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耿诺
昨天下午,房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的10套安置房完工交验。在这个房山区最高、最远的安置点上,北京建工集团的建设者仅用3天半的时间,就提前竣工。
这10套安置房,由70多人的建设团队,24小时不分昼夜施工。
昨天中午,雨下得正大。几栋临时安置板房在雨水的冲刷下,显得更加漂亮。工人师傅忙着把草皮抬到安置房所在的高台上。这些绿草,将作为特殊礼物送给堂上村的受灾群众。“房山山清水秀,我们在房屋周边铺设草坪,跟周围自然环境更和谐,也是希望能给大家营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北京建工集团四建公司抢险援建前线总指挥唐永军说。
在雨中,唐永军头上微微冒着汗。“如果不是因为下雨不能进行电路施工,7月30日就能完工。村民还能早一天入住。”他平静地盯着收尾施工作业面,脊背挺直,24小时连轴转的抢建工作,并没给他身上留下什么痕迹。
村民们记得,就在几天前,这里还是一片高地。霞云岭乡全都是山路,安置房建设中最大的难点就是物料运输。为了运输建筑材料,施工方只能大货车倒小货车,小货车倒“三蹦子”,要是碰到“三蹦子”都开不进去的地方,就都得靠人力往上扛。
堂上村不仅建筑材料进不去,连混凝土罐车都上不去,施工人员只能分成几队,轮着扛材料、现场搅拌混凝土。工人师傅们,胳膊酸了就去背砂石,背疼了再回来搅水泥,24小时连轴转,才换来了10套安置房的提前竣工。午后,雨越下越密,村民打着伞、穿着雨衣陪在施工人员身边。
就在昨天,天刚蒙蒙亮,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总站的张树刚和其他监督员一起冒着雨赶到了堂上村。他们要对安置房进行验收。门窗是不是够坚固,屋顶能不能很好地防雨,每一个细节检查人员都经过反复的验收确认。其中,最重要的用电安全,监督员还请了专人来检查电路。
几个人分几路反复核查后,方才确认这10套安置房已经具备了入住条件。从今日起,这些房屋中就会陆续住上受灾群众。
据了解,北京建工集团承担安置房建设总计2016间,建筑总面积37288平方米,分布在8个乡镇20个安置点。从昨天开始,部分安置点陆续交验。其中,北京建工四建已经有陈家台村、庄户台村、石板台村的49套过渡安置房具备了完工交验条件,如果今日天气好转,该公司负责施工的房山佛子庄乡和霞云岭乡全部10个受灾村的226套过渡安置房,将在8月2日全部完工交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