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讯(记者 柯美杰 通讯员 邹永宁)昨日,武汉市召开推广武昌“20+20亲近母语行动”现场会,从今年秋季起,武汉40余万小学生每天将读书、写字各20分钟。
2010年秋季,武昌区教育局以“20+20亲近母语行动”为重点,在全区范围内实施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工程,要求学生每天早晨20分钟诵读经典,中午20分钟写字(本报曾有报道)。近三年来,得到了各方好评,引起了较大反响。今年2月,《教育部简报》(2012年第9期)以《武汉武昌区积极推进“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工程”》为题,向全国推介。
为学习推广武昌区的经验做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武汉中小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素质,武汉将从今年秋季起,在全市推广武昌区“20+20亲近母语行动”,实施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工程。按要求,诵读书法活动原则上每天各安排10-20分钟时间,可固定时间、也可与相关课程教学随堂安排,3-6年级每周将安排一节书法课,每位学生每学年累计书法活动不少于40课时。
武汉市教育局一负责人说,推广这一工程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也有利于破解当前教育遇到的困境,“社会过多地关注数学、英语,语文素养日渐下降,一些学生甚至提笔忘字,而亲近母语行动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相关负责人还表示,武汉将努力把小学语文素养提升工程打造为武汉素质教育的品牌。
记者调查
武昌5万小学生人均背诗35篇
武汉市昨日在武昌实验小学召开现场会,推广武昌“20+20亲近母语行动”。武昌为什么要实行“20+20亲近母语行动”?目前进展如何?又有哪些好的做法值得借鉴?
不让母语离我们越来越远
拿起三年级学生的作业本,端正漂亮的书写让武昌积玉桥学校校长祝正洲颇感欣慰,“两年前可不是这样的”。
该校一语文老师说,以前“囧”、“X3L”这些网络语言在小学生的对话甚至作文中司空见惯。“我不知道怎么办好,学生通篇都是网络语言。”随着电脑的普及,一些学生的字越来越差,个别高年级学生甚至出现了“提笔忘字”的现象,说话、写作语言贫乏,让人难以准确理解文意。
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说,语文就是应该让学生写好字、读好书、说好话、诵好篇、做好人。但实际上,许多学生作文中假大空的东西太多,“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此外,家长与社会更关注数学、英语等能‘拿分’的科目,当时孩子们正慢慢失去对母语的熟知和热爱。”武昌区教育局一负责人说。
2010年9月,武昌教育局决定,在小学推行“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专项工程”。
每天读书练字各20分钟
这项行动正式在武昌区59所小学推开。武昌区教育局统一编发教材,组织区内教学专家和优秀教师,精心选编适合小学生诵读的国学经典篇目,分年级印制诵读读本,同时选用《写字》教材,全部免费发放给每个学生;统一活动时间,指导学校合理调配学生的作息时间,每天早上安排20分钟诵读,中午安排20分钟写字,确保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统一经费保障,按照每班每学期1000元的标准下拨专项资金,用于补贴相关教师。
“古今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昨日上午8时,武昌区积玉桥学校三年级教室传来琅琅读书声。下午1时50分,校园中嬉闹的孩子走进教室,分别拿起自己的笔墨纸砚练起字来。
武昌区教育局一负责人说:“每天这个时间点,在我们武昌任何一所小学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
学生写字优秀率达到75%以上
“每天练字20分钟,已经成习惯了。”在积玉桥学校五年级(2)班教室,10岁的李欣拿起钢笔或临或描,练习写字。一旁的语文老师则在教室来回走动,不断提醒学生坐姿和汉字书写间架结构。
“书写让孩子们静心,悟到天宇的博大,胸襟的开阔,思绪的奔放,灵气的畅流,让孩子们生命的能量在无比的欢愉中得到释放……”武大一附小六(3)班班主任刘霞老师这样评价“亲近母语行动”。
事实真的如此吗?武昌曾组织调研组,走访了全区每一所小学,调查报告显示:武昌近5万小学生,除语文指定教材外,人均新增诵读古诗文50篇,背诵35篇以上;学生写字优秀率达到75%以上,有认真书写的意识,笔画端正,较少有涂抹现象;学生参加积极度比较高,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更可喜的是,背诵诗词、练习书法已逐渐成为一些学生的爱好。”武昌区教育局小教科科长王娟说。
记者在武昌傅家坡小学随机翻阅了四年级(1)班的作文本,书写规规矩矩,无不干净整洁,“练字成了习惯,写好字也成了习惯。”学生们说。而在武大一附小、余家头小学等也能看到许多学生写着一手好字。
虽然调查中,武昌小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工程成绩喜人,但目前部分学校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书法师资还比较缺乏,部分学校反映练习毛笔字仅靠学校20分钟不够等。
武昌区教育局目前已经对语文教师进行培训,武汉市教育局也表示,将对老师进行培训,让他们懂书法、知经典,更好地教学生。
本报记者 柯美杰
武昌实验小学学生晨读。本报记者 原丽阳通讯员 钟承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