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20日电(记者 任沁沁 何丰伦) 中国人正在遭遇“亚健康”的威胁。卫生部近日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指出,15年间,中国的患病人次数增加了20%,成年人中有八成人从不锻炼身体。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公认的“奥运金牌大国”和“体育大国”。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38枚金牌创造了中国体育军团参加境外奥运会夺取金牌最多的纪录。
业内人士指出,体育领域的“攻城略地”并不意味着国民身体健康素质的“水涨船高”。全民健身人数依然滞后,患病人数增加,各种慢性病开销庞大,这与“体育大国”的地位明显不符。
这份战略研究报告显示:过去15年中,中国用于医治疾病的经济负担沉重,相当一部分患者死亡及医疗开销源自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等慢性病。
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近日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指出,中国的城市发展面临包括城市安全、社会分化等一系列问题的严峻挑战,其中一大挑战是“城市居民亚健康问题突出”。中国医师协会(2010)调查结果显示,城市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60%,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不到3%。
年轻的张筱敏是一家私企的公关,时尚的衣着和精致的妆容却掩饰不住日渐憔悴。“消极,健忘、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周末宅家里,街也不逛了,更甭提锻炼了。”
亚健康是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下降,但尚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这种状态通过自我调整可以恢复,但是长期持续存在则可恶化成疾病。
国际医学界公认的观点是: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老年化的慢性病,可以通过遵照医嘱服用药物,同时适度锻炼,增强体质来降低此类疾病对人体的伤害。
令人担忧的是:中国民众依然缺乏日常健身保健的意识。慢性病监测显示,中国18岁以上居民83.8%从不参加锻炼,其中城市为73.2%,而且这一数字低于2002年的78.4%。
繁重的生活压力、忙碌的工作,让不少中国人缺少锻炼的主观能动性。不管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人,还是高级写字楼里的白领,加班成了家常便饭。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宁愿在电影院里舒服“消遣”,而不愿到健身场所里辛苦“挥汗”。
“实在不想动,太累了。”南宁市29岁的网络工程师李彪说。由于长期熬夜加班,加上缺乏锻炼,暴饮暴食,他已经患上了糖尿病。
临床医学统计表明,中国20岁以上有9240万糖尿病患者,另有1.48亿庞大“后备军”,且年轻化趋势明显,这与年轻人缺乏相应的体育锻炼密不可分。
除此之外,中国人陪家人的时间也在减少,不少人下班后还要忙于应付各种应酬,编织着中国特色的“人脉网”。“家人都没时间陪,哪有时间精力去健身房啊!”一位正在创业起步阶段的企业主说。
根据统计,中国人患病人次数由1993年的43.6亿增加到2008年的52.5亿,15年间增加了20%。
第三次国际卫生服务调查等研究测算,2005年中国医治疾病总的经济负担为23968亿元,而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83218亿元,疾病经济负担相当于GDP的13.1%。与1999年相比,2005年疾病经济负担增加了6.5倍,同期GDP则只增加了4.2倍。
一些学者指出,逐级选拔的专业体育团队打造了“体育大国”,但大量体育项目并未建立起坚实的“民间基础”。缺少民间体育运动的普及、体育知识的传播,成为中国这一“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实际上,中国政府早在2003年就颁布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2009年又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推动体育设施的建设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然而,缺乏面向基层的体育设施依然是体育人口缺乏的“硬件障碍”。中国很多中小学体育场馆及设施缺乏,学生体质下降令人担忧;城市的游泳池、田径场和打球的公共场地依然匮乏。
这说明中国群众体育发展还存在不足。体育界专家认为,金牌固然重要,但民众的体育需求是一个国家群众体育普及、体育产业发展和竞技体育提升的基础和动力。发展社区体育,夯实群众基础是体育项目协调发展、国民体质得到增强的关键。
2009年起,每年8月8日被定为“全民健身日”。刚刚过去的第4个“全民健身日”吸引全国百余城市联动,激发众多民众体育热情。但愿,“每天锻炼一小时”不仅是每年8月8日的口号,而是融入每一个普通的日子,成为一种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