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30日电 (记者 张中江) 9月30日是农历八月十五,也就是传统的“中秋节”。民俗专家萧放表示,类似冯小刚“送月饼不如送钱”的表达并不合适,过节还是要有月饼。中秋节要走向世界,可以考虑通过具体的影像、物品装饰等方式宣传,比如将“兔儿爷”介绍到西方。
冯小刚“送月饼不如送钱”引争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自古以来,圆月当空的中秋夜,就是中国人家庭团聚的温情时刻。很长一段时间来,家团圆、吃月饼、赏满月,都是中秋这一天的“必修课”。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节俗的内容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曾经美味可口的月饼,对国人的吸引力已经不及当年,还有不少人“避而远之”。一盒盒精美包装的月饼,渐渐失去了其本身的食用功能,成为人们手中传来传去的“人情饼”。
著名导演冯小刚日前的一番言论,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这位以心直口快著称的导演,在微博上直言:“送月饼的哥们,您要觉得中秋节不送点什么就对不起我,不送就显得您不仗义,那您不如直接送我现金?我可以按月饼的价儿给您打一对折,您少花钱我也落一实惠。我这提议算不懂事吗?”
冯小刚的微博引发了网友的热议,转发超过7000条。有网友赞其“赤裸裸地说出了多少人的难言之隐。”也有人效仿他的语气留言,“你可以把那些难以下咽的月饼送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他们可以帮你咽下去,冯导,我这样的提议算是不懂事吗?”
对这番言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俗学家萧放并不认同。在他看来,冯小刚之所以会这么说,可能是因为他对月饼没什么感情,但这种表达“并不是很合适”。
萧放说,“中秋节吃月饼”天经地义,只是吃多吃少的问题。有些人可能人脉比较广,(收到月饼多)有些烦,但是这份情谊并没有错。而“送钱”太直接了,一点文化都没有。现在这个社会就是“太直接,太功利”了。
他认为,以前月饼的口味高油高糖,现在则根据人的需要,逐渐变得清淡。虽然形状一样,但馅料已经变成椰蓉、果仁等比较健康的。月饼还是很可口、很便利的一个食品,只是不能吃太多。
对于一些人不爱吃月饼的现状,萧放认为,月饼是必须有的,但可以进行改造。也可以送其他的礼品,或者通过组织活动等,延续节日本身蕴含的团圆意味。
谈“送礼大堵车”:现在人重视公共关系
临近中秋的几天,北京的市民已经切身感受到了节日带来的别样“热烈”——交通堵塞愈加严重,装载着各色礼品的汽车在各个主要街道徐徐爬行。
萧放本人也对中秋、国庆节日来临的堵车有所体会。谈到过节习俗的这种变化,萧放认为,传统上中秋主要是进行家庭聚会。但在今天,一些人更重视横向的公共关系。
节日本身的一项功能就是调整各种关系。以前的人们重在调整和自然、祖先以及亲人的关系。而现在人,可能对月亮欣赏和崇拜的心情都不再有了。过节时人本性的东西少了,目的性更强,对一些人来说甚至是负担。
萧放认为,理想的节日就是情感的释放和亲情的联接。现在的一些现象,并不是正常的状况,可能今后会慢慢调整好。过中秋,还是应该更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谈中秋节的“世界性”:需要有个过程 可考虑推广兔儿爷
萧放介绍说,中秋赏月这样的传统核心节俗是很难与西方世界共享的。但与中国邻近、在文化上有着紧密联系的东南亚国家,如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华人都过中秋节。
韩国的中秋节称为“秋夕”或“月夕”,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热闹程度甚至超过春节。在那一天要祭祀祖先,还要蒸食传统的松饼并且相互赠送。还会进行圆圈舞、拔河等游戏。日本传统中秋节叫八月十五夜,由中国传入,有赏月习俗。节日期间各家用瓜果、米团供奉月神,在神社前举行祭祀活动。
中秋节有没有可能变成一种东西方世界普遍接受的节日,而不仅仅限于东亚汉字文化圈?
萧放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对当地文化环境进行适应性变化之后有被接受的可能,而文化就是这样一个流动地适应、变化与变异成新的过程。比如春节在巴黎、纽约、温哥华等欧美城市已发展成为一年一度的大型文化节,参加者也不仅是华人华侨。
萧放说,中国节日文化中的很多东西,还没有很好总结和推广。现在正在进行这项工作,但效果可能不是一下子看得见,还需要有一个过程。
他举例说,比如可以让北京中秋的“兔儿爷”漂洋过海,发展成为欧美人士欣赏的东方幸运神偶。因为不管是东西方,兔子都是带来幸运的动物,可以做成一个像圣诞老人的节日符号。通过类似的方式,将节日文化的意象以具体的影像、物品装饰等方式宣传,从而充分重视发挥传统节日的文化载体功能,向世界昭示中华文明与文化。
(原标题:“送月饼不如送钱”引热议 专家建议推广兔儿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