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风
广州越秀区委宣传部发布调查结果称:是方的家属“与空姐发生拉扯,方大国未殴打空姐”;新华社发布的另一个版本的真相是:根据乘坐该航班的中非留学生多班证实,当时方大国夫妇满嘴酒气,对空姐大声说话,方大国还先动手捏了空姐的手臂,并留下伤痕;而空姐根本没有动手。
看来这一事件又将重蹈质疑“否认”,再质疑“再否认”的覆辙。而一场引起舆论围观、发酵的的“闹剧”也将重演。然而,一起发生在一个独立的封闭空间里的纠纷,如果最终也会演变成看不到真相的疑案,那么,这个世界几乎没有真相可言了。
再大的飞机,它的机舱也不至于大到一望无际,机舱里的乘员也不像大街上的行人稍纵即逝。而一场纠纷,即使没有发生肢体语言,在飞机客舱这种特殊环境里,也足以引人注目。资料显示,“方大国一家三口乘坐南航CZ3874航班从合肥飞广州,由于登机较晚,就行李放置与空姐发生冲突”。这就是说,冲突发生时,旅客基本都登机了。那么,这场冲突就是在一个独立封闭的空间里的众目睽睽之下。就算由于距离间隔或视角的因素,不是每个人到看的清清楚楚,但在一个相对狭小拥挤的空间里,一场冲突只有一位中非留学生看到是不可能的。但是,公开站出来叙述事情经过的,目前却只有这位外国人。
这就使得广州越秀区委宣传部的初步调查结果显得偏听偏信,同时也让新华社的另一个版本的真相没有更多的证据支撑。这就是这个本来可以当机立断的冲突事件成为“疑案”的现实基础。
笔者无意责怪现场目击者的沉默。当了解了冲突双方的身份地位,作出趋利避害的选择,也符合大多数人的社会经验。但是,只要把这个冲突事件交由相关部门来调查处理,而不是由越秀区“自己做自己法官”,问题就马上可以水落石出——毕竟,乘坐飞机的旅客都是提交了个人资料的。我就不相信,所有的乘客面对有关部门的取证,连“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证据都不敢提供——当然,如果是由广州越秀区委宣传部方面去取证,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那么,面对汹汹的舆情,为何不让调查机构升级,由广州市乃至省级纪检部门负责调查?
而现在能“挖”到一点“真相”的是媒体的记者,舆论以此隔空探寻真相。这种反常的事件追踪,哪里还是一个法治社会的正常秩序?而在一个没有相关部门着手调查、出面表态的“疑案”面前,舆论出现的信息“碎片”,必然依附到官官相卫这个众矢之的上。本来,若把这个事件中的越秀区委常委、武装部政委方大国,换成偶尔坐一次飞机回乡的农民工,处理结果肯定非常简单。那么,既然在这一事件形成的舆情中,已经夹带了公众对权力张狂的不满情绪,以及对类似冲突处理结果不公正的担忧,相关政府部门就更应该直面公众质疑、直面真相,何须舆论隔空探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