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安全撤离转移37.4万人 6千多船只进港避风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08日07:50  新闻晨报

  “海葵”来袭,保障人员生命安全最重要!截至昨晚9时,本市一线海塘外作业施工和工地临房、危棚简屋内等人员的撤离转移工作顺利结束,共转移撤离37.4万人,另有6327艘船只进港避风,主要涉及浦东、奉贤、金山、宝山等区县。

  从昨天下午起,晨报记者兵分多路,分别前往金山石化东村金卫三组、奉贤区海湾镇、浦东临港新城和芦潮港,记录下这次应对台风“大转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看到了通知的及时与到位、看到了居民们的安稳与有序、看到了工作人员尽职与负责、看到了后勤保障的细心与全面……更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面对台风的从容不迫。

  ■大撤离·金山

  晨报记者 宋杰 查睿

  担心“宠物没东西吃、雪糕化了怎么办”

  “吃完饭就走,安置点很近,不用着急。”昨日傍晚,石化东村金卫三组村民83岁的朱老先生和老伴不紧不慢地吃着晚饭。再过一会儿,他将和邻居一起暂时离开40多年房龄的老屋,躲避“海葵”的袭击。位于杭州湾边的金山区可能将成为迎接台风的“前哨”,昨天,金山紧急从工地、老房屋中、海塘外等区域撤离2.8万人,其中石化东村金卫三组有近2000名居民紧急撤离。

  潘龙建是江苏连云港人,如今在金山区老卫青路经营一家杂货铺已经3年了。昨天下午5点半,记者来到潘龙建的店铺时,他正与家人一起吃晚饭。17点45分左右,下起了毛毛细雨,这时候居委会的社工开始敦促居民撤离了:“还没有收拾的赶紧收拾行李,(晚上)6点多就开始撤离了。”这时候潘龙建一家已吃完晚饭,潘龙建开始整理店铺,妻子则收拾铺盖。“房子看上去的确不大牢靠,整条街都是这样的房子,不搬走肯定有点危险。”潘龙建在几天前就从新闻中得知台风来袭的消息,所以早已萌生了撤走的念头。去年台风来时,他们暂时居住在老乡家里,“今年不好意思再麻烦别人了”。潘龙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觉得还是暂住在安置点里最划得来,“毕竟里面吃喝都有,就这么将就一下就过来了”。不过他还有几分担忧:“家里的猫因为不好管就被锁在店里,虽然留了充足的食物,但是总归有点担心。还有店内冰柜里的雪糕,因为这几天要断电,很有可能就会融化掉。”

  18点38分,潘龙建一家人坐进了短驳大巴车,与此同时,路口的警戒线也被拉起,不少武警官兵在此驻守。5分钟不到,大巴车就驶入了安置点——龙胜路909号。在大礼堂内登记过后,潘龙建就被领进了216号教室。这个安置点由13个教室和2个室内球场改造而成,每间教室容纳15-20人,总共可接纳800人。每个教室内都有空调,并配备了整箱方便面和矿泉水。但是由于安置点是昨日早上紧急布置而成的,没有床位,居民只能打地铺。

  ■大撤离·浦东

  晨报记者 周思立 张源

  ■临港新城

  “能把人刮跑不? ”

  “别钉了!赶快走!”在工友们的催促下,贺代勇匆忙放下手里的小榔头,再仔细检查了一遍加固后的窗户,才卷起凉席离开了工地宿舍。对于“海葵”,来自四川绵阳的贺代勇心里的好奇远大于恐惧。绵阳地处内陆,今年3月才到临港新城参与地铁16号线建设的贺代勇,这还是第一次跟台风“亲密接触”。“刚刚不是来过两个台风么,我看也没什么影响啊。”贺代勇虽然听从了防汛人员的安排紧急撤离至安置点,但他心里却对撤离的必要性多少有些怀疑。“就带个凉席,别的东西也带不了。”工地上的工人撤离后,还会留两个保安值班,贺代勇对于自己遗留的财物虽不担心,却总是觉得这次撤离有些麻烦。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渐渐意识到台风“海葵”的威力。从下午两点左右开始,临港新城的风力开始逐渐加大,天上成片的乌云更是迅速在空中移动。“是有点不对劲,这东西可能的真的会要人命!”来自河南的他刚到临港新城两个月,在南汇第一中学临港分校的集中安置点内,徐书平躺在席子上不停问记者,“海葵”的威力究竟能有多大。“‘橙色’预警是什么意思?能把人刮跑不?”“只要有台风到上海,临港新城都是受影响最直接的地方。”昨天,浦东新区申港街道副主任潘新华告诉记者,迄今为止,临港新城因为台风组织过三次撤离,第一次是2005年的“麦莎”,第二次是去年的“梅花”,还有就是这一次的“海葵”。

