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外来务工者因生活成本压力常年难见父母

2012年10月23日12:38  工人日报

  本报北京10月22日电(记者邓崎凡) 今年的重阳节被规定为我国首个老年节。重阳节历来被视作敬老孝老,与父母团聚的节日。但记者在今天走访部分在京外来务工人员时发现,大部分受访者常年难与父母见面。不仅如此,记者了解到,受困于经济条件和所在城市生活成本的压力,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也受到了冲击。

  王志新住在北京市丰台区丽泽桥一带,他的住所被隔成两间,里间是他们一家三口的“卧室”兼“厨房”,外间则是一间小小的“商铺”,摆放着低档的服装鞋袜。38岁的王志新1999年从甘肃老家来到北京之后,“十三年只回过七八次家”,现在,他76岁高龄的母亲与家中大哥生活在一起,他已有近两年没与母亲见面了。

  “重阳节对我们来说,最多也就是个象征性的节日。我每个月寄回去300元钱,说起来是件让人心痛的事情。都说养儿防老,现在连见个面儿都困难。”王志新对记者说。

  大谷打工网21日公布了一份名为“重阳节外出务工人员留守父母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来自全国范围的9751名受调查者中,71%的外来务工人员半年以上才能与父母见一次面。

  “这里的外来务工人员不特指农民工,包括城市外来人口,与父母分隔两地的劳动者。也就是在城市工作的外来人口。”调查者称。

  赵艳玲从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某网络公司上班,月薪7000多元。她认为目前这样的收入水平在北京这样的城市照顾好自己也是很困难的,高昂的生活成本已经让她疲于应付。她坦承,作为独生子女,她还没有对父母将来的养老做好准备:“把父母接来北京养老的想法,目前看太不现实了。”

  王志新也想过把母亲接到自己生活的北京。但他权衡之后说:“老人在家养老,有家里兄弟照顾,还放心点。如果把老人接过来,是‘受罪’。”

  据该报告称,六成以上的受调查者认为,只有月收入8000元以上,才有能力把父母接到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来,36%的父母主要依靠子女寄去的生活费生活。

  “谁都想让自己的父母生活得体面些。我们出来打工的,出来时间长了,上有老下有小,没个像样的经济条件,让老人安享晚年很困难。”王志新如此表示。

  一些受访者认为,伴随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养老方式如今实现难度越来越大。有专家指出,独生子女一代成长后,未来将面临“二小养四老”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一“中国式养老困境”更是亟须关注。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平说:“我国传统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子女赡养父母,晚辈侍奉长辈。”郭平说,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呈现核心化、小规模化趋势。二元结构下的城市与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十八大将适当修改党章写入重大战略思想
  • 体育国际自盟宣布对阿姆斯特朗终身禁赛
  • 娱乐董洁经纪人:潘粤明霸住房子 揭嗜赌始末
  • 财经前三季度罚没收入成地方增收主要途径
  • 科技苹果iPad mini发布会探营(高清图)
  • 博客代购被判刑11年离职空姐:量刑太重了
  • 读书文史观天下:俄罗斯“彼得大帝”普京
  • 教育成都现“学霸”周末泡图书馆12小时(图)
  • 育儿奶奶买早点妈妈睡着新生儿险被抱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