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拉萨7月6日电(记者王军 何伟 许林贵) 中国城镇化的浪潮已涌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拥有中国主要天然草场之一,高原牧区包括西藏、青海、甘肃西南部和四川西北部等地。据各地政府统计,近年来青藏高原牧区已有超过100万世代“逐水草而居”的藏族牧民跃下马背,搬进城镇及周边新房,过上定居生活。
西藏那曲地区聂荣县位于藏北羌塘草原。随着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38岁的牧民巴桑3年前结束了几十年的放牧生活,和家人搬进了聂荣县城游牧民定居点的新房。
走进巴桑的新家,色彩鲜艳的藏式风格室内装饰搭配上西式家具,让人感觉舒适温馨,客厅里电视、暖风机和冰箱等家电一应俱全。
巴桑说,以前他们家住土坯房、点酥油灯、出行靠骑马,养着十几只羊,日子过得很苦。自从搬到县里住上了安居房,家里发生了很多变化,用上电灯、电视、手机“这些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东西”。
“我一直以为会像祖辈一样在草原上度过一生,没想到会从边远山区来到城里居住。”巴桑说,离开草原后他在县里最繁华的街道开了家摩托车修理铺,一年收入两三万元,虽然“城里人的生活”还有些不习惯,但日子总体过得还不错。
中国牧民定居工程最早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牧区草场承包到户制度普遍落实后逐渐推开,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作为藏区民生重点工程之一的农牧民定居工程也大大加速。定居后牧民有的仍在草场上放牧,但也有不少人像巴桑一样选择了与以前不一样的生活。
那曲地区尼玛县县长米玛次仁说,昔日的牧民定居后,有更大的自由度选择生产生活方式,很多人通过饲养奶牛、外出务工、跑运输、个体经营等方式成功转换角色,融入城镇生活,其中不少人已经脱贫致富尝到了“甜头”。
西藏游牧民定居工程是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十五”117重点项目之一。西藏自治区农牧厅官员披露,2001-2011年,国家共投资12亿元,共安排了60个高寒牧业县的40多万牧民定居,其中包括住房、棚圈、贮草棚和人畜饮水等配套工程。 “十二五”期间,西藏计划再投入4亿多元,安排1.34万户牧民定居。
与西藏相邻的青海省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的主要聚居地,据统计,目前青海有牧民74.91万人。2009年,青海省开始实施历史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牧民定居民生工程,旨在5年内为全省尚未定居的53万牧民解决住房问题、改善居住条件。
青海省游牧定居工程办公室负责人孔庆琇说,自2009年起,青海游牧民定居工程政府已投入34亿元。截至2011年底全省约27万名牧民搬进新居,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有效解决了牧区长期以来存在的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转变生活方式难等问题。
在甘肃、四川等地,大规模的牧民定居工程同样在大力推进,仅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2009-2012年就有26万牧民实现定居。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苏发祥在2008年对甘肃玛曲牧区定居模式调研后做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有相当一部分定居牧民家庭表示是为了孩子教育问题而迁入城镇的。他说,村民们的超前意识令人吃惊,对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性认识非常深刻。他们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方便孩子们上学,为了孩子的将来。
“感谢政府给牧民修了安居房,我们现在生活好了,看病比以前方便多了,孩子上学条件也好了。”巴桑说。
巴桑的摩托车修理铺生意一年比一年好,他还雇了两个修理工帮忙,自己则去学习汽车修理技术。“摩托车现在每家都有,开汽车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只会修摩托车可不行,我现在正在跟别人学习修汽车。”他说。(参与采写:程云杰 连振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