  今年的撤离人数比去年增加了数百人,根据街道统计,需避险转移人数为2524人。从下午4点开始,临港新城的8个分散工地就开始同时转移,晚上6点左右,紧急撤离基本完成。

  ■芦潮港

  追进瓜田才找到不愿撤离的居民

  在芦潮港镇,从昨天下午2时起,两部大巴就开始巡逻了,专用于疏散居民,将他们安全送往安置点——秋萍学校。芦潮港镇余镇长告诉记者,需要帮助撤离的居民以农户为主,他们大多居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大棚内,台风登陆后,住所就成了危房简屋。

  昨天晚上7点左右,记者跟随一辆巡逻大巴来到江山路附近看到,一处用竹竿、木板、塑钢板等搭建起来的简易住所,就是瓜农黄师傅的家。此时,虽然台风尚未全力发威,但街边的行道树已经被吹得枝动叶摇,黄师傅一家却还在吃晚饭,丝毫没有撤离的准备。“没事的,我们房子很牢的。”黄师傅对台风显得不以为然。在巡逻人员再三劝说下,黄师傅才透露,原来为了能在台风前,多卖掉几十斤西瓜,他联系好了几个买家,晚上来买瓜。“台风一刮,辛辛苦苦种的瓜肯定要损失,赶紧卖掉点。瓜一运走,我就去安置点。”最后,巡逻人员跟黄师傅说定,先把其他居民送去安置点后,再折回来接他一家人。

  为了确保所有需要撤离的居民都能转移到安置点,一名巡逻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事先从农业合作社拿到了所有农户的名单,14时起就每家每户进行核对,确认需要帮助撤离的名单,从17时开始,逐户确认撤离情况。

  尽管准备充分,但记者跟随的这趟巡逻大巴从晚上6点半左右出发,直到约晚上9点才回到安置点,搜寻和劝说居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总共接到的约20户居民中,有的已经收拾妥当,在等待巡逻大巴,但也有少数居民没把台风当回事,或不舍得离开瓜棚和菜地,不愿撤离,把自己反锁在住所内,甚至躲进了瓜棚,巡逻人员打着手电筒,追进田里才找到。到昨晚9点左右,所有登记在案的、需要帮助撤离的居民基本都抵达了安置点。余镇长告诉记者,为防止部分居民深夜自行离开安置点,返回家中,两辆巡逻大巴仍然会继续定时巡逻。

  ■芦潮港

  瓜农担心损失惨重

  “我留在这里值班!”“别拿你的命开玩笑!赶紧收拾东西上车!”芦潮港瓜农王维满的“值班”请求,话音未落就被巡察疏散的防汛人员给拒绝了。坐在专门用于人员疏散的公交车上,王维满的心里还是很不踏实,他非常担心自己的33个西瓜大棚,会在“海葵”来临的这个晚上遭窃。

  王维满是浙江台州人,在浦东南汇种了11年的西瓜。从小在台州海边长大的王维满,对于台风并不陌生,他记忆中威力最强的台风,也是曾经在老家经历的。但最让王维满心有余悸的,却是2005年的台风“麦莎”。“把我的棚子全都刮跑了!那一年损失惨重啊!”

  以种植西瓜大棚为生的王维满,对于台风带来的危害有着切肤之痛。尽管几天前“达维”和“苏拉”对上海造成的影响有限,但王维满却提早对所有的大棚进行了一遍加固。这一次“海葵”来袭,他和老伴这两天都忙着对大棚进行加固。“弄一个就要两小时,全弄好肯定来不及,只能挑不太牢靠的和外围的。”

  芦潮港一带的大部分农民都以种植西瓜为生。从每年5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国庆节前后,王维满的33个西瓜大棚就会陆续成熟、采摘,每年的8月,几乎都是他最忙碌的日子。然而“海葵”的到来,却给王维满的心里蒙上了厚厚的阴影。“好多棚里的瓜都熟了,还没来得及摘了去卖,要是棚子被刮跑了瓜被淹了,那损失就厉害了!”王维满的妻子说,如果“海葵”真如预报的那么厉害,那么他们一个大棚就可能损失1000元左右,加起来就是3万多元的损失。“听说这次台风停留的时间还要长,那损失就更厉害了!”

