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10月31日电 题:杨家岭定格七大“90后”情系延安
中新社记者 冽玮 张一辰
作为承载中共历史的重要符号之一,杨家岭的七大旧址朴素安谧,隐于延安市区一角。杨家岭,这个原本寂寂无闻的陕北小山村,因中共中央的到来名扬天下。
1938年至1944年间,杨家岭是中共中央的心脏,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和任弼时五大书记毗邻而居,运筹帷幄,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里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次重要会议:延安文艺座谈会、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中共七大……
1945年4月至6月,七大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举行,与会代表755名,代表全党121万党员,会期50天,是中共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现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真正成熟,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毛泽东思想开始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杨家岭革命旧址讲解员张雪冬介绍说,“在杨家岭这处简陋的窑洞内,毛主席居住了5年时间,《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收录的159篇文章中,成篇于杨家岭的有40篇。在艰苦岁月里,他和群众一样吃小米饭、穿粗布衣”。
鉴于当时延安物资极度匮乏,毛泽东率先垂范,在杨家岭的河边开出一块菜地,百忙之中悉心照料。而这也使爱国侨领陈嘉庚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1940年,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访问重庆、延安等地,盛赞陕甘宁边区的新气象。他表示,毛泽东用自己栽种的辣椒、土豆款待来自南洋的客人,一顿饭仅花两角钱。而在重庆,蒋介石则飨以八百大洋的盛宴。
中新社记者在杨家岭看到,穿越70年,一亩见方的菜地,一如当年,辣椒、土豆、茄子等蔬菜蓬勃生长。其中,辣椒栽种面积最大,皆因湖南籍的毛泽东嗜辣。
“在我的印象里,这块回家路上的菜地并不起眼,担任杨家岭中共七大旧址讲解服务志愿者后,才发现这是毛泽东亲手耕耘过的菜地,一段‘红色历史’就此触手可及。”就读延安大学的“90后”王庆磊如是说。
长期以来,延安市活跃着一批学生志愿者,在枣园、杨家岭等革命旧址为各地游客进行义务讲解,也印证着老区那种已融汇到当地百姓血液中的延安精神。
菜地上方的向阳山坡,是毛泽东第一次会见美国著名女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地方。当时为表示尊重,他特意把坐北朝南的上位让给斯特朗,自己坐在了靠山崖的位置。
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李世明看来,没有等级、没有排场、不挑地点,这是对中共老一辈作风的最好诠释。
李世明说,从六大到七大,因为战争、交通分隔等原因,相隔17年。七大共举行全体会议21次,是中共历史上举行全体会议最多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历史经验,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七大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
在杨家岭中共七大旧址路边,为人所熟知的《毛泽东与延安农民亲切交谈》巨幅照片赫然矗立。据张雪冬介绍,该照片出自一位外国人之手,“罗曼?卡尔曼是前苏联记者,1939年5月来到延安进行采访,当时,毛泽东在杨家岭沟口,与该村农民郭方成、杨再忠、刘续子笑谈,于是卡尔曼按下了相机快门”。
蓦然回首,往事已经苍老,不老的只有定格在瞬间的幅幅照片。
据统计,2011年中共七大会址接待游客130万人次,其中,港澳台游客所占比重约为10%,并呈逐年增加之势。
张雪冬说,每年都有当年的“老延安”到此来寻梦,他们多已是耄耋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多来延安看看。其中“红色后代”是杨家岭的常客,包括毛泽东之女李讷、孙子毛新宇,刘少奇之女刘爱琴等。在张雪冬看来,从这些“红色后代”身上获得的感悟远比一段讲解词更为真切。
时光荏苒,中共中央离开延安已60余年,中共七大亦或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从杨家岭的这块菜地种起,新中国的参天大树已然枝繁叶茂。(完)
(原标题:重走党代会会址:杨家岭定格七大 90后情系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