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兰:矢志二十载绿染荒山

2012年10月21日03:19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余晓兰在山头上为树苗清理杂草。新华社记者武敌摄 余晓兰在山头上为树苗清理杂草。新华社记者武敌摄

  曾经的南崔家窑是右玉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最偏僻的山庄窝铺之一,全村不过16户人家,常年饱受风沙肆虐。如今,这里山青水绿、瓜果飘香,老百姓也脱贫致富。实现这一巨大转变的带头人,是来自云南的姑娘余晓兰。

  治荒先行者

  “刚来的时候,这一片荒山,满眼黄色,常年狂风大作,白天都要点灯。出门一趟,被大风灌了个满嘴沙土。”在云南长大的余晓兰讲述初来南崔家窑的感受,“虽然心里有些准备,还是被这恶劣情况闹蒙了。”

  定下神来,余晓兰认为,不把这些“黄”山绿化好,发家致富只能是空想。1992年,右玉县发出鼓励农民治理开发“四荒”的号召,余晓兰感觉治理荒山的机会来了,一口气承包了南崔家窑村村南4000亩荒山荒坡和门前的30亩乱石河滩。

  这个举动在小山村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村里的老人们说,这片地是沙石地,绿化荒山简直是异想天开!就连余晓兰的婆婆也劝道:“这沟、这山,种活一棵树,比养大一个孩子还难,凭你俩能闹个啥?”

  大家的质疑,没能阻止余晓兰绿化荒山的执着脚步。她和丈夫凭着一辆三轮拖拉机和两双勤劳的手,开山取石围堰,拉土垫地平田;因地制宜,打地埂、挖鱼鳞坑,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绿化,一道山沟一道山沟地治理。为给树苗浇水,她一天要往山上挑60多担水,双手和脚板不知磨起多少血泡和老茧。

  苍天不负苦心人!一棵棵树苗变绿了,一片片小树林存活了,20多年,余晓兰夫妇共治理荒山荒坡1万多亩,栽植松树苗60万株,一座座荒山披上绿装。

  治穷带头人

  “光治荒还不够,还要治穷。”余晓兰研究当地自然条件后发现,最初整理出来的30亩河滩地发展经济林、栽植果树最为合适。

  余晓兰果断从外地买回了优质果树苗,栽植了500多株新红星、秦冠等果树;办起了小苗圃,对果树进行优种苗嫁接,培育适生、高产、高效果树苗10万多株。昔日的乱石河滩,经过余晓兰夫妇的不懈努力,如今已变成硕果累累、香气四溢的果园。

  在这期间,余晓兰利用荒山荒坡大力发展养殖业。目前,她饲养的优种绒山羊发展到了800只,绵羊发展到了200只,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如今,余晓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余晓兰不但专心于自己致富,而且热心于带动大家共同致富。2010年,她用市里颁发的奖金为全村每户买了一袋白面,给村里买了五台电脑,帮助大家学科技,开眼界。余晓兰还为乡亲们免费提供优质苗木,义务修剪果树,捐资助学,累计拿出帮扶资金近4万元,帮助周边村子的20多户农民走上绿化治理和畜牧养殖的致富路子。

  在余晓兰的带动下,南崔家窑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不足600元提高到2000元,在国家级贫困县中率先实现了小康。

  (原标题:矢志二十载绿染荒山(十八大代表风采录))

(编辑:SN055)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