  坐在大巴上往安置点转移时,王维满接到了大女儿从浙江台州打来的电话。“她说老家那里雨已经很大了,知道台风也要过上海,让我们小心。”和女儿身处两地,却都被“海葵”所影响,王维满只能在心里祈祷,“海葵”过后,一切平安。

  ■大撤离·奉贤

  晨报记者 张昱欣 关健

  ■海湾镇

  “能吃上这些,很满意”

  海湾镇位于奉贤区东南部,南邻杭州湾。区域内常住人口近5万人。海湾镇目前危房面积达71000多平方米,共有94幢,涉及居民人数2524人、871户。此次抗击“海葵”,整个海湾镇区将划分为7块落实防汛责任。除由居民区居委会书记任队长组成人员、物资疏散队外,还设有抢险救灾突击队、海湾水务所巡逻队、民兵抢险队、治疗巡逻队和医疗救护队等。人员接收点由专人安排安置居民的食宿及公共治安,接收点负责人必须保持24小时手机开机。

  根据防汛指挥部立下的“军令状”,人员疏散转移工作要在晚上5点前基本完成。下午2时10分,记者跟随海湾镇武装部科长杨桂明前往星火地区一号点实地查看疏散撤离情况。

  星火海振路共需要疏散900多人,分别为星火8连至星火12连。在星火8连疏散点,有多名身穿迷彩服的民兵及志愿者等候在路口,一辆东风牌绿色军车停靠在一边待命。记者看到,星火8连区域的房子基本都是砖木结构,一名志愿者告诉记者,这里的房子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如今房屋结构已明显老化。

  该疏散点负责人表示,这里居住的多是本地居民,且以老人为主。“除了觉得台风危险不大外,还有不少人在等家人下班归来。”从中午12点起,疏散小组已等候了2个多小时了。“我们会继续劝导等候,争取将所有居民转移到安置点。”

  采访时,一辆载着十多名居民的军车沿乡间小路缓缓驶过,这是从星火9连、10连转移出来的居民。记者跟随军车一路来到位于镇政府旁的星火学校。这时在校门口操场前,已有200多个居民抵达了这个临时安置点。见卡车驶入,志愿者上前安放矮凳,将居民一个个搀扶下车。记者注意到,大多数居民没有携带大包小包,只带了席子被子及一些生活必需品。

  马金霞一家近十口人是首批转移过来的居民,就住在教学楼底楼的六(2)班教室。由于她在上海已待了8个年头,马金霞已经多次经历过这样的场面。“以前还很紧张,这次出来只带了席子被子,因为政府会安排食物和饮水等基本生活保障的。”记者看到,大多数被转移至此的居民神色轻松,对台风并不特别担心。

  据星火学校安置点负责人、海湾镇星火社区党委书记方宝龙介绍,星火学校是海湾镇这次接收转移群众最多的站点,将容纳1700人左右,当天开放了24间教室(每间30人)、一个体育馆(500人)、一个餐厅(400人)等,同时配备了总共数十名后勤、安保、医疗、引导人员。安置点会免费提供盒饭,伙食标准是每人每顿饭约五六元。整个学校已先期配备了80件桶装水;镇里环卫所紧急供应了10个大型垃圾桶,摆在校园各人口密集处。

  昨天下午6点10分左右,志愿者们开始逐层给安置人员分发晚餐,一盒米饭,一盒菜,包括咸肉大排、烧茄子和卷心菜。“能吃上这些我们很满意。”一位正坐在席子上吃饭的男子对记者说。

  8个月孕妇:安心绣着十字绣

  在奉贤区海湾镇星火学校401教室门口,贴着一张“临时特需室”的牌子,这间面积90平方米、比其他教室大一半、装有两个立式空调的“豪华间”是供给孕妇、老弱群体休息的单间。记者昨天下午在这里遇到一位有8个月身孕的孕妇,名叫王中琳,25岁,她从安徽老家来上海打工已有七八年。“我这样上不了军车,他们专门安排我坐小车来这的。”她说。

