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称十八大后改革应加大力度:避免空谈

2012年11月09日17:57  中国新闻周刊

  和谐社会稳步前行

  同已载入中共党章中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作为执政党新时期提出的执政理念和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已在过去8年间取得一定成效,但未来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深入改革去一一破除

  本刊记者/赵杰(发自北京)

  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拉开帷幕。

  八年前的9月19日,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并于随后将建设和谐社会作为其执政战略任务。据《人民日报》11月3日报道,在过去十年间,“和谐社会”成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高频词。

  “和谐社会是中国各阶层人民的共同利益诉求。”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谢春涛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但是由于各个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不一致,所以在社会发展中出现各种不和谐问题,即社会矛盾,需要正视和解决。

  成就显著

  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从酝酿到付诸实践,“和谐社会”理念已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取向,其“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要内容得以彰显。

  据《中国新闻周刊》整理资料,在十六届中央政治局44次集体学习和十七届中央政治局33次集体学习中,“和谐社会”相关主题分别以7次和6次占比约16%、18%,呈上升趋势。同步伴随这些学习的,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基础建设的突飞猛进: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从2002年的世界排名第六,跃居世界第二;2011年年底,城市化率从2002年的39%提高到51%。

  在谢春涛看来,过去十年间中共在致力于打造和谐社会过程中,成就显著。首先即体现为“蛋糕”被不断做大,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在改革开放前期的成就基础上有较大进步;其次,针对弱势群体的保障越来越有力,民生建设成就空前。另外,民主政治被大步推进、文化建设在各方面都有大发展、海峡两岸关系取得重大突破、国防建设水平以及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城市化催生了中产阶级群体的形成与公民意识的提高;经济后盾与更高的对外开放水平也带动自主创新水平的快速发展,这一点从高铁、航天以及军事武器装备的提升,都能得到证明。”11月6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评论认为,这些成就使得“中国崛起”成为21世纪最受瞩目的国际现象。

  该评论同时指出,中国在应对地震等天灾的考验,成功主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方面,凸显大国形象。至于国内,中国政府取消农业税、免除学杂费建立义务教育,并建立了广覆盖的社保体系,均体现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二部副主任、研究员辛向阳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同样对于过去十年间的经济社会成就予以肯定,他特别指出其间中国在发展中对于经济增长质量有所兼顾,致力于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文明建设等等方面成效显著。

  任务艰巨

  谢春涛和辛向阳等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认为,虽然过去十年间中共在推进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毕竟“和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打造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是一个长远的目标”。

  就中共提出“和谐社会”理念背景来看,也注定其实现的长期性和复杂性。200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有专家指出,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另一种是进入“矛盾凸显时期”,经济社会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和谐社会”执政理念可谓应时而生。

  之后,在2006年10月的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全面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后,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再次强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做出全面部署。

  中国社科院2012年《社会蓝皮书》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过去数十年间,群体性事件从1993年的8709起,上升到2003年6万起,2006年该数据增加到9万宗,近两年仍有所增加,且规模与暴力程度还在不断提高。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以及腐败等问题,同样是专家口中公认的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因素。“就目前而言,中国实现的和谐还相对是低层次的。”辛向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毕竟目前中国尚未实现全面的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与老百姓期待的目标尚有距离。

  至于因缺乏权力制约等而滋生的党内腐败问题,辛向阳强调其已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另外,各级政府缺乏科学的社会管理经验,对于社会和老百姓的服务能力不足,往往也引发一些社会矛盾。

  11月6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一篇题为《万人民调显示公众最焦虑贫富分化阻碍国家发展》的报道,对一万余名网民的调查中,有75.4%的人最担心贫富分化严重问题会阻碍未来十年中国发展,该问题在所有问题中排名居首。紧随其后的是权力不受制约,担心者占比59.4%。在所有问题中,占比超过50%的,除去这两个问题,还有利益集团坐大、生态环境恶化、弱势群体利益受侵害三个方面。

  深化改革

  鉴于问题的存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一致将解决之道归于改革。《中国青年报》的上述报道同样显示,在其调查中,72.7%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期待未来十年能有新一轮的改革,其中38.0%的人表示“非常期待”。

  至于未来十年公众最期待的改革,该调查显示,收入分配改革以66.6%排在首位,其次是“反腐机制改革”(57.8%),排在第三的是“经济体制改革”(53.5%)。其他依次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公共财政改革、农村改革等。

  “‘十八大’以后,改革应继续加大力度。”经济学家、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拿出其刚刚出版的新书《中国改革:做对的和没做的》,指出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建立朝野共识比推动左右共识更加重要”,其路径应该坚持以社会改革带动全面改革。

  华生认为,土地制度改革在下一步改革中应首当其冲,“政府的土地财政制度要首先改革。”因为现在的土地财政,其实是倒卖土地的财政,即城市化扩张需要土地,政府征收土地改变性质,再高价卖给开发商,从而形成政府的重要收入。同时,“政府以土地招商引资、用土地融资搞建设又是我国现今GDP竞赛的主要基础和推手”。

  辛向阳向《中国新闻周刊》表达了对于改革共识的期许。“当下在政治体制改革上的共识越来越少,中国下一步应尽快确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找到改革的关键领域作为推手,以破解种种现实问题。”谢春涛则更倾向于既定改革思路的延伸,“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同步进行,不要过分侧重哪一面。”

  “下一步的改革重心要在‘科学发展’四个字上下真工夫,要建设一个良性的社会机制,使每个社会人成为社会化的人,增强参与社会发展的主动性。”辛向阳还针对当前社会存在的“啃老族”“房奴”等各种畸形现象指出,改革应避免空谈,而应针对老百姓的实际问题加以设计和推进。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中共宣示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体育达纳拉赫中超MVP 德拉甘最佳教练舜天6奖
  • 娱乐刘欢确认退出好声音 身心疲惫情感透支
  • 财经10月CPI同比涨幅降至1.7% 创33个月新低
  • 科技商务部拟推促进网络拍卖新政
  • 博客42年河南饥荒揭秘 吉杰:拒绝好声音
  • 读书伟人也单身:历史上十大著名光棍(组图)
  • 教育香港幼儿入园潜规则 2012中国教育盛典
  • 育儿9岁女生孝德课上跪求爸爸原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