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北京密云醉山下小雨也易出大事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27日15:03  北京晚报

  昨天,被暴雨冲洗过的密云县已恢复平静,由县城一路向北进入山区,树的翠绿与山的青黛填充了眼前的所有视阈,置身蒙蒙细雨中,立刻可以感受密云得名的妙语:“因县城南15公里处有高山,常年云雾缭绕,名为密云山”。

  但沿途见到的塌方碎石还是会让人感受到宁静之外的风险。密云县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属燕山山地与华北平原交接地,山区面积达到近八成,加之山体多年风化导致地形破碎,地貌类型较为复杂,相对高差大,属洪水灾害频发地区。

  护路工:清理巨石用了半个月

  为了清理一块从山坡滑下的3万方大石块,张红利曾在山脚下守了半个月。在密云深山里养护公路,与山体坍塌打交道是必修课,尤其在汛期,被风化的岩石跟着雨水和泥沙从陡峭的高山滚下,无论天气好坏,第一时间赶到的除了交警,就是公路养护工。

  昨天下午,记者坐上了张红利的工程车,跟随这位和大山打了20年交道的护路工,探访“7·21”特大暴雨造成的京沈110国道几处塌方现场。手握方向盘,紧盯前方路况,张红利开车不怎么说话,他说这是多年锻炼出来的基本素质。深山里路况复杂,一旦发生山体塌方事故,必须抢时间。

  7月21日晚10时,养护集团瑞通四处接到交警来电,受到降雨影响,京沈110国道发生山体坍塌。挂上电话,张红利抄起车钥匙,发动汽车,转眼就消失在了雨中。当时,密云县城下的还只是中雨,驾车到达事发现场时,大雨接踵而来。

  当时大大小小的石块在公路上随意散落,哗啦啦的雨声还夹杂着石块从山上滚落下来的声音。最大的石块直径有3米左右,横在公路中。途经此地的卡车司机连喊后怕,张红利却顾不了太多,迅速指挥救援车辆,开展清理工作。

  此时的现场漆黑一片,张红利戴着安全帽站在山脚下,指挥工人用推土机将路面上的碎石往路边推,一些能搬得动的石块就徒手搬运。尽管大功率的探照灯在现场负责照明,但山体面积太大,灯光两米外的情形都看不清,张红利不断听到有小碎石从山上滑下的声音,最近的几块离他还不到一米。

  3个多小时的连续作业,张红利和60多名护路工人合力将石块清理干净,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夜里2点钟。

  白天再次查看现场的时候,大家才看清这些坍塌下来的碎石的模样。山体的表面出现多处断层,滑落下来的石头棱角分明,有的甚至像把锋利的尖刀。记者发现,这些石头看似坚硬无比,但实际上已经酥松。拿起一块拳头大的石块,边角处有很多小细纹,轻轻一剥,碎石就从石块上脱离下来。小石块如此,山体上的大石亦是如此。山体表面能看到不同程度的裂缝,张红利说,这些缝隙随时能造成坍塌。

  一位常年从事深山道路养护的人士告诉记者,密云的山石多是次坚石,里面夹杂着泥土,容易被风化,遇到大雨,石块就很容易顺着泥土滑落。此外,在早期的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开山放炮等方法的使用,对地表造成一定扰动,也会诱发山体塌方。2005年,在琉辛路黑龙潭景区附近,就曾经发生过严重山体塌方,一块3万方的大石块从山上滑落,张红利和工人花了半个月的时间,用爆破等方法才将它从公路上移开。现如今,在公路旁的白河河道上,还能看见这块巨石。

  为防止大规模山体坍塌,养护集团多年来一直用加装防护网、喷射混凝土加固等方法,对山体进行防护。

  “最大的石头有1000多斤重”

  “山石落下来时是轰隆轰隆的,就像打大雷一样,一连串大小的石头混着带泥的雨水从山上滚下来,最大的石头有1000多斤重!”肖胜武住在与山一路之隔的石城镇南石城村,他谈起的是记忆里,最大的一次泥石流,灾害发生在1998年。那一年,南方遭受水灾,北方也下了几场大雨。“当时的雨也下得很大很急,从下午四五点开始,一直下到了夜里十一二点,不一会就形成了齐腰的积水,就连村里的水井也被淹沉了”。之后出现开头的一幕。

  泥石流来自村子对面那一座座岩石裸露在外的山体,由于长年的自然风化,加上夏天高温和汛期频繁交替,裸露在外的山体横断面就很容易发生塌方。

  记者在密云县水务局提供的密云县泥石流易发区基本情况汇总表上看到,排在第一行的就是老肖所居住的石城镇,由于全镇有9个行政村和16个自然村,石城是全县泥石流易发区中涉及村落最多的一个镇,共有953人,1590间房屋。

  今年的暴雨也给石城镇带来了重大险情。桃源仙谷景区内由于傍晚时分下雨量较大,山间山洪暴发,原本浅浅的小溪顿时成了水流湍急的“流沙河”,居住在景区内的村民们被困半山腰。幸运的是,最终70余名被困村民被消防官兵一一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同时,在同为泥石流易发区的柳棵峪村,面对暴雨险情,村里通过广播及时对村民进行了转移,避免了伤亡。

  “怎么说这里都是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家,我不愿意离开,也从没想过离开”,在老肖心里,对山体塌方的担忧正在慢慢减退。虽然大山没有变,但今天的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倍。“各个村里都有了广播,一旦遇到险情,我们都会提前接到通知撤离”,老肖说,山里的村民也都有很强的自救意识,知道逃生线路。本报记者 兰洁 叶晓彦

 

分享到:
微博推荐(编辑:SN014)

> 相关专题:

 
  • 新闻北京特大暴雨灾害已致77人遇难(附名单)
  • 体育刘翔排名退次席 网球李娜首战汉图楚娃
  • 娱乐柳岩哭诉:我很无辜 微博澄清并非第三者
  • 财经上海发文表态严控楼市 加强限购违法查处
  • 科技运营商披露气象部门每年可获数亿分成
  • 博客实拍天津暴雨(图) 天使妈妈救助传旺声明
  • 读书领袖身高揭秘:金正日只有1米55(组图)
  • 教育二三线城市成大学毕业生新宠
  • 育儿7岁男童从7楼坠至2楼平台生还 微博关注
  • 健康暴雨洪水健康手册 教你吃对橄榄油
  • 女性天使超模助阵奥运 女星穿大牌不输超模
  • 尚品应对暴雨潜水表求生指南 全球最贵食物
  • 星座周刊众口铄金的一周 12星座离奇事件
  • 收藏 中央财政1.5亿支持最大规模的美术创作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