  “这次转移都有经验了。”王中琳说,去年“梅花”台风时,她也被安置在这所学校,住了一天一夜。这次她从家里带了棉被、床单、凉席、洗漱用具等,由婆婆和侄女保管。

  昨天下午,挺着大肚子的王中琳一直攥着手机,脸色有些焦虑。她的丈夫周志保前两天随工厂去莫干山旅游,傍晚才能回来,她等得有些焦急,好在在电话里得知丈夫一路还算顺利。

  为了无聊时打发时间,王中琳把十字绣也带上了,装在一个墨绿色环保袋里,随身提着。这是一个展开足有一张四开报纸大小的布,她已绣了一半。“我去年被转移到这来的时候也绣了十字绣。”她对记者说。站在一旁来自附近小区的志愿者阿姨提醒她,别绣太长时间,当心压着肚子。“转移是有点麻烦,但也是有必要的。”王中琳说,她和丈夫、公婆居住的是附近农场里的单层瓦房,“很老,可能(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了”,为以防万一,她觉得转移安置很有必要。

  在志愿者腾出教室内的部分桌椅后,王中琳在侄女的帮助下在讲台一侧的地上并排铺了两张单人凉席,这就是她们晚上睡觉的地方。

  大约17点15分,王中琳的手机里传来好消息,丈夫回来了。晚上6点多,丈夫终于来到了她身边。他说,从浙江回上海一路上很顺利,下午时下了一阵大雨,风不大。“心急得不得了。”他对记者说,早晨就在电话里听说转移的消息,一路上都在替妻子担心,“总算放心了。”他笑着长出一口气。夫妻俩盼着台风能早点过去。

  [记者手记]

  城市应急管理的一次大考

  晨报记者 李艳秋

  立秋之夜,“海葵”虎视眈眈,上海拉响台风橙色预警,37.4万人转移到临时安置点,全城戒备。这是一个风雨夜,也是一个不眠夜:在上海的海岸线上,多少人将彻夜值守在撤离区,为撤离区的居民守护财产和人身安全。

  “市防汛指挥部安全提示:台风来临,关注天气,减少外出;关好门窗,高空坠物,务必小心……”这条短信这两天出现在很多市民的手机上,“连我10岁儿子的手机上都收到了,他还提醒我要把阳台上的花盆收进来,这条短信对小朋友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应急防灾教育”,家住浦东的王先生认为这条短信很有价值。这是上海利用信息化建设完善应急体制的细节之一,不只是手机短信,电视、广播、公交地铁移动电视、网站……随处都能看到台风预警信号和相关防御指引的滚动字幕。随着预警信息的有效传播、应急知识的普及,整个社会的应急能力正逐步提高。

  浦东的KT人力资源咨询有限公司昨天向员工发出了放假一天的邮件通知,跟进的沪上企业还有不少。市政府办公厅昨天发布紧急通知表示“不涉及国计民生和城市运行的企事业单位在此期间可安排放假或换休,对未按时上班的职工可不作迟到处理”后,这一人性化建议立即被不少企业采纳。很多白领把这一天放假视作是台风带来的“福利”,实际上,这更是上海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到第一位、把市民的安危放到第一位、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带来的“福利”。

  上海应对台风的理念也在转变中。10年前,上海开始寻求从单灾管理模式向综合减灾管理模式的转变,寻求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动员”的转变。每一次的台风大考,都考验着上海整合信息、整合资源、整合组织的应对能力,在这一次次的城市应急管理实战中,政府、社会、市民提高了应急能力,构建起城市应急管理的有效系统。

分享到:

 
  • 新闻云南巧家爆炸案赵登用被人利用充当肉弹
  • 体育奥运-刘翔预赛第一栏摔倒无缘半决赛
  • 娱乐韩庚江铠同恋爱细节曝光:男方主动追求
  • 财经劳动法意见征集结束 劳务派遣重回审批制
  • 科技财政部或出数十亿助组建国家有线公司
  • 博客单士兵:17岁少年杀人事件的恋爱暴力
  • 读书金正恩掌权非常手段和秘密武器(组图)
  • 教育掐尖不育苗让多数奥赛金牌得主难成大器
  • 育儿热议男童进女更衣室:易促孩子性早熟?
  • 健康梅毒是如何传播的 跟腱损伤怎么办
  • 女性奢侈品牌在华“减速”“下沉”路难走
  • 尚品雪茄:不以尺寸论英雄 威士忌的东方神韵
  • 星座测试你的爱情记录 12星座36种未来
  • 收藏部分紫砂壶年涨幅达30% 曾国藩印拍161万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更多关于 海葵 台风 强降雨 撤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