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敢攻坚 转型发展立潮头(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
——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
本报记者 刘建林 李泓冰 郝洪
《 人民日报 》( 2012年08月10日 09 版)
“中央要求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提出‘四个率先’要求和建设‘四个中心’目标,即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这是一项融合国家发展战略与上海自身要求的重大阶段使命,是上海在全国新一轮改革发展中的历史定位。”
上海这些年,面对挑战攻坚克难,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屡屡令人刮目。
在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的日子里,上海在怎样谋划建设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的先行者?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现代化,绝不仅仅是经济起飞
记者:上海第九次、第十次党代会,都提出上海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应该如何理解现代化?
俞正声:现代化是人类适应时代变化、追求文明进步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经济起飞。就我国而言,目前正在推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上海而言,我们提出要努力建设经济活跃、法治完善、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市安全、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里,我想强调几点:
一是经济发展方式现代化。要从上海人多地少、环境资源约束接近极限的实际出发,减少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紧紧依靠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探索一条科技支撑作用明显、体制机制保障有力、服务经济比较发达、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城乡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转型之路,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执政方式的现代化。时代的变化不仅要求我们提高执政能力,也要求我们改进执政方式。当前,我们有些执政方式不适应科学民主的环境和市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的现状。比如,如何更好地发挥制度优势,使人民群众更广泛地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如何更好地“有法必依”,严格依法办事;如何用更规范的制度约束和监督公务人员;如何适应新情况改进宣传工作,从而更好地做好群众工作等。所以,我们按照中央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要求,提出以法治建设为重点,以强化监督和扩大公开为着力点,积极推进执政方式现代化。
三是城市文明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目的所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提出了“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
这里,我想特别提一下“包容”。上海的优势在于人才,聚集人才要靠“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胸怀。同时,在60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聚集的2300多万人,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才能和谐共赢,共享发展成果。
科学发展,决定上海人民幸福安康
记者:您说过,上海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以积累社会矛盾为代价、以增加历史欠账为代价,上海如何平衡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
俞正声:目前,无论是外部严峻环境的倒逼,还是自身发展瓶颈的约束,都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更加重视发展质量。我们提出要把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作为长期目标和首要任务:一方面,不能片面追求速度,上海连续4年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要提高GDP并不难,比如在航运条件好的崇明实施重化工工业和高强度开发,几千万吨钢铁和几千万吨石化工业不难形成,但代价却是留下难以恢复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坚持转型发展;另一方面,也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努力稳增长,一定的增长速度是保持经济平稳健康、推动发展转型、保障改善民生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的严峻形势下,只有稳增长才能稳就业、稳财政,才能稳民生、稳社会。
因此,不攀比发展速度既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上海实际的需要。我们要优化结构,努力形成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十二五”期间上海全面布局,推出徐汇滨江、浦东前滩、世博园区、临港地区、虹桥商务区、迪士尼园区等六大重点开发区域,这些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平台,也是上海未来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记者:您如何评价上海在民生领域的创新转型?
俞正声:过去5年,上海经济结构、需求结构不断变化,三产快于二产,领跑经济增长;消费需求大于出口、投资需求,引领经济增长。无论怎么变,我们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未动摇。
过去5年,上海持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有所缩小;基本形成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保障房、动迁安置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5年来累计开工建设和筹措各类保障房5500万平方米;有效整合了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将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兼顾、言而有信原则,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
讲责任,成为不辱使命的领导集体
记者:下一阶段,上海面临怎样的挑战?
俞正声:上海正面临改革攻坚阶段、发展关键时期的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是国际、国内发展环境依然复杂。从国际因素看,盲目扩张、放松监管、寅吃卯粮等产生的国际金融危机,既非一日之催生,也非一时就云散;从国内因素看,高速发展沉积的结构性问题,特别是产能过剩、消费不足,也绝非一两项措施能解决。
二是上海转型中深层次矛盾和体制障碍更加突出。经济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创新创业活力不足,改革开放力度不够,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三是改革攻坚的社会矛盾凸显。常住人口总量快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社会矛盾多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体利益诉求日趋多样、协调难度增大;执政能力面临日益增长的民众权益诉求挑战。
这些困难和问题,既有客观影响,也反映出我们改革创新意识、攻坚克难决心与形势发展、群众要求还有差距。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转方式先要转精神”,不掩盖问题,不回避矛盾,不得过且过,始终坚持科学发展道路。
记者:上海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将如何更好地担当历史重任?
俞正声:新一届市委领导集体特别是市委常委会班子成员,唯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和自我修养,才能无愧于全市党员和干部群众的重托。
一是讲责任,努力成为不辱使命的领导集体。职务给予我们的,重要的不是权力而是责任,是历史赋予、人民赋予的责任。市委领导集体将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积极作为。
二是讲忠诚,努力成为政治坚定的领导集体。时时刻刻以党的利益为重、以大局为重,忠于党、忠于人民。反对封建思想,不允许存在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不允许存在凌驾于党规党纪之上的特殊党员;反对特权思想,从内心深处将超越法律和制度的“特殊”视为耻辱,牢记使命,为人民尽忠尽责、服务效力。
三是讲法治,努力成为依法执政的领导集体。做尊法守法的表率、依法办事的表率、自觉接受监督的表率。要加大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力度,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使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四是讲学习,努力成为高素质的领导集体。学他人之长,学以广才;读书求理,学以立德;深入调研,学以增智。让学习成为一种爱好、习惯和品格,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普遍的精神追求。
中国新一轮发展格局,上海要“四个率先”
记者:未来10年上海发展如何定位?
俞正声:中央要求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提出“四个率先”要求和建设“四个中心”目标,即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这是一项融合国家发展战略与上海自身要求的重大阶段使命,是上海在全国新一轮改革发展中的历史定位。
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这番讲话有很强的针对性。科学发展观提出9年多,也已深入人心,但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很多思维、体制、机制还不适应科学发展要求,还需要在深化改革上付出艰苦努力,真正使科学发展理念在中国社会全方位生根。
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曾指出,上海未来发展必须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强调上海发展到现阶段,必须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发展途径,更加注重丰富发展内涵,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动力,归根结底就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
未来上海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勇敢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在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伟大征程中阔步前进,交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答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