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道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超大城市的新难题———城市内涝。最近几年,内涝时有发生,2004年7月12日上海暴雨造成7死多伤的重大灾难;2007年7月17日重庆暴雨造成42人死亡,12人失踪;2007年7月18日济南市暴雨,造成34人死亡。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一项调研结果显示,2008年至2010年间,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城市内涝,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发生内涝的城市中,最大积水深度超过50厘米的占74.6%,积水深度超过15厘米(可能淹没小轿车排气管的水深)的多达90%.
各城市更看重地上建设
从全国来看,城市排水设施落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重光认为,城市地下建设与地上建设是同等重要的事。某种意义上,甚至是更重要。这些年,我国城市发展思路有不小的偏差,各地都更看重地上建设,可以直接带来城市外表的提升,对地下建设重视不够。城市地下系统建设是公益性质的,不像地上的房地产开发可以盈利,很难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地下建设完全需要政府投入,但各地投入都不够。
市政问题专家徐宗威认为,我国城市普遍存在排水系统建设滞后问题,城市在迅速地大规模发展,但却没有能够与之相适应的排水系统。“在国内,排水管沟直径超过3米的几乎没有。而在一些国家,排水管沟可以跑汽车。”在他看来,地下系统的建设看不到形象,对城市外观的改变没有贡献,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的观念造成了现在的结果,各个城市都在建设高楼大厦,但地下系统建设却裹足不前,尽管城市地下系统建设的滞后造成了城市内涝,但也不能完全归罪于地下系统建设的滞后,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城市规划。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副秘书长王岚分析称,城市空间压缩了原生土地和露天水体面积,降低了天然调蓄雨水的功能;城市建设大规模使用不透水的水泥、柏油等材料,导致大量雨水无处渗漏,使得同量级暴雨引起的洪峰量增加,洪峰变陡、洪峰历时缩短。
重污水处理而轻管网建设
在北京中心城区公共排水设施的运营单位———北京排水集团(下称“北排”)的各种业务中,雨污水管网设施养护维修管理业务的毛利率长期处于最低水平,设备改造进展也比较缓慢。北排在该业务领域的拓展积极性和速度明显低于污水处理业务,从其募集资金用途上,大部分资金也用在污水处理厂建设上。
管网建设速度始终大幅落后于城市建设,同国家宏观政策也有一定关系。王岚称,“十一五”规划时期,国家在相关方面的治理重点是污水,但在治理过程中发现管网系统的限制导致污水也治理不好,因此“十二五”时期管网建设成为重点。“但资金到位和工程建设需要一段时间。”王岚说。
多头管理容易出现分歧或空白
此外,多头管理的问题依然存在。下水口、管道、河道,这3个要素出了问题都不行,而这3个要素又分属市政和水利等不同部门管理,且在不同的设计和管理标准下,很容易出现分歧或空白。
他山之石
吉隆坡4年前马来西亚吉隆坡修建了一个叫做“聪明隧道”的暴雨管理和道路隧道系统,把城市抵抗暴雨的排洪能力提高到百年一遇。“聪明的隧道”技术实际上是个三层结构,底下有一层是永久性排水;第二层平常用于通车,到了5年为周期的大洪水的时候,第二层通道就变成排水通道;到了特大的极端性暴雨、甚至20年一遇的暴雨来的时候,车道全部封闭,把直径12米的整个隧道全部变成了排洪道,基本上解决了城市中心区的排涝问题。
巴黎始建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巴黎下水道也是一个案例,那里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的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目前总长达2300多公里。
汉堡德国汉堡有容量很大的地下调蓄库,在洪水期有很强的调度水量能力。这种大规模的城市地下蓄水,既保证汛期排水通畅,又实现了雨水的合理利用。
日本每开发一公顷土地,就建一个蓄水池,收集雨水,缓解干旱防止内涝。
英国马路牙子高于绿地,且每隔一段都会有一个缺口,雨水落下后,会流入绿地进行自然灌溉,还能防止积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