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
我国城镇化率突破50%(数说)
以千百计崛起的中小城镇,以千万计迁徙的人口大军,过去的10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经历着中国这样大规模、高速度、有秩序的城镇化。
有一组数据,印证着这一人类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比2002年提高12.2个百分点,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
“这代表了中国城乡发展的‘三个历史性突破’:由‘乡村中国’向‘城镇中国’快速迈进,由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稳步推进,由传统生活向现代生活逐步演进。广大城乡居民的就业渠道、生活方式、保障水平、文明程度正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十八大代表、浙江宁波市鄞州区委书记陈伟俊认为。
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一批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实施,城市体系和功能不断完善,人口和经济的集聚能力不断增强。
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增加1.35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万人。
分地区看, 2011年,东部地区城镇人口比重61.0%,中部和西部城镇人口比重分别为47.0%和43.0%,与2010年相比,东中西分别上升1.1、1.7和1.6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呈现提速态势,体现了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展现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的战略成就。
科学、健康、可持续的城镇化,不仅仅是城镇数量的增加、农村人口的减少,更重要的是城市功能的完善、百姓生活的便利。过去的10年,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十一五”时期,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13144.4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207728.5亿元,年平均增长14.3%。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覆盖率超过90%,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由2005年的48张提高到57张。
“城乡界限不断淡化,百姓生活幸福指数大幅提高,这些年我对此深有感触。”十八大代表、海亮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冯亚丽说:“我们企业所在的浙江省店口镇,公共设施不断完善,有了体育公园、商贸综合体、城市会客厅等配套工程。‘四位一体’养老保险、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新农合报销比例提高等等,使城乡越来越和谐,百姓越来越幸福。”
随着城镇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2011年,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比2002年增加10755万人,年均增加1195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总量的比重为47.0%,比200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城镇就业岗位的快速增加,带动了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
与此同时,农村面貌加快改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逐步形成。2011年,全国县乡公路里程达160万公里,比2002年增加26万公里;东部和中部“村村通”公路目标已经实现,西部98%的行政村通了公路;通过实施饮水工程,解决了3.2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中国农村面貌的加快改善,改的是面容面貌,增的是民生民利,得的是民心民意。”陈伟俊认为。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镇化,让城乡更和谐。今天的中国城镇,不仅有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还有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不只是物质成果的加速积累,还有人们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
历数过去的10年,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从最初的只有几座大城市,到大城市发展迅速、中小城镇布局合理、城市功能逐步完备,这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正是中国社会激情澎湃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屹立新起点,迈步从头越。新的10年,绘就的将是一幅更加壮美的中国城镇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