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人民大学校庆日。主角不是官员和嘉宾,而是全体师生;不搞声势浩大的庆典大会,而以吴玉章人文社科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取代,奖励在该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前辈学者。更有意义的是,人民大学开创性地提出了“公益校庆”,打造数百场文化盛宴,其中一项行动就是走进海淀等区县举办百场公益性、惠民性讲座。人民大学校庆完成了从“关起门来热闹”到“打开门办公益”的转型。
打开门“走转改”人大推惠民讲座
这个讲座是一个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也同时是信息的反馈,有教育、有体验。
9月20日,一场特殊的讲座在怀柔开讲。人民大学教授陶文昭早早地把备好的课件和材料装入公文包,提前到达会场。台下的学生有些特别,不是在校的本科生、研究生,而是怀柔区基层的党务工作者。
这场讲座不是政府机关请陶教授来对干部培训,也不是电视台节目请他作为嘉宾开展针对某一话题的讨论,这是一场大学教授给公众送去文化大餐的公益讲座。不是摊派,陶教授主动请缨参与此次学校举办的惠民活动。
“学校75周年校庆推‘公益校庆’,发了公告要搞公益讲座,我在人大上学工作20多年,觉得可以通过这个形式回报学校、回报社会,就报名了。”陶教授讲座的题目是《温故而知新,怎样看十八大》,在这次人大百场公益讲座中,他将讲三场。
“第一场在怀柔,后两场讲座在海淀和丰台的社区里,以前都是给学生讲课,或者到高校到机关做比较高端的讲座,这是第一次下基层。相对来说,讲课时候就要注意,不能纯讲理论,还得结合实际。”
教授们也在给予中获得回报。在校园优质教育资源面向社区开放的同时,也是大学里常年站在讲台育人搞学术的教授们吸收现实生活灵感、挖掘生活问题背后的理论问题、为今后研究指引方向的一个环节。用陶教授的话说,这个讲座是一个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也同时是信息的反馈,有教育、有体验。
大腕教授进社区理论实际相结合
“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的结合是很重要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与陶文昭教授一样,人民大学很多大腕级学者和教授走出校门,走进社区,比如有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文学院院长孙郁,著名作家、文学院教授阎连科等。
人大新闻学院院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教授也在海淀区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为社区居民做“开拓公共外交的意义”的讲座。
他在讲座中亲切寄语年轻人:要读好书、勤思考、与长者交。
作为首场公益讲座的开讲教授,赵启正对公益讲座进入社区的这种模式给予了赞扬:“我们是实际工作者,学校里的教授是研究者,是做学问,他们的研究结果表现在论文上有点儿可惜,因此,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的结合是很重要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回归原点办校庆公益将植入平时
“校庆是有时间段的,但公益没有时间段。我们要把公益的旗帜立起来,带到学校日常工作中去,渗透到办学的全过程中。”
人大校庆主推的公益模式让人惊喜,而这种公益校庆最初确定,恰是源自回归大学本位的考虑。
“大学的产生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最初大学成立的核心职能就是两点,一是培养人才,二是科学研究。随着大学的发展,其职能逐步扩展,现在的大学承担着四大职能,除了最初的两点,还增加了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但其后两项职能实质上还是通过前两项职能体现出来,所以大学的本位就是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工作重心就是学生和学术。”人大宣传部部长郑水泉教授认为。
人大的公益校庆是一场回归原点的校庆,同时,这也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校庆。记者了解到,人大校庆的主题为“公益校庆、学术校庆、你我共同的校庆”,校庆活动主要涵盖了四项重点活动,分别是吴玉章人文社科奖颁奖大会、百场社区公益讲座、首届体育文化节和校园欢乐汇。
像赵启正、陶文昭教授一样,人大数十位平时只能在课堂、在电视上见到的重量级教授,都走出校门,走进我们生活的大环境——社区。在教授们走进社区的同时,人大的各个学生团体也都加入了公益行动行列,走进打工子弟学校、盲人图书馆、养老院等场所,为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和服务。
“我们不是为了校庆而校庆,校庆不仅是一个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育人的机会。我们在校庆活动中坚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郑水泉说。
面对公益校庆引来的各方称赞,郑水泉说,这是人民大学应该做的,该校的理念和精神就是“立学为民、治学报国”。
“校庆是有时间段的,但公益没有时间段。我们要把公益的旗帜立起来,带到学校日常工作中去,渗透到办学的全过程中,让学生和老师都意识到自身的责任感,让师生都怀着责任感、使命感和感恩的大爱之心回馈社会。我想这对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构建也会起到示范和推动的作用。”郑水泉说。
创区校合作模式打造文化大品牌
通过区校合作共建这个平台,把我们大学的力量释放出去,也让学校的渗透力、影响力得到提升。
在这次校庆期间,人民大学首次与海淀区联姻,开展了系列公益活动回馈社会,其中赵启正教授的第一场讲座就是在海淀的社区进行。
郑水泉认为,从海淀的角度来说,大学可以为区内经济发展、政府决策、文化提升、社区建设等方面发挥力量。“大学是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从海淀社区建设、全国文明城区创建这些角度讲,需要大学的支持。同时我们大学本身就是社区内的一个分子,也应当很好地为社区服务。以前关起门来办学,大学对社区的文化服务、辐射和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大学应该也能够对所在社区的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发挥辐射和引领作用。”
另一方面,大学的发展也离不开所在社区的支持与合作。“人才培养方面,我们需要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大课堂学习,需要海淀提供一些实习基地;学术研究方面,需要将反映在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带到科研中,以实践检验、印证理论;社会服务方面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也是如此。海淀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大学也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把大学和社区文化资源相互结合在一起,开展类似这次公益讲座一样的文化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思想的盛宴。”郑水泉说。
郑水泉说,通过区校合作共建这个平台,把我们大学的力量释放出去,也让学校的渗透力、影响力得到提升。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韩旭本报制图杨佳宁
(原标题:区校联姻打造数百场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