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十八大广东代表团小组讨论中,“幸福广东”再次成为热点议题。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内科主任、中科院院士侯凡凡代表说,作为经济大省,广东没有片面强调GDP,而是出台了评价幸福的具体指标,把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纳入政绩考核。许多基层代表也亲身感受到民生事业的变化。与此同时,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也成为参会的市委书记们口中的“热词”。事实上,近年来幸福观已逐渐融入广东发展血脉,成为执政的基本理念。“建设幸福广东”的蓝图,从目标提出,到指标细化,再落实到幸福产业,正在一步步实现。民生福祉正努力挣脱“唯GDP论”的束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
理论承接
“幸福广东”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
2011年1月6日,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粤“十二五”发展核心任务就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保证人民群众有更给力的幸福,更长久的幸福”。
这一年春天,南粤大地掀起一场热烈的“幸福大讨论”。一幅“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乡,改善社会治安,保障人民权益,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幸福蓝图逐渐显现。各地市相继把“幸福”融入发展目标,幸福广州、幸福中山、幸福茂名……
回想八年前,胡锦涛视察广东时,便对广东寄予“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当好排头兵”的厚望。“‘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是对当好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这一核心任务的细化与落实。”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认为“幸福广东”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
今年7月,在建设“幸福广东”惠州现场会上,省委书记汪洋再次阐述了“幸福广东”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关联,“建设幸福广东的提出,就是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深化。以人的幸福为本,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以人的幸福为导向做好各项工作,人民才能真正共享发展成果。”
观念革新
幸福纳入政绩考核 破除“唯GDP”论
幸福是什么?GDP上去了,老百姓就幸福了吗?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会秘书长、经济学博士陈耀说,此前的广东一直给人的印象是“速度至上”,如今却率先提出“建设幸福广东”,明确了“不再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令人惊奇。
2011年10月,即广东省委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九个月后,广东率先出台全国首个省级幸福指标体系,且部分指标纳入了政绩考核体系。
“幸福广东指标体系”,是广东在“奖杯”与“口碑”之间的一次重新掂量。该指标体系由两部分构成,除了客观的“建设幸福广东评价指标体系”外,还有主观的“广东群众幸福感测评指标体系”。幸不幸福,老百姓自己说了算。
幸福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就好比一根“指挥棒”,形成了倒逼机制。G D P一枝独秀的发展观,无助于幸福指数的提升。惠州“民生为本”、中山“城乡统筹”、阳江“幸福追赶”……南粤各地你追我赶,演绎一场建设“幸福广东”的精彩大戏。
在建设“幸福广东”惠州现场会上,省委书记汪洋表示,一年多来,幸福广东建设已经凝聚了共识,并通过开展幸福指标体系测评工作,倒逼各地各部门主动查找薄弱环节和差距,校准工作的价值取向和努力方向。
行动方案
首提“幸福导向型”产业“见物又见人”
“幸福广东”并不是空中楼阁,需要物质载体。今年10月,广东出台《培育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行动计划》,在全国首提“幸福导向型产业”,表述中大量融入“服务”、“生活方式”等充满人文气息的词汇。
广东选择了健康卫生、便捷出行、食品餐饮、体育健身、智慧生活、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绿色环保等八类服务业作为发展重点。目标是到2017年,广东“幸福导向型”产业初具规模,增加值达到1 .2万亿元,占G D P比重达到16%,“成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福祉”。
在提出“幸福广东”之初,省委书记汪洋就阐述,“加快转型升级”是手段,“建设幸福广东”是目标,二者不可割裂。“幸福导向型”产业之新,在于融合了“转型升级”和“幸福导向”两个元素,找到“升级”和“幸福”的“最大公约数”。
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梁桂全指出,过度强调G D P、“见物不见人”的思维理念,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通病”。日前,同为十八大代表的省国资委主任温国辉、梅州市委书记朱泽君表示,“幸福导向型”产业一方面夯实建设幸福广东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创造出更多的新业态,让广东的产业转型升级“见物又见人”。
统筹:南都记者 黄怡 采写:南都记者 黄怡 刘其劲 吴渤 裘萍 张艳芬 发自北京