我国在深海技术领域的重大进步。”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说。

  不时可见发光生命体

  海底世界不似海面那样浪涛汹涌,那里很沉静;也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一片荒凉沙漠,而是不时可见星星点点的发光生命体。“有点像沙滩上散落着许多块状物,也有发光的生物,如透明的海参,但称不上生机盎然,它们好比鹅卵石边的几株水草。”主驾叶聪在水声电话中如是描绘他眼中的深海。

  “蛟龙号”在此次7000米级海试的前3次下潜中,已通过机械手成功取得多份水样、泥样和生物样本,其中就包括貌似石块的铁锰结核物,周身透明、腔内可见管状物的海参。

  毫无疑问,随着探海深度的不断增加,“蛟龙号”将带回更多海底世界的信息,揭开更多未知生命活动的面纱。

  分析

  中国跻身“国际深潜俱乐部”第一梯队

  拥有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和具备精细的深海作业能力,是一个国家深海技术竞争力的体现。目前,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拥有数艘6000米级深海载人潜水器,而它们的最大工作深度均未超过6500米,经常下潜深度也不过5000米。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在世界上同类型的载人潜水器中具有最大设计下潜深度——7000米,这意味着深海高技术领域的最前沿。”“蛟龙”号的总设计师徐芑南说。

  他介绍说,作为中国自行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到详细设计,全部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完成。其关键核心技术,像耐压结构、生命保障、远程水声通讯、系统控制等,都是我们自己突破的。总装联调和海上试验也是由我国独立完成。

  “可以说,‘蛟龙’号是一条地地道道的‘中国龙’。”徐芑南自豪地说。

  “回顾世界各国潜水器的发展历程,我国是第五个成功研制深海载人潜水器的国家。”徐芑南说,“我国研制载人潜水器的各种技术、资源条件相比其他几个国家都要更加成熟和完善。我们可以自信地说,‘蛟龙’号在全球载人潜水器中,是属于第一梯队的。”

  “蛟龙”3至5年内

  开展试验性应用

  ■展望

  “蛟龙”3至5年内

  开展试验性应用

  与载人航天相比,载人深潜的意义同样深远。

  “‘蛟龙’号的重大突破,对于促进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我国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推动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促进人类和平利用海洋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说,下潜至7000米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也标志着我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技术力量。

  随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逐步完成海上试验,它将被赋予新的使命——开展试验性应用。它将成为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坐骑”,运载他们进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和热液喷口等复杂海底执行各种海洋科学考察任务。

  刘赐贵介绍说,针对目前国际海底区活动的需要,并根据“蛟龙”号的实际技术状态,我们准备在西南印度洋、太平洋等重点关注区域开展试验性应用的调查计划。

  “我们将在未来3至5年开展‘蛟龙’号试验性应用。通过试验性应用航次,一方面尽快满足国内科技界对‘蛟龙’号的急切需求,尽快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逐步形成‘蛟龙’号的业务化运行能力,培养出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应用队伍,探索出一套面向全国开放的应用机制。”刘赐贵说。

  与“蛟龙”号可以到达的99.8%的海底相比,人类对深海还知之甚少。在探索深海大洋的征程中,中国载人深潜的发展之路还很漫长。“‘蛟龙’号让我们进入了世界载人深潜‘高技术俱乐部’。最终,我们要做出1.1万米级的载人潜水器,在海洋最深处的海底自由航行、作业。”“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海试现场副总指挥崔维成对此充满信心。

  本栏文/图均据新华社

分享到: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0)

 

更多关于 蛟龙号 载人潜水器 